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應設計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創新性等特征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內化,提升語用的技能,獲得情感的熏陶。大任務驅動下的語文習作單元教學需要教師在充分解讀教材的基礎上,確定閱讀目標和習作目標,創設相關情境,讓學生根據大任務展開若干個子任務的聯動學習,在實踐中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在合作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大任務;習作單元教學;學習情境;任務驅動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立項課題“學習召喚力導向的小學語文‘大任務教學’實踐研究”(批準號:JY202102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蔡海宇(1997—),女,江蘇省啟東市濱海實驗學校。
大任務教學理念強調: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大單元教學目標,依托大情境對知識進行解構與重組,以任務為主線,貫穿整個大單元學習活動的始終。大任務可以分解為若干個相互關聯的子任務,形成任務群,為學生提供明確的學習方向,引領學生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開展既富有創造性又具有一定深度的挑戰性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合作交流、深入探究,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思維,獲得預期的學習成果[1]。
一、精準分析教材,統整學習目標
統編版教材以單元為單位編排教學內容,每個單元都有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師在備課時應當深研語文要素,精準分析教材,全面理解教學內容,結合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制訂貼合學生實際需求的學習目標,為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做好規劃。
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是習作單元,導入頁用“妙筆寫美景,巧手著奇觀”的詩意導語揭示了本單元的學習主題—“觀景寫景”,精讀課文、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和習作等各個環節都緊緊圍繞閱讀訓練要素“了解課文按一定順序寫景物的方法”和表達訓練要素“學習按游覽的順序寫景物”安排學習內容,形成完整的習作單元學習體系。教師可以將兩個“要素”細化為如下學習目標:1.閱讀描繪自然景色的文章,體會自然之美,激發對自然美景和奇特景觀的探索與欣賞的愿望。2.學會課文中關于時間或地點轉換的關鍵詞句的用法,梳理出游覽路線。3.品味文章中對景物的細膩描寫,領悟作者是如何準確而生動地表達自己對大自然景物的喜愛之情。此外,習作訓練目標細化如下:1.借助繪制游覽路線圖的方式,明確游覽的先后順序,并能依照這一順序,運用移步換景的手法來描繪景物,尤其要著重描述那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物,并突出其獨特之處。2.嘗試在文章中使用過渡句,使得不同景物之間的轉換更加流暢自然,增強文章的整體連貫性。3.積極參與同學之間的習作欣賞活動,相互評價并提出建設性的修改意見,提高寫作水平。
統整學習目標需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經驗和學習基礎。四年級學生都有按一定順序描寫事情發展過程的實踐經驗,明確學習目標后,學生就能有的放矢地開展學習活動,做到學得輕松愉悅,學得扎扎實
實[2]。
二、構建學習情境,明確單元大任務
構建一個真實且富有意義的生活情境,能讓學生有效聯系他們的生活經驗,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促使他們主動學習。明確的單元大任務能為學生提供清晰的探究方向,使他們更加有針對性地進行
學習。
