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以班主任工作室為主導的班主任能力提升模式已經比較完善,深受教師認可。然而,在以往的班主任工作室研修實踐中,我們遇到了瓶頸:研修方式有待創新,傳統的研究內容難以滿足班主任個性化、多元化的發展需求;研修平臺有待開放,區域間優質班主任資源分布不均,優質班級管理經驗并未很好地輻射到薄弱學校。
鑒于此,本文旨在構建“1+X”套餐式班主任工作室研修模式:“1”即班主任從事班級管理的基本能力,“X”指班主任的帶班特色。這種研修模式契合班主任專業能力提升的內在邏輯,旨在助力班主任從基礎勝任邁向特色卓越,不僅促進個體成長,更強調將個體成果轉化為群體智慧,通過廣泛的交流與共享,激活整個班主任隊伍的創造力,打造一個積極向上的教育生態。
多維度定標:拉網式診斷,確定方向
多維度定標是一種拉網式診斷方法,旨在確定班主任個體能力提升的方向。首先要確定一套全面而科學的評估指標體系,包括班級管理知識水平、技能掌握程度、溝通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維度。通過綜合考量多方維度,我們能夠繪制出每位班主任獨特的能力圖譜,為后續的精準提升奠定基礎。
1. 訴求表達,喚醒發展愿望
為了喚醒班主任自我提升的熱情,我們采取了“訴求表達”策略。在市區兩級班主任工作室建立之初,我們就向工作室成員發放“班主任個人發展訴求調查表”(見表1),了解每位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優勢與需求。這個過程也是工作室成員梳理自身優勢與不足,反思自我,明確個人發展方向的過程。通過一對一深入訪談,我們鼓勵班主任分享他們在教育實踐中遇到的挑戰、困惑以及內心的渴望,幫助其挖掘自身潛能,力圖使班主任個人發展與研修模式發展相融合。
2. 訴求診斷,制訂發展規劃
收集訴求之后,我們通過定期的、多維度的訴求診斷,為每位班主任量身制訂發展規劃。這一舉措有兩方面考量:一是確保工作室內的班主任各有發展方向,避免同質化競爭;二是結合目前教育研究的熱點,提高特色研究的站位和影響力,比如新愛國主義、課間十分鐘“圈養”現象、勞動育人創新實踐等。
回望實施初期,部分成員選擇了衛生管理、紀律維護、習慣養成等常規內容作為班級管理特色。雖然這些內容確實很重要,但在學界已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難免出現“撞車”現象,且很難有創新。經過訴求診斷和再學習,部分班主任緊跟時事熱點,調整了研究方向,更加貼近社會現實,更具前瞻性和創新性。部分學員的班級管理特色見表2。
3. 訴求關懷,打通發展渠道
基于對班主任成長的深切關懷,我們開發了《班主任能力提升“1+X”調查表》,梳理相應的基礎性指標以及發展性指標,引導班主任繪制自己的能力圖譜,明確哪些是基礎性的短板,亟待補齊,哪些是個人成長的獨特路徑,值得深入挖掘。在補齊短板、強化優勢的過程中,他們的個人特色發展渠道被打通了。
比如,工作室成員孫老師是一名新班主任,面臨學生沖突事件頻發的管理難題,她深入研究這個點,創新性地提出“模擬法庭”解決機制,成功將管理痛點轉化為班級管理特色。工作室成員胡老師在上一學年帶班過程中,發現部分學生誠信缺失,對此,她設計并實施了“誠信幣”制度,以可視的“誠信幣”引導學生珍視個人誠信,這一制度成為胡老師班級管理的新特色。
多平臺發展:分階式培養,鋪設提升階梯
班主任工作室的成員來自不同的學校,他們自身能力不同、帶班年限不同、帶班風格各異,班情也不同。這些差異為滿足不同層次班主任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增添了難度。為了克服這個難題,課題組分別組織各層次班主任深度參與階梯式發展平臺上的學習與討論,力圖通過廣泛交流互動實現優勢互補。
1. “衛星式”發展:開拓視野,精準定位
針對部分尚未確立研究特色的探索型班主任,我們采取了“衛星式”發展模式,即定向發射“衛星”,讓班主任“走出去”,鼓勵他們參與班主任德育論壇或者跟崗學習,開拓視野,探索適合自己的班級管理特色。
在班主任工作室成立初期,成員間差異顯著,既有初出茅廬、入職僅三四年的新教師,也有雖已工作十來年卻初任班主任的術課老師。工作室組織這部分教師參加德育論壇,鼓勵他們分享培訓心得,交流自己最受啟發的班級管理方法。比如,馬老師是一位初任班主任的美術教師,在聆聽河南省“十佳”班主任秦望的講座后,對“微班會”很感興趣。她結合學科特色,將班級故事畫下來,每次花10~20分鐘組織學生集體品評。這種方式既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感,又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 “沙龍式”抱團:興趣趨同,定期交流
對于那些初步確立班級管理特色、渴望進一步深耕的發展型班主任而言,沙龍式聚會成為他們的成長加速器。有相似的興趣愛好或關注相同議題的成員定期聚集在一起,在交流中分享經驗、觀點和資源。我們依據研究內容的契合度,將志同道合的成員組成主題沙龍小組,定期舉辦活動。這樣一來,每位成員既能沿著確定的方向深入研究,還能在相互交流中拓寬視野,激發靈感火花。
