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據要素是推動數字經濟的核心引擎。新質生產力場域下文旅產業(yè)經濟發(fā)展方式已由傳統要素轉向數據要素,是數字經濟發(fā)展賦能文旅產業(yè)的表征之一。黃河號子是誕生在黃河流域的民間歌曲,是生活在黃河流域勞動者的勞動之歌,2008年黃河號子(江河號子)正式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以黃河號子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傳承為切入點,探究非遺檔案數據文旅價值開發(fā)實現路徑,為繁榮文化旅游促進經濟發(fā)展提供數據要素生產力動力。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非遺檔案;數據要素;文旅融合;檔案價值;市場價值;黃河號子;建檔傳承
1 研究背景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到“新質生產力”,提出要整合科技創(chuàng)新資源,引領發(fā)展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和未來產業(y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升,文化旅游產業(yè)正是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和未來產業(yè)。2021年6月《“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fā)展規(guī)劃》中明確提出:“要圍繞發(fā)展文化和旅游的重大目標和實際需求,進一步落實科技創(chuàng)新帶動技術發(fā)展,整合優(yōu)勢資源,強化科技創(chuàng)新與運用,整體增強文化旅游市場的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與力量。”[1]
黃河號子是我國民族民間傳統音樂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內容。2022年6月20日,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等部門共同發(fā)布的《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guī)劃》中明確提出:“加快對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創(chuàng)新黃河流域社會主義物質文明遺產管理,建設有全球競爭力的黃河流域文化帶、講好黃河故事。”[2]
在此背景下,以激發(fā)新質生產力數據要素活力,充分利用非遺檔案數據要素激活黃河流域音樂文化遺產,促進文旅市場價值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高質量發(fā)展。同時,對傳承黃河流域音樂文化血脈,維護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奠定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3,4]。
2 傳承千年的勞動者之歌——黃河號子音樂藝術價值蘊含
2008年6月,黃河號子(江河號子)正式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級非遺Ⅱ-98),標志著中華民族民間歌曲中最重要的黃河號子(江河號子)終于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黃河號子是宋代以來人們在黃河上從事集體勞動時發(fā)出的似喊似唱的聲調的總稱。黃河號子歷史悠久,在《宋史·河渠志》中就有“丁夫數百或千人,雜唱齊挽”的記載,這里的“雜唱”指的就是黃河號子。根據不同的勞動形式,黃河號子分為搶險號子、土硪號子、船工號子、運土號子、捆枕和推枕號子等,而最常用、最有特色的是搶險號子、土硪號子、船工號子。[5]
2.1 抗洪搶險的音樂口令——搶險號子