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妙筆寫美景”既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需要,也是學生真實生活的需要。其中“美景”是單元的核心內容,“寫”是單元所要表達的主旨。找準學生生活與學習目標之間的關聯,就能更好地確定單元大任務。“寫一篇游記”是本單元的核心學習任務。因此,這部分的學習重點應該定位在學生如何將自己的游覽經歷寫清楚,用自己的文字去描述在游覽過程中觀賞的美景。閱讀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與習作例文,宛如在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在本單元大概念的統領下,可以結合學生的實踐,創設以下單元情境:央視的“航拍中國”是一檔以空中視角俯瞰中國的大型系列紀錄片節目,展現了中國不同地區的自然生態、人文景觀、經濟社會發展面貌,呈現出新時代的中國形象、文化精神及中國之治,追隨“航拍中國”的鏡頭,我們將跟隨巴金、葉圣陶等作家的腳步游覽祖國的美景,觀賞我們大美中國的無限風光。在確立單元整體教學情境之后,發布單元大任務:賞自然畫卷,當導游達人,寫一處游覽過的地方。
通過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學生明確了單元大任務,從而緊緊圍繞學習任務進行觀察、探索,成為主動的閱讀者、積極的分享者和有創意的表達者[3]。
三、開展學習活動,細化落實子任務
教師可圍繞單元大任務,設計學習子任務,重組單元內容,設計學習任務群,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真實生活經歷,像作者一樣欣賞大自然美景,體會作者細致入微的觀察和豐富奇特的想象,再結合自己的獨特感受,寫下屬于自己心中的“風景”。
圍繞單元教學大任務,教師設置以下三項學習子任務。
(一)子任務一:入畫卷,賞美景(4課時)
【入主題畫境】
1.明晰單元學習大任務“賞自然畫卷,當導游達人,寫一處游覽過的地方”,進入單元主題情境,開啟導游之旅。2.結合“交流平臺”話題,聊聊自己的旅游經歷,分享自己在旅游時拍攝的照片,喚醒游覽記憶。3.回顧已經學過的寫景類文章《火燒云》《觀潮》,復習寫景方法。4.自讀《海上日出》《記金華的雙龍洞》兩篇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初步感知文章內容,感受景物特點。
【觀海上日出】
1.初讀感知,厘清文脈,說說海上日出的景象。2.聚焦第2、3自然段,從顏色、光亮、位置三方面展開,圈出關鍵詞,感悟景象變化,了解文章寫法。3.聚焦第4、5自然段,交流日出景象的不同,借助圖片感受畫面的壯美,感知不同天氣情況下日出的特點。4.結合“交流平臺”,總結“按景物變化順序寫景”的方法,按此順序復述海上日出景象。
【游金華巖洞】
1.默讀課文《記金華的雙龍洞》,劃出描寫作者行蹤的語句,結合課后習題一,梳理作者的游覽順序。2.討論交流這些描寫行蹤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明白利用過渡句寫清游覽順序的作用。3.小組合作,根據關鍵語句概括景物特點,充分想象,置身體驗,體會表達效果。4.結合“交流平臺”,總結“按游覽順序”和“突出重點景物”的寫景方法。
(二)子任務二:游景點,繪路線(2課時)
【導游經驗我來說】
1.聚焦“交流平臺”,回顧《海上日出》《記金華的雙龍洞》,交流學習收獲。2.聯系已學課文,從描寫順序、突出特點等方面進行比較,進一步體會按照一定順序寫景物的方法。
【游覽路線我來繪】
1.聚焦“初試身手”的活動一。看懂植物園的平面示意圖,弄清方向,確定入口、出口。選定參觀景點,并畫出線路圖。2.借助“泡泡語”,回顧《記金華的雙龍洞》中的過渡句,嘗試用多種方法表達地點的轉換。3.展示線路圖,試著運用恰當的過渡句,按順序說一說參觀植物園的過程。4.完成“給印象深刻的景點繪制一份游覽路線圖”并向同學介紹自己的參觀路線。
【身邊景物我來寫】
1.聚焦“初試身手”的活動二。組織開展校園觀察實踐活動,留意印象最深的校園一角,小組合作,交流寫什么,按什么順序寫。2.將觀察活動中印象深刻的“校園一角”按一定順序寫一寫,也可選擇身邊熟悉的景物來寫。3.小組互評練筆,選擇一兩份作品進行點評,提出問題、改正錯誤,為單元寫作做好準備工作。
(三)子任務三:寫美景,當導游(3課時)
【例文引路固方法】
1.快速瀏覽《頤和園》,結合課后習題,圈出游覽地點并繪制路線圖,根據線路圖說說游覽順序。2.回顧《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游覽路線圖,認知“介紹游覽過的地方要厘清游覽路線”的重要性。3.結合自己游覽過的地方,設計一條游覽路線,標注兩到三處印象較深的景物,嘗試寫出它的特點。4.聚焦《七月的天山》第2、3自然段,借助旁批發現作者分別按照“由高到低”“從遠到近”的順序有條理地描述所見景物的方法。5.聚焦《七月的天山》第4自然段,分析關鍵詞句,學習作者如何寫出印象深刻的景物特點的
