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保定市淶水縣王村鎮佳和金屬工藝品制造有限公司掐絲琺瑯博物館,銅鎏金掐絲獸鳥香爐形象逼真、銅鎏金掐絲壽字瓶端莊大氣、銅鎏金嵌料石升降塔鐘富麗堂皇……展廳內布展的近千件琺瑯產品,每件產品從設計、制胎到掐絲、點藍等每個環節都沿用著傳統工作技藝,技術精湛復雜,產品整體和諧唯美。
“公司前身為1983年建成的王村鎮張翠臺琺瑯廠,2013年該廠進行公司化改革,更名為佳和金屬工藝品制造有限公司,主要經營宮廷掐絲琺瑯鐘表、玉石盆景、嵌琺瑯宮廷家具等產品,當時產品設計種類相對較少,銷售渠道單一,公司員工也就30多人。”佳和金屬工藝品制造有限公司負責人萬陽磊介紹,近年來,在縣政協的指導幫助下,強化培訓培養技工人才,完善制度健全銷售體系,公司不斷發展壯大,員工增加到100多人,占地面積也從最初的400多平方米擴展到7000多平方米,琺瑯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淶水縣是千年古縣,文化大縣,特別是在技藝傳承方面優勢凸顯。淶水的琺瑯和紅木家具等文化產品都沿用了清末宮廷造辦處的制作技藝,技術純熟,產品精致大方美觀,具有收藏和觀賞價值,備受消費者青睞。新中國成立后,傳統行業百廢待興,淶水就出現了一些作坊式琺瑯、景泰藍、銅火鍋、京作紅木家具制作廠家,靠帶徒弟傳承技藝,跑業務拓展銷路,以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為主,雖然產品特色明顯,但未形成規模,仍處于保守經營狀態,經濟效益不高,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方面明顯不足。
國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后,淶水縣委、縣政府在廣泛調研基礎上,將銅火鍋、琺瑯、紅木家具、麻核桃等傳統產業振興工作列入常態化工作,成立由縣政協牽頭,多個部門參與的銅火鍋琺瑯工作專班,積極推動特色傳統文化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擦亮文化名片,讓傳統文化產業煥發青春。一直以來,淶水銅火鍋琺瑯文化產業的發展壯大過程可謂舉步維艱,困難重重,在縣政協、各相關部門和縣政協委員的積極參與和支持下,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遇到困難攻堅克難,促進了企業快速發展。
縣政協把振興銅火鍋琺瑯等傳統文化產業納入重要工作日程,謀思路、定舉措,專班推進抓落實、要結果,組織召開專題會議20余次,深入企業走訪40余次,征求意見和建議50多條,確定了“依托宮廷技藝傳承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路。在縣委領導下,縣政協銅火鍋、琺瑯產業振興專項小組專班認真謀劃產業發展方向,成立了銅制品協會,定期開展活動;設立了“銅火鍋琺瑯產業商標品牌指導站”,推薦1家銅火鍋企業申報省知識產權優勢企業。
拓展營銷渠道,讓傳統文化產業做大做強。為提高淶水銅火鍋琺瑯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拓展銷售渠道,縣委宣傳部、融媒體中心對銅火鍋琺瑯產業的文化底蘊和技藝傳承深入挖掘、積極進行宣傳報道,提高淶水銅火鍋和琺瑯產業的知名度。系列營銷舉措,實現了淶水銅火鍋琺瑯產業在市場競爭中穩中求進,為做大做強銅火鍋琺瑯傳統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淶水縣選擇以銅火鍋琺瑯文化產業發展促鄉村振興路子選得準,縣政協專班工作抓得細、抓得實,促進了淶水縣銅火鍋和銅胎掐絲琺瑯文化產業迅猛發展。目前,該縣審批注冊的銅火鍋琺瑯企業從2020年的150多家增加到200多家,從業人員達6000多人,產值超5億元。有省級非遺1個,市級非遺3個,縣級非遺1個,產品銷往包括港澳臺在內的全國各地及歐亞部分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