黃河河工是專業(yè)治理、搶險黃河的工人,是抗洪搶險的中堅力量,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打樁御水。黃河搶險號子因此誕生,黃河搶險號子主要在打樁、拉騎馬、拉捆枕繩、推枕時,為了統一工人們的勞動節(jié)奏、減輕體力而逐漸形成有一定節(jié)奏韻律的吶喊聲(號子)。黃河搶險號子按照節(jié)奏的快慢特點,主要分為四類,分別是:綿羊號、騎馬號(快號)、花號(慢號)、小官號(慢號頭、快號)。
2.2 團結協作的精神支柱——土硪號子
土硪號子也稱為硪工號子,是一種具有典型中國特色的傳統民間歌曲。硪是指砸地基或打夯用的工具,硪工就是打夯的人。硪工號子的領號人叫號頭,要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號頭,需要具備好嗓子、好體力、節(jié)奏感強、會編詞、反應快等要素,一般需磨練三至五年的時間。硪工號子與其他勞動號子一樣,一唱眾和,為了統一節(jié)奏、協調動作、凝聚力量、完成勞動任務。土硪號子按照動作類型劃分為八類,分別是:亦稱四句號頭的預備號、老號(慢號)、板號、大定剛號、打丁號、重疊號、二人對號、綜合號。
2.3 吶喊中的集體力量——船工號子
黃河船工號子,是沿黃河勞動的船工們在與黃河邊風浪搏斗與操作黃河船只時喊唱的勞動號子,它承載著黃河中下游沿河居民的濃濃鄉(xiāng)愁。黃河船工號子按照不同動作情況劃分為:出沿號、打篷號、拉船號、撐篙號、撓船號、伸彈號、開船號、打梢錨號。
3 新質生產力場域下黃河號子的生存現狀與困境
3 . 1 黃河號子原生傳承方式受到現代化生產的“挑戰(zhàn)”
黃河自古以來就是重要水上交通運輸干線,黃河中游濟源境內的八里古衕斷崖峭壁上,現存的古棧道遺跡、拴纜繩的牛鼻孔和拉船纜繩在石壁凸出處磨出的印痕,以及沿河人民傳說的運西糧的故事,都銘刻著歷史的印記。早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夯實地基的工具缺乏,主要為人力夯。黃河中下游修堤筑壩建水庫,地基全是一硪一硪打起來的。幾千人一起打硪,喊號聲此起彼落,場面非常激動人心。
隨著現代化生產力的迅速發(fā)展與科技的迅速進步,黃河號子原生的傳統手工生產工具和方式已無法適應現代化生產力與科學技術的發(fā)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黃河號子作為一種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的“動態(tài)”音樂文化,作為勞動者訴說勞動人民生活面貌的原生態(tài)音樂藝術產物,遇到了許多挑戰(zhàn)。機械制造業(yè)不斷發(fā)達,加速了原始傳統手工勞動的衰退,由人工主導的人力傳統生產方式被新興的智能機械化生產所取代,黃河岸邊的船夫、拉貨夫、纖夫、船工、河工等職業(y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原有的黃河號子傳播鏈條被阻斷,黃河號子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面臨新時代的挑戰(zhàn)。
3.2 黃河號子傳承人存在“斷代”窘境
20世紀60年代以前,在黃河的河道邊,常常響起嘹亮高亢的黃河號子,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黃河搶險、防洪、應急的工程項目已被現代化、智能化的工具取代,傳統原始靠搶險、修堤、筑壩的勞動方法已逐漸退出新時代的勞動舞臺。目前會喊唱黃河號子的老一代船工已是耄耋之年并相繼退役,而新一代治理黃河的勞動者和工作者真切聽過原汁原味黃河號子的已不多,會唱的更是鳳毛麟角。曾經千百年來響徹黃河兩岸的黃河號子,面臨著青黃不接、傳繼無人、藝技失傳的尷尬境地,除了極個別的號種尚有存在,大多數號種瀕臨絕跡。
沿黃河邊原始傳統勞作方式的消亡,使得當代年輕人缺乏對黃河號子勞動形式的生活體驗和感受,再加之現代音樂的多樣性、時尚性,“現代化”的音樂文化形態(tài)更受推崇,為古老和陳舊色彩的黃河號子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帶來阻力。
3.3 “黃河號子”網絡平臺檢索信息缺失
在各個地區(qū)檔案館的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小紅書、抖音以及學習強國等平臺中缺乏介紹黃河號子的視頻、欄目。此外,通過百度、Bing、優(yōu)酷、愛奇藝等主流視頻播放平臺上搜索,以“黃河號子”為關鍵詞的視頻極其有限。