方法。
【爭做導游小達人】
1.聚焦單元習作“游 ”,明確習作要求。2.小組合作學習,共同分享游覽見聞,各自確定習作內容。3.把最想介紹給大家的景點寫下來。4.交流評議,修改習作。5.評選導游小達人。
單元大任務為學生設定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和方向,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系統地進行學習和探究。而各項子任務則將單元大任務進行細化和分解,讓學生通過逐步完成各項小目標,最終完成單元大任務。
四、逆向設計作業,提高學習質量
作業是對單元大任務完成效果的檢測,單元作業設計可以采用逆向設計的策略,以需要達成的任務目標為出發點,倒推設計作業內容,確保每項作業都能有效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應用,從而提高學習質量。
對應三個子任務,可以設計以下作業。
【作業一:制訂旅行計劃】
1.根據拼音和語境在括號里正確填寫詞語,用“√”畫出括號中正確的字。
(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走進沒有wéi qiáng( )的教室,跟著課本去旅行。走進課本的zhuàng lì shān hé( ),在行走中感受文化的bā miàn wēi fēng( ),jí qǔ( )人類豐厚的精神食糧。
(2)本周,我們要乘船在wú biān wú jì( )的大海上欣賞日出之時的偉大奇觀;去被譽為歷史文化之邦、名人huì cuì( )之地、文風dǐng shèng( )之城、山(清 青)水秀之鄉的浙江金華,跟隨葉圣陶先生去探一探雙龍洞。打卡(頤 怡)和園,走長(郎 廊)、登萬壽山,游昆明湖;騎馬進天山,賞雪(峰 烽)云影、懸崖峭(壁 璧),穿過原始森林與花?!诼眯兄?,我們將收獲美景、收獲友誼、收獲知識!
2.做旅行手賬
(1)課文《海上日出》記敘了作者坐船在海上觀看日出的情景,按課文內容可分為三個部分。請你跟隨巴金的腳步,將觀看到的日出景觀記錄在旅行手賬本上。
(2)《記金華的雙龍洞》是按照什么順序游覽雙龍洞的?請你厘清游覽路線,并將其畫在旅行手
賬上。
【作業二:繪制游覽路線】
1.根據《海上日出》《記金華的雙龍洞》兩篇精讀課文,總結“按一定順序寫景”的方法。
2.根據此前繪制的植物園平面示意圖,寫一寫參觀植物園的過程。
3.寫《校園一角》片段。
【作業三:記錄游覽經歷】
1.讀《頤和園》,在文中用“○”圈出作者的游覽地點,畫一張游覽頤和園的路線圖。
2.在《七月的天山》一文中用“ ”畫出表示作者游覽路線的句子,畫出游天山的路線圖。
3.細讀兩篇習作例文,用“ ”畫出具有過渡作用的句子。
4.回憶自己游玩過的地方,可以是名勝古跡,也可以是老家的風景,還可以是小區的公園等,并回憶印象最深刻的景物是什么。在手賬上記錄下印象深刻的地方,并畫出游覽路線圖。
5.根據游覽路線圖,選擇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處景物,按照游覽順序把游覽的過程寫清楚。
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分別設計與子任務對應的“配套”作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在完成作業以后,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促進學習質量的提高。
結語
教師以單元大任務為驅動,統整單元學習目標,提煉單元大概念,構建單元學習主題情境,設計適合學生學習發展的任務群。這種教學模式使整個學習過程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展開學習活動,實現知識的內化,提升學習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還應不斷探索,使教學內容任務化,使學習任務活動化,真正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朱亞亞.任務驅動下大單元教學實踐例談:以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習作單元的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24(6):7-9.
[2]印小紅.“大任務驅動,小任務聯動”習作單元教學探究[J].小學語文,2023(12):29-34.
[3]馬艷玲.任務驅動型單元教學的任務設計[J].語文教學通訊,2023(33):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