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各民族文化如璀璨星辰,交相輝映,共同鑄就了中華文明的輝煌。其中,瑤族音樂文化作為湘桂地區乃至全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與發展一直備受關注。李巧偉教授的《湘桂地區瑤族音樂文化研究》一書,不僅深入挖掘了瑤族音樂文化的內涵,更洞察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之道。正如書中所說:“瑤族歌謠是中華民族民間歌謠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藝術瑰寶,是瑤族歷史文化的縮影,具有較高的傳承與發展價值。”
在我國,關于瑤族音樂文化的研究已頗為豐富,這些研究主要從音樂形態學、民族學、民俗學等視角,對瑤族傳統音樂的特點和文化內涵進行了深入的解析和闡述。然而,在現代社會,瑤族民歌正面臨著傳承與創新的難題。一方面,我們要堅守傳統,讓后代繼續傳唱瑤歌,繼承祖先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另一方面,我們要與時俱進,將瑤族民歌與現代音樂元素相結合,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湘桂地區瑤族音樂文化研究》對瑤族音樂傳承與創新進行了探索,作者有著自己的見解,在書中我們可以看見瑤族音樂文化在呈現多元化的同時又保持統一性,他們都將盤王視為始祖,各個分支百花齊放,傳承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本書還引入了“民族走廊”的概念,對瑤族音樂進行區域性整體研究,構建了一定的規模體系,使得瑤族音樂文化呈現出更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作者在發掘、整理、傳承瑤族民歌的同時,不忘創新發展,讓這一瑰寶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一、接續傳統,探尋瑤族音樂文化的根脈和靈魂
李巧偉教授巧妙地以瑤族音樂為引子,將瑤族的歷史、文化、信仰、習俗等多元領域融會貫通,展示了瑤族音樂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深厚底蘊。該書從瑤族音樂的歷史變遷、音樂形態、音樂特色等角度展開剖析,彰顯了瑤族音樂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邃內涵。這種全面且深入的研究方法,不僅能使我們更好地領略瑤族音樂文化的韻味,更能從中挖掘傳統文化的精華,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寶貴的借鑒與啟示。
在現代化與全球化的浪潮中,包括瑤族音樂文化在內的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正面臨著史無前例的機遇與挑戰。該書對瑤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進行了深入且富有創新性的探討,緊扣優秀傳統文化亟需傳承與創新發展的緊迫課題。書中之論述,既注重理論剖析,又強調實踐探索與創新。李教授通過實地調查、采風、整理等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為瑤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珍貴的素材。
該書透過區域間的探索,尋覓到了多樣性中的共性。書中闡述:“瑤各地域、各民族中的民歌,受方言、勞作生活和地形地貌的熏陶,孕育出風格迥異的民歌類型。在同一地域之內,地理、文化形態、傳統審美習慣的差異,更使它們煥發出獨特的光彩。瑤歌,一種富有意蘊的獨特表達,它以寄情山水、寓意故事的方式,敘述著瑤族人民的生活點滴。這種表現形式精致入微,善于描繪矛盾重重的內心世界,多層次的情感演變過程,展現了瑤族人民真摯、純樸、溫厚的性格。”正如當代杰出人文學者魯樞元先生所言:“一個地區的自然環境決定或影響了這個地區的經濟生產方式、政治生活的形態,同時也塑造了這一地區人的性格風貌和精神氣質,從而也就影響了這一地區包括文學藝術在內的文化的形式和內容。”
李教授還挖掘出了九疑山瑤族民歌的民族特色和廣西金秀瑤族民歌中的文化內涵,如瑤族的創世歌《盤王大歌》,五聲性調式和瑤族民歌中的“Do Re Mi Sol”音列是韻唱曲常見的音調形式,具有較強的節律性和歌唱性,音律延綿不絕。歌曲的基本結構通常是采用幾個襯詞型腔和四句歌詞組合的方式,然后其他歌詞根據這一基本結構進行編曲,從而構成聲樂變唱曲。在各種儀式的中間部分會運用到韻唱曲,像盤王祭祀儀式就有韻唱曲,是為了對神進行歌頌和贊揚。韻唱曲沒有舞蹈,演唱者一般采取坐姿或者站姿來演唱。隨著《盤王大歌》音樂響起,瑤族人瞬間產生心理上的共鳴,對祖先盤王的敬畏和緬懷之情油然而生。在這種心理作用下,瑤族人的各種情感都將被喚醒,比如手足情、愛戀情等,當情感積累到一定程度時,瑤族人將會形成自我意識,意識到自己是整個民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并且會對本民族文化產生強烈的認同感。近些年,瑤族人分散至世界各地,受生活環境和地域文化的差異的影響,加之瑤族群落支系眾多,大部分瑤族人在生活習慣和語言表達等方面有顯著區別。但是,無論居住在何地,一旦提及瑤族祖先盤王以及瑤族特色歌舞,瑤族人都會形成共同的意識。
