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任務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考生嘗試閱讀未加標點的文言文,提高句讀能力。中國古代的文章、書籍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古人閱讀時,不僅要斷出一句完整的話的結束之處(通常用圓圈表示),還要斷出一句話中語氣停頓之處(通常用點表示),“語絕為句,語頓為讀”便成為文言文斷句的重要規則。“句讀”其實就是對文中或句子中意義單元的切分。高考文言文斷句題,主要是考查考生是否能真正讀懂文言文,斷句的基礎在于對通篇文章(文段)的領會,點斷后的每一句話的意思都清楚明白,內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邏輯。
具體來說,可按“四步驟”操作:第一步,先通讀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節。第二步,根據文章的內容或層次,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層次。此時,考生需注意句首、句末虛詞,這樣憑借段落、層次或句首、句末虛詞,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在文言文復習中,考生要以教材為本,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句法、詞法,培養扎實的文言功底;熟讀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養語感。第三步,對每一個段落或層次按照前后順序,從頭到尾地進行解剖,分出若干個句子,再加上恰當的標點。第四步,通讀全文,進行檢查,對個別疑難之處,可根據上下文進行推斷。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意思表達不清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如果內容不合情理、不合邏輯,就需要疏通文意,再進行斷句。
知識整合
1.抓標志
有一些文言虛詞是句讀的語言標志,我們可以抓住這些語言標志來進行斷句。(1)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茍”“縱”“是故”“于是”“向使”“雖然”“然而”“無論”“至于”“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2)發語詞和句首的語氣詞“夫”“蓋”“其”“唯”“斯”“盍”“且夫”“若夫”“乃夫”等以及表敬副詞“竊”“請”“謹”“敢”等,這些詞常用在一句話的開頭,有領起全句的作用,前面可斷句。(3)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噫吁嚱”等,前后都可斷句。(4)常用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5)句末語氣詞“也”“矣”“哉”“乎”“焉”“兮”“耳”“耶(邪)”“與(歟)”“而已”“也與”“也邪”“矣哉”“也哉”“也已”“也已矣”“焉耳矣”等,后面可斷句。(6)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何如哉”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后,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據此斷句。
2.知語法
文言文語序和現代文語序基本相同,即主語在前,謂語、賓語在后,修飾語一般在中心詞前。主語和賓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數是由動詞充當,而謂語又是構成句子的核心。我們只要抓住謂語動詞,根據動詞位置及前后詞語關系,進行推斷,就能提高斷句的準確率。文言句式中,主謂結構居多。考生可以通讀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國家名、官職名等,這些名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然后根據“什么人——辦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結果”這一思路,對句子成分進行劃分。對于主語省略的情況,考生可以先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后結構關系,確定主干,從而斷開句子。
3.辨句式
(1)利用文言文中的感嘆句、駢偶句、問答句、對應句等,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正確斷句,從而理解句意。(2)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也可以幫助我們斷句,例如“……者,……也”這種典型的判斷句式,“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等反問句式,“為……所……”“受……于……”“見……于……”等被動句式,“何……之有”“唯……是……”等賓語前置句式,“如……何”“況……乎”“何(以)……為”“無乃……乎”“得無……乎”等固定句式,還有“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無”“何以”“于是”“然則”等復音虛詞。記住這些固定句式或詞組,可以減少斷句失誤。
4.察對話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用“曰”“云”“言”等字,可以根據上下文判斷出說話人以及所說的內容。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根據對話的內容,就可以進行準確斷句。
5.明修辭
古人寫文章一大特點是十分講究對仗工整,好用對偶、排比、反復、對比、頂真等辭格。句式整齊,四六句多,是文言文的又一大特點。利用這兩大特點,我們就可以比較好地進行斷句。
考題連線
(2024年新課標Ⅰ卷)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紙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為將而降A降而為之B效死C以戰D雖欲浣E滌其污F而已G緇之素不可復白。
【解析】“為將而降”表示李陵作為將領卻投降了敵人,這是一個完整的句子,所以應該在“降”字后斷句;“降而為之效死以戰”表示李陵投降后仍然為敵人效力,所以應該在“戰”字后斷句;“雖欲浣滌其污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表示即便想洗凈污點,但已經染黑的白絲無法再變回白色,所以應該在表示轉折的“而”前斷句。
【答案】ADF
(2024年新課標Ⅱ卷)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魏君賢A人B是禮C國人D稱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困也。
【解析】“魏君賢人”表判斷,意為魏國的君主是個賢明的君主;“是禮國人”中的“是”是句首語氣詞,前面斷開;“稱仁上下和合”,表示國家上下都稱贊他仁德,內部團結和睦,賓語“和合”后斷句;“未可困也”意為“現在還不能去攻打他們”,“未”表判斷,前面斷句。
【答案】BDH
(2024年全國甲卷)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劉備為呂布A所襲B奔C于操D程昱E以備F有雄才G勸操日圖之。
【解析】“為……所”表被動,“襲”是動詞,“劉備為呂布所襲”是一個被動句,所以從“襲”后斷開;“奔于操”承接前邊主語“劉備”,“奔”是謂語,“操”是賓語,結構完整,所以從“于操”后斷開;“以”是“程昱”的謂語,“備有雄才”是賓語,“程昱以備有雄才”句子結構完整,所以從“有雄才”后斷開。
【答案】BDG
拓展延伸
1.把握古籍體例
古籍文獻自有著述體例,只有明確古文獻的體例,才有利于句讀的準確劃分和標點,否則就容易出現誤讀或難解的現象。如司馬遷《史記》有自加夾注之例,他為說明上文的某人某事,會隨手順文寫出夾注。如《項羽本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這樣標點雖然無誤,但語氣不夠連貫。這是因為“為人牧羊”四字是司馬遷說明楚懷王在民間工作的“夾注”。因此應標為:“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
2.尊重并稽核史實
有些句讀單從文字上看,并無訛誤之處,但細核史實,則出入頗多。如《史記·陳涉世家》:“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铚、酂、苦、柘、譙,皆下之。”這一標法,似葛嬰所徇之地即蘄以東的铚、酂、苦、柘、譙諸地,但稽核相關史志文獻,其實五地均在蘄之西,與葛嬰徇蘄以東無關。因此應在“徇蘄以東”斷句,意思是:陳涉攻下蘄后。分兵二路,命葛嬰攻蘄以東為一路,而陳涉則攻蘄以西的五地為另一路。其恰當標法應是:“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铚、酂、苦、柘、譙皆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