黃河號子類型豐富、形態(tài)多樣、流經區(qū)域廣。按照河南地區(qū)劃分有:鄭州滎陽市和中牟縣的黃河號子,鄭州中牟縣的黃河打破號子,濟源市的黃河船工號子,三門峽盧氏縣的盧氏勞動號子和黃河碼頭船工號子,洛陽市吉利區(qū)的黃河號子等。由于地區(qū)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誕生在黃河流域的黃河號子存在方言、生活環(huán)境、民俗民風的不同,歌唱的“音調”和“腔調”存在一定的差異,科學研究人員和檔案管理人員在采搜、整理、保護、學習、傳承黃河號子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增加了數字網絡傳播與信息化傳遞的難度。
4 新質生產力場域下黃河號子檔案數據要素建檔傳承路徑
4.1 “靜態(tài)”保存:構建黃河號子專題化數據檔案庫
作為沉淀在歷史長河中國家級音樂藝術瑰寶,新時代學術人員和檔案管理人員要全方位、多角度借助數據要素進行網絡信息采集、調研、數據分析,全力搶救與保存黃河號子的第一手文本資料與文獻資料,通過網絡數據手段全方位保留和記錄最真實的黃河號子資料內容,以加強對黃河號子的靜態(tài)保護。建議構建以“黃河號子”為主題的“紙質+音響”專題化數據檔案庫,并以學術發(fā)展與數據科學研究為新方向,為黃河號子的保護與傳播開辟出新發(fā)展之路[6]。
4.2 “動態(tài)”保護:搭建黃河號子檔案資源庫暨數字化公共服務平臺
利用高科技數字化技術手段讓黃河號子的故事“動起來”。在有效實現音樂文化認同和民族自信的同時,要全面深化檔案資源庫配置改革,打造跨界、跨省、跨地多元化黃河號子檔案資源庫暨數字化公共服務平臺,拓展“音樂+文化+科技”交叉融合的高質量發(fā)展路徑,助推黃河號子音樂文化遺產的“活化”“優(yōu)化”和“強化”。
以檔案資源庫和數字化公共服務平臺為依托,開發(fā)數字化黃河號子演唱打卡游戲、音樂節(jié)奏比賽、優(yōu)秀紀錄片和優(yōu)秀音樂作品。據此,以觸摸黃河號子勞動工具與文物、黃河船夫角色扮演、體驗打夯互動等形式,打造一批沉浸式、體驗式數字化項目,強化黃河號子音樂文化情感,增強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讓黃河號子家喻戶曉“飛入尋常百姓家”。
4.3 “云態(tài)”發(fā)展:數檔結合,激活黃河號子音樂檔案數據要素
數字技術的發(fā)展、應用與融合,一體化數字基礎設施的發(fā)展,為黃河號子音樂數據采集、存儲、計算、傳承、市場價值實現提供了技術條件和物質基礎。[7]4.3.1 建設黃河號子數據中心、云計算平臺。重點支持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建設大規(guī)模黃河號子數據中心和云計算平臺,提供便捷的IT基礎設施服務,支持多主體自有黃河號子數據資源服務遷移到數據中心和云平臺,通過數據中心儲存、保存黃河號子資料,產生新質生產力數據的文旅價值。
4.3.2 提供“一站式”黃河號子數據服務站
“一站式”黃河號子數據服務站可以集中發(fā)布各類開放數據和開發(fā)資源,為用戶提供一站式數據獲取服務。通過微信小程序、APP等多個數據源,輸入“黃河號子”即可快速找到需要的黃河號子的數據資源,從“一站式”黃河號子數據服務站可直接觀看與欣賞黃河號子的演唱視頻與作品,通過下拉菜單選取黃河號子的種類,即可分類別欣賞與學習[8]。
4.3.3 開展網絡黃河號子數據驅動培訓計劃
云平臺定期舉辦網絡黃河號子數據驅動基礎能力培訓班,幫助對黃河號子感興趣的個人用戶認識與學習黃河號子數據驅動,搭建在線問答、游戲闖關、幫助用戶解決使用難點,也可以組織線下用戶交流會,促進用戶之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
4.4 “活態(tài)”傳承:文旅融合,實現黃河號子音樂數據檔案品牌
“以文塑檔,以檔彰文”賦予了地方特色檔案音樂文化資源新轉型與發(fā)展契機。目前,數字經濟為文旅產業(yè)融合發(fā)展帶來相關紅利,[9]黃河流域富有音樂文化底蘊的旅游點可以借助數據要素場域,通過打造黃河號子音樂節(jié)或開發(fā)數字化文創(chuàng)產品,提升當地特色旅游產業(yè)的影響力[10]。