近年來,隨著《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的出臺,在實踐中如何合理、有效地行使教育懲戒權成了班級管理中亟待解決的難題。針對這一問題,工作室里幾位感興趣的班主任定期組織主題沙龍,為教育懲戒權的落地提供了多元思路與方案。楊老師提出了“綠色懲戒”理念,強調在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開展懲戒教育;嚴老師探索了“契約式懲戒”,師生共同商議懲戒內容,讓學生更有自主權;顏老師研究“貫通式懲戒”,力求懲戒內容與違紀行為在邏輯上緊密相連,實現更有啟發性的懲戒教育。
3. “孕育式”驅動:種子團隊,項目研究
工作室不少成員是各校的骨干班主任,也不乏各校班主任隊伍中的校級導師。針對這部分經驗豐富的成熟型班主任,我們引導他們圍繞工作室研究課題設計獨具特色的子課題,充分發掘每位站點導師與團隊成員的獨特優勢,促使研究從淺入深。
管老師和慎老師曾獲得班主任能力大賽市級一等獎,具有引領一個種子團隊開展項目研究的能力。基于此,工作室與這兩位老師所在的學校聯系,成立了兩個校級班主任工作室,確定每學期的研究子項目,并推薦兩位學員到湖州市名班主任培訓班學習。通過這樣的“孕育式”驅動,兩位學員迅速成長,榮獲班主任能力大賽省級二等獎,發表了十幾篇關于班級管理的文章。
多路徑實踐:項目式探究,聚焦問題解決
傳統的學習方式是按部就班地學習一系列預定的課程,而多路徑實踐則強調個人在解決問題和完成項目的過程中自主學習。這種研修方式強調主體實踐性,工作室成員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項目,在實踐中逐步提升能力。
1. 導向式項目:全面診斷,發現“潛在問題”
導向式項目是指通過強化導師與成員之間的合作,構建班級管理與學術研究的聯動研究機制。成員全面收集學生信息后,導師與其一起整理并深入分析學生的情況,診斷班級問題的本質,并商量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比如,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除了學校組織的心理普測之外,我們還依托心理繪畫、沙盤游戲等技術對學生進行全面診斷。心理繪畫療法鼓勵學生以畫筆為媒介,自由表達內心世界;沙盤游戲通過構建微觀場景,讓學生在游戲中展現潛意識中的想法與情感。兩者相輔相成,為教師提供了一幅幅生動的學生心理畫像,助力教師更加精準地發現并解決班級中的“潛在問題”。
2. 交互式項目:真實模擬,解決“急救問題”
光有理論指導還不夠,班主任真正的成長往往在與學生的真實交互中,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但實際情況是,許多突發的班級問題往往讓班主任措手不及。因此,我們設立交互式項目,模擬班級管理中的“急救問題”,使成員能更從容地面對突發事件,更科學地解決問題。
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總會有學生出現易怒、易受挫等“情緒急救”問題,這些問題雖然還不到心理高危干預的程度,但如果處理不當,也有可能向更壞的方向發展。通過多次模擬,我們總結出一套專門的“冰山處理三步法”:一是看見行為,觀察學生的異常行為;二是看見情緒,分析這些行為背后的真實情緒;三是看見需求,精準識別學生的需求,量身制訂解決方案,做到“對癥下藥”。這些基于真實問題的模擬交互,對于一線班主任解決“情緒急救”問題具有很強的借鑒性。
3. 關聯式項目:調動資源,解決“高危問題”
好的班主任研修活動不是臨時性和隨機性的作秀展示,而是實實在在的研究過程。關聯式項目針對班級管理中的“疑難雜癥”,從更高的層次聯系專業資源,從更深的層面研究“典型性”資源,為班主任提供強有力的理論與實踐支持,助力他們應對班級管理挑戰。
為了讓“1+X”研修模式更貼合班主任的需求,工作室面向全區內市區、城郊、鄉鎮等不同區域的班主任開展問卷調研,廣泛收集來自不同教育生態的班主任心聲。針對一些常規的班級管理問題,我們在公眾號上推廣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班級管理方法。針對心理高危學生的問題,我們為一線班主任提供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確保班主任在面對這類復雜情況時能夠得到及時、專業的指導與幫助。具體流程如下。
管理有方法,學生在成長,教師共發展,素養齊提升。實踐表明,“1+X”套餐式班主任工作室研修模式行之有效。這一模式摒棄了傳統的單一問題導向的研訓模式,精心構建了一個集教師個人成長、管理策略優化、綜合素養評價于一體的全方位研訓體系。在此體系下,更多班主任探索出個性化的班級管理之道,為學生成長保駕護航,實現了班主任專業發展與學生成長的雙向奔赴。
(本文系2024年度浙江省教研課題“‘共生理論’下‘1+X’套餐式班主任工作室研修模式的實踐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2024137)
(作者單位:浙江省湖州市月河小學教育集團)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