二、繼往開來,探索瑤族音樂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該書為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研究開啟了全新的視角與路徑。李巧偉教授巧妙地結合現代音樂理論對瑤族音樂文化進行深入探索,利用音樂民族志、音樂地理學、音樂人類學等研究手段,對湘桂地區瑤族音樂類型及地域特色進行了深度剖析。該書透過湖南資興瑤族民歌、江華瑤族民歌、九疑山瑤族民歌以及廣西瑤族民歌的傳承與發展研究,具體展示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創新途徑。這些案例不僅使我們更深入地領悟瑤族音樂文化的精髓,更為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該書積極探索瑤族音樂文化與現代社會相結合的新路徑、新方法,如瑤族音樂文化與現代音樂的交融、瑤族音樂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結合等,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在傳承的議題上,該書主張的核心在維系人才的持續性,具體可以從傳承者與繼承者的雙重視角入手,一是瑤族民歌的傳承如何從自然習得的傳統方式轉向現代教育的方式,二是如何在創新中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基石地位。
如今,部分瑤族青年對繼承本民族音樂的激情略顯不足,一種對本民族音樂的淡化情緒悄然滋生。在多元現代音樂的沖擊下,那些以歌曲為媒介、代言以及擇偶標準的古老傳統正逐步淡出人們的視線。因此,我們需要重新塑造民族情結,增強民族自信。在書中,李巧偉教授是這樣說的:“在九疑山瑤族民歌的藝術傳承方面,無疑也存在許多的矛盾和困難。過去,人人都可以是瑤族民歌的發明者和傳播者,可見人在瑤族民歌的創新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人才的可持續性對瑤族民歌藝術的發展傳承十分重要。瑤族人民習慣以歌言志、用歌傳情,瑤歌曾經是人們之間的重要紐帶,承擔著互相交流、抒發情感的重要作用。”在這個全球化發展的新時代,要想推動瑤族音樂文化蓬勃發展,必須在內容與形式、體制與機制、手段與風格上實現創新,而人才則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一環。
三、結 語
總而言之,該書是一部具有深刻內涵和廣泛影響的學術著作,涉及內容廣泛、論證嚴謹、層次分明。這部著作不僅為我們深入了解和欣賞瑤族音樂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源,更以嶄新的視角和獨到的見解啟發我們反思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瑤族民歌,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我國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昔日,它曾是瑤族人民溝通心靈、排解憂慮、消遣娛樂的親密伙伴,是他們傾訴心聲的溫馨港灣。如今,傳統瑤族民歌的發展面臨著諸多困境,相較于傳統瑤族民歌的單一形式,流行音樂豐富多樣的表現手法和強烈的時代感讓越來越多的人為之癡迷,傳統瑤族民歌已難以激起年輕一代的興趣。這就要求我們在音樂技巧與風格上緊跟時代步伐,為瑤族民歌注入新穎氣息,賦予其嶄新的生命力。這也是本書闡述的核心理念,亦是瑤族音樂文化復興的必經之路。“文化為民族之靈魂與命脈。”本書對瑤族音樂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探索,旨在延續瑤族人民的民族情懷與精神生命。在新時代,傳承與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我們肩負的重要使命。我們要在尊重和傳承瑤族民歌傳統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使瑤族民歌藝術得以煥發新的生機。我們只有將瑤族民歌藝術的傳承與創新工作進行到底,才能使這一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得以流傳后世,繼續滋養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為此,我們務必攜手共進,為傳承與創新瑤族民歌藝術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