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然有了個想法,在陽臺的西邊,辟一面書墻,把最喜歡的書籍放在那里,讓早晨的第一縷陽光,照在書上;讓書香散發(fā),氤氳了我的目光,每天都縈繞在心頭。
我想,這應該是很溫馨、很幸福的一件事。
于是叫來個木匠,把想法向他說了。木匠卻很忙,說城里要裝修的人家太多,活兒多忙不過來。不過他又說,稍有閑空兒我就給你做。
那就等吧。好在有時候,等待也是美麗的,尤其是等待一種已經(jīng)注定美好的結果,過程也便是享受了。
想起以前的讀書歲月。那時上了小學,逢集的日子,在外村教書的姨姨都會讓去她們村趕集的人捎回來兩根麻花兒,還有一張《中國少年報》。那每周一期的《中國少年報》,讓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使我的心從此長出了翅膀,目光看得遠了。
后來喜歡上了看書,但村里除了語錄本和課本,能有幾本書?就盯上了生產(chǎn)大隊的報紙。每天估摸著送信人快來的時候,心里便不安分。“突突突”的摩托車聲一響,飛一樣跑出去,然后用一根木棍把印有《大地》《布谷》《長城》的副刊從大隊部緊鎖的大門下弄出來,再如饑似渴地讀。
剛參加工作時,工資少得可憐,吃、穿上面很少花錢,買書卻不吝嗇。那時買過一套《紅樓夢》,人文出版社帶注釋的,厚厚3大本才花了6元5角錢。直到現(xiàn)在,雖然收藏了幾個版本的《紅樓夢》,但已經(jīng)泛了黃的這套,依然是我的最愛。
后來隨著電商的興起,買書不用跑書店,每到雙十一購物節(jié),我會把購物車里平時相中的書全部買下,然后等著快遞員大包小包地送來。那種心情,不啻于等待美味佳肴。
后來工作忙了,讀書的時間少了。很多時候我覺得,自己之所以膚淺也浮躁著,也許正因為書看得太少,少了積淀,少了思考,也就少了厚重,少了智慧。
我的一個朋友對書的癡心讓我記憶深刻。我在文化局工作的時候,恢復了關門13年的圖書館,卻少有人來借書,他算來得最勤的一個。他像孩子一樣癡迷的目光,被我認為是那個夏天最美的風景。
朋友圈好多人都說過,他在家看書的時候,會躺在床上,一邊看書,一邊從床頭柜上拿粒煮熟的大豆吃,或者抿一口白酒。我問他是否果有其事。“不置可否地說那是神仙的日子,書在我心中占的分量太重,我什么都放得下,唯獨放不下書。”他笑著說道。
退休以后,他活得很充實。除了看書,沒事的時候,他會和三五好友去周邊的村子轉(zhuǎn)轉(zhuǎn),尋找一個故事,或者一處古跡,然后拍些照片發(fā)在朋友圈。“其實村莊也是一本書,不過這本書很古老,很蒼涼,當然也就破舊了。”他對我說。
夕陽西下的時候,我喜歡一個人靜靜地眺望遠方,看落日余暉,任晚風輕拂,然后想一些以前的事和將來的日子。我知道,人生是本書,社會是本書,得失也是本書。這些書,我曾經(jīng)那么投入地拿起過,如今,人生歲月正在老去,我要放下世事,莊重地品讀,每天哪怕只看幾頁書,寫幾行字。因為,書是走向美好的最好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