何為“新”?“新”相對于“舊”,相對于已知、已有。新事物是已有認知之外的事物,可以是一個事物更深層次的新內容,抑或是未曾見過的新事物。何為“眼光”?“眼光”是人的認知模式,是觀察和鑒別事物的能力。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已經通曉萬物,他自傲的眼中,是看不到任何新事物的。在我看來,擁有新的眼光才能找尋新的天地,才能有新的發現,因此新的眼光極其重要。
具備新眼光是發現新世界的前提,有些人便是因為沒有新眼光而與創造歷史失之交臂的。鄭和當初下西洋,縱使他的船隊有著絕對的實力,可以去環球航行,但他卻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只是為了宣揚大明國威。因此所走的航線、交往的國家都是前人所開辟的。他的船隊最遠的時候甚至都抵達了非洲的好望角,只要多往前踏出一步,那么新大陸的發現就非他莫屬了,而這之后的歷史必然改寫。可惜的是,鄭和因環境與眼光所限,沒有發現新天地,也就沒能書寫新的歷史。
在初步認識到新世界后,新世界也會促d457dfc1454e9cda1852df2d8e814fc87bf619209e405cd39ef16728d58c47ab進新眼光的進一步發展。近代以來,西方的各類文化科技傳入中國,譬如新的醫學理論源源不斷地傳入中國,與傳統的中醫相碰撞。中醫并沒有頑固守舊,相反,結合西方醫藥技術,開辟出了自己的新天地。比如,屠呦呦從《肘后備急方》獲得啟發,借助西醫的提取手段,獲得了青蒿素。現代社會處處都需要“新”:醫療要新發展,糧食產量要新增長,工業要新跨越,生態環境更要新……諸如此類的問題要解決,必須依賴新眼光。
歷史車輪若要長期、穩健前進,創造新的天地與偉績,人們就一定要擁有新的眼光。首先,一旦擁有新的眼光,思維就得以發散,這樣,看問題就不會是線性的、囿于一隅的,而是多向度的、寬廣的。其次,擁有新的眼光,就能不斷學習和進步,認識新事物。
蘇格拉底說:“我唯一所知的是我一無所知。”正因為他用發現探索的眼光看待新事物,才成就了偉大的哲學思想。擁有新的眼光,就擁有了好奇心,就能夠主動、積極地探索新事物。這樣,才能夠有勇氣走出舒適圈,到達新的天地。
讓我們擁有新的眼光,進而擁抱新的世界,創造新的業績吧!
點評
考生在正確理解材料的基礎上,以對偶句擬出觀點顯豁、文字洗練的標題。同時,在首段就緊扣材料,開門見山地亮出觀點,簡明扼要。文中恰到好處地運用了鄭和下西洋、屠呦呦研制青蒿素,以及蘇格拉底的話作為論據,對中心論點進行充分、深刻的闡釋、論證,論據精當,論證有力。全文采用“總—分—總”的布局,思路暢通,邏輯縝密。在語言表達上,運用設問、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凸顯了語言的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