4.4.1 “以號養(yǎng)號”,打造數字化黃河號子音樂節(jié)
利用黃河的天然自然景觀和現代化實景再現科學技術,讓“黃河號子的聲音”再次嘹亮響起,形成一道特色的音樂文化旅游勝地。同時,開展以“黃河號子”為主題的演出與音樂表演,使八方游客有機會傾聽與了解黃河號子的聲音,加大當地旅游業(yè)與檔案數字資源的高度融合,擴大推廣范圍[11]。
4.4.2 開發(fā)黃河號子數字化音樂文化特色創(chuàng)意產品
建立獨特的音樂文化品牌與創(chuàng)意產品是吸引游客和提升當地旅游競爭力的關鍵。借助網絡媒介,如搜索引擎、微信小程序、抖音、小紅書、嗶哩嗶哩、大眾點評網等推廣黃河號子音樂文化特色創(chuàng)意產品,將黃河號子的元素融入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中,如帶有黃河船夫圖案的文化衫、特色手鏈與飾品、黃河號子音樂盒、紀念品等,不僅可以提高黃河號子商品的附加值,更有利于將黃河號子音樂文化特色創(chuàng)意產品形成精簡、集成、高價值的數字資源體系。
4.4.3 文旅融合,實現數字化文旅融合市場
數字技術能夠突破時間空間局限,擴充文旅產品的呈現形式。各地檔案館、博物館、旅游點將數字技術與黃河號子展覽相結合,通過立體全面掃描黃河號子文物、音頻、視頻并附加相關講解,為游客打造沉浸式文旅體驗,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數字文旅新生態(tài),增強客戶實現足不出戶“游天下”的新體驗[8]。
以數建檔,以樂塑旅,以旅彰樂,檔旅融合。通過“樂+數+旅+檔”四者融合,凸顯黃河號子特色音樂文化資源,打造獨特的數字化音樂文化體驗和品牌形象,賦予黃河號子更多的音樂歷史文化價值與韻味,帶動旅游文化數據資源健康良性的轉化,形成非遺音樂文化發(fā)展的新動能。
5 結語
以黃河號子傳承建檔視角,從非遺檔案數據要素激活極、新質生產力數據要素價值增值極、文旅融合市場價值實現極等切入點,探索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靜態(tài)”保存、“動態(tài)”保護、“云態(tài)”發(fā)展、“活態(tài)”傳承,是形成文化旅游促進經濟發(fā)展提供數據生產力動力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文化和旅游部發(fā)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fā)展規(guī)劃》[J].中國會展,2021(12):26-29.
[2].《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guī)劃》出臺實施[J].新西部,2022(07):174-175.
[3]張宛艷.非遺傳承視域下河南民歌口述檔案的保護研究[J].檔案管理,2021(01):82.
[4]張錦.口述檔案,口述傳統與口述歷史:概念的混淆及其成因[J].山西檔案,2019(02):5-22.
[5]薛華.黃河號子:黃河文化中的璀璨明珠[J].尋根,2018(06):132.
[6]張斌,李亮.“數據要素×”驅動新質生產力:內在邏輯與實現路徑[J].當代經濟管理,2024(04):1-17.
[7]張夏恒,劉彩霞.數據要素推進新質生產力實現的內在機制與路徑研究[J].產業(yè)經濟評論,2024(03):1-21.
[8]陳偉雄,郝涵宇.數字經濟發(fā)展對文旅產業(yè)融合的影響研究[J].天津商業(yè)大學學報,2024,44(01):13-22.
[9]劉芮.文化·技術·資本:少林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的三重語境與實踐邏輯[J].檔案與建設,2022(06):42-45.
[10]黃馨儀.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遺數字化傳播路徑研究[J].大觀,2022(09):108-110.
[11]羅全.人類學視域下少數民族音樂檔案價值分析[J].檔案管理,2020(05):82-83.
(作者單位:平頂山學院 張明靖,博士,講師 來稿日期:202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