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是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擴大就業的重要舉措,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2021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研究編制的《“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提出,要通過加大公共職業技能培訓供給的方式提升職業技能培訓供給能力,并計劃在“十四五”期間在全國范圍內新建200個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全國(地市級以上)公共實訓基地主要分為與院校合作共建以及政府主導獨立建設兩種建設模式,本文主要探討政府主導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與運營問題,以期拋磚引玉,推動公共實訓基地的規范化建設運營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與運營;問題;建議
全國各公共實訓基地管理人員多為行政管理人員,師資多采用兼職模式,吸納職業院校和企業優秀資源建立共享型師資庫。公共實訓基地主要的功能包括技能訓練、技能鑒定、技術交流、技能競賽,部分有實力的公共實訓基地還具備訓練課程開發、實訓設備研制、訓練項目開發等功能。當前,公共實訓基地的建設逐漸從早期的經濟發達地區向西部省份延伸,由省級城市向地市級城市甚至縣級城市擴展。
(一)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與職業院校的功能定位
與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相比,公共實訓基地是新生事物,大約在2015年開始規模化建設。在建設過程中,有人對公共實訓基地的功能定位提出異議,主要原因是公共實訓基地與職業院校、培訓機構等均以培養技能人才、開展職業技能認定、舉辦職業技能競賽等為主要職責。因此,如何對職業教育所涉及的職能領域進行細分,尋找公共實訓基地適合介入的領域,實現公共實訓基地功能與職業院校的差異化便是公共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要考慮的問題。公共實訓基地設施設備與職業院校的差別化建設,是兩者之間差異化最大的具象體現,可以說設施設備的選型是否合理是決定公共實訓基地未來運營是否成功最關鍵的因素。因此,組建一支強有力的技術團隊是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的重中之重,這支團隊既要了解技術技能發展方向,又要知曉當地企業用工需求,還要了解本地職業院校設施設備和師資情況。
(二)公共實訓基地共建共享項目選擇
《關于推動公共實訓基地共建共享的指導意見》指出,公共實訓基地應堅持“能共建則共建,能共享則共享”的導向,支持有公共職業技能培訓任務和職能的多部門、多行業積極參與,充分體現公共性和開放性。推動職業技能培訓資源共建共享是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的重要手段,通過共建共享,可以實現杠桿效應,撬動企業、職業院校和社會資源的注入,減少政府投入、優化資源配置,同時避免重復建設以及提升公共實訓基地的設施設備的利用率。然而,如何選擇共建共享項目,實現公共實訓基地與資源方、提供方的共贏、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步提升是需要決策者深思熟慮的問題。
(三)公共實訓基地服務內容與職業院校的差異化
公共實訓基地通常的職能是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能鑒定、職業技能競賽、師資培訓、技術交流和創業孵化等。從大方向上看,以上職能職業院校均有,公共實訓基地若把握不準,與職業院校形成競爭的關系,雙方互搶資源,從而違背了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初衷。公共性、公益性、開放性是公共實訓基地的基本特征,也是有別于職業院校的最大特點,公共實訓基地應充分利用自身特點和優勢,在職業院校之間、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起到紐帶和橋梁的作用,集聚各方的資源,辦好各職業院校和企業不容易辦到或無法辦到的事。
(四)建設與運營經費保障
毋庸置疑,建設與運營經費保障是公共實訓基地面臨的最大難題,據調查,目前全國已建成的公共實訓基地有不少存在一次性投入后,后續投入難以持續的問題。公共實訓基地公益性及其承擔部分行政職能的特點以及其服務的內容限制了其市場化運作功能的發揮,故而其資金來源主要靠政府財政資金的撥付,無法通過市場化運作獲得資金的補充。隨著公共實訓基地運營時間的推移,設施設備的老化,維護維修費用、人員費用的增加,一些公共實訓基地的可持續發展面臨較大的難題。因而,如何突破政策性的約束,合理合規合法地參與市場服務、增加公共實訓基地的造血功能便成為公共實訓基地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五)人員結構
公共實訓基地有別于職業院校的職能定位,其人員不可能像職業院校一樣實現教師、行政人員、后勤人員的全面覆蓋,而是以行政管理人員為主體進行日常運營管理,技術、后勤等多采用外包形式。然而,這種單一的人員結構相當程度上降低了公共實訓基地的專業性,甚至會影響一些工作的開展,特別是專業規劃、設施設備選型、課程開發等專業技能要求高的工作。為此,公共實訓基地通常采取專業工作外包的模式以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然而外包的模式在可靠性、穩定性和效率上均存在不小的問題。
(一)開展公共實訓基地立項前的必要性評估
公共實訓基地是對職業院校、培訓機構功能的補充,故查找當地職業院校、培訓機構的短板,以及補短板的中長期必要性、可行性便成為公共實訓基地立項建設應著重評估的內容。一般說來,從大的方向上看,公共實訓基地的建設和運營的風險有需求風險(企業需求、社會需求、職業院校需求)、資金風險(共享共建項目、財政投入)、環境風險(自然條件、交通環境、產業環境、政策環境)、技術風險(功能規劃、設備配備、設備運用)和管理風險(管理團隊、招商能力、服務水平)。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必須引入來自職業教育、企業、政府等多方面的人才,對本地區的產業發展、職業教育、人口結構和成長趨勢、資金狀況等多種因素開展深入、細致的研究,在完成以上風險評估,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的基礎上方可立項。
(二)做好頂層設計,統籌建設和運營公共實訓基地
1.統籌建設公共實訓基地
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牽涉方方面面,需要多個部門共同建設。需要將公共實訓基地的建設納入本地政府職業教育建設的內容,明確公共實訓基地的建設方向、職能精準定位,分清楚公共實訓基地與職業院校功能、職責,促進兩者之間的合作、共享、互補。
2.建立公共實訓基地法人治理機構
基于公共實訓基地專業性強、人員結構單一等現實情況,有必要建立理事會制的法人治理機構。理事會吸納政府、職業院校、企業、行業協會等專業人士為理事,作為公共實訓基地的最高決策機構,參與公共實訓基地的管理,對公共實訓基地的發展規劃、年度工作計劃、年度工作報告、財務預決算、人事、重大投資等進行審議和做出決策。
3.統籌安排本地區職業教育資金,明確公共實訓基地設備設施的投入方向
建議對投資大、通用性強、需求量大、單個職業院校使用率不高的設施設備,由政府財政投入配置給公共實訓基地,以共享形式提供給職業院校、企業、社會培訓機構使用,如智能制造工廠系統集成、5G的智能網聯車輛實訓、增材制造等設備;又如用于各級各類技能大賽等變化頻率高的設備;再如安全教育培訓基地的建設、職業體驗培訓場地等社會需求廣泛、單個職業院校使用率不高的設施設備等,避免公共實訓基地與職業院校之間、各職業院校之間的重復投入,提高實訓設備的利用率,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三)明確公共實訓基地的公益性定位
政府主導、獨立建設和運營的公共實訓基地基本屬性是公益性,唯有確保公共實訓基地的公益性,方能做到職業院校、社會培訓機構和企業無法具有的公共性和開放性。因此,明確公共實訓基地的公益性定位,將其納入當地的基本財政預算是確保公共實訓基地正常運營的關鍵。隨著《“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的深入實施,可以預見,各地將涌現很多政府主導型的公共實訓基地,存量與增量的疊加使公共實訓基地成為各地常設性的機構,有必要未雨綢繆,明確公共實訓基地定位、制定公共實訓基地職責范圍和管理辦法,確保基本運營經費、持續增加資金的來源,實現公共實訓基地的可持續發展。
(四)尋求可靠穩定的技術支持資源
日新月異的技術發展和職業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快速迭代,以及公共實訓基地以行政人員為主體的人員短板,決定了公共實訓基地必須依靠外部資源方能實現自身的正常運營和發展。公共實訓基地共享型、兼職型的技能人才資源既是劣勢也是優勢,劣勢在于其不穩定性,公共實訓基地對兼職人員的約束力不強,無法在時間和空間上充分利用這些人才資源;優勢在于可充分利用地區最好的人才資源為公共實訓基地服務。因此,揚長避短,避開自身劣勢,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便是對公共實訓基地管理能力、組織能力的考驗。
(五)出臺關于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與運營的相關政策
公共實訓基地雖已出現多年,但仍處于探索性建設與運營的階段,各地建設與運營的方式、方法也各有不同,甚至差異巨大。筆者在參與公共實訓基地工作中發現,各地各部門對公共實訓基地的政策存在著不少的空白點,如有些地方認為公共實訓基地不是培訓機構,故當地的公共實訓基地無法利用政府各部門有關政策,對符合條件人群開展補貼培訓;又如,由于公共實訓基地在編在冊工作人員多為行政管理人員,其師資多為職業院校、企業的非固定共享師資,專業教師達不到相關要求,無法申報設置培訓、考核點,公共實訓基地優質公共資源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因此,建議出臺針對公共實訓基地的特殊政策,使公共實訓基地擴大服務范圍、充分發揮公共實訓基地的硬件資源優勢,使其承擔更多的社會職責。
(作者:林東峰,柳州市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