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從聲樂學習者的視角,對法國作曲家福雷所作的藝術歌曲《搖籃》展開分析:首先,從歌曲創作背景出發,簡要介紹作曲家與詞作者;其次,分析了《搖籃》的旋律特征;最后,從力度、法語發音、呼吸三個方面給出了演唱技術建議,并根據歌曲的情感表達提出了舞臺表演方面的建議。
關鍵詞:福雷;《搖籃》;音樂特點;演唱技術
從巴洛克到印象主義,法國音樂一直在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法國是歌劇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誕生了《浮士德》《卡門》等經典作品。19世紀末,法國藝術歌曲也開始嶄露頭角,先后涌現出福雷、德彪西、普朗克等杰出的作曲家,向大眾展示了慵懶、深情、美麗等獨特的法國風情。法國藝術歌曲,以文學性、清晰的發音與語氣、細致的旋律與和聲以及多樣的主題與深刻的情感著稱,且受到巴黎音樂學派的影響,強調音響效果與和聲創新。法國藝術歌曲《搖籃》是由作曲家加布里埃爾·于爾班·福雷創作的,該曲展現了作曲家對旋律美感與和聲創新的獨到見解,歌曲因深情的旋律和深刻的情感表達而備受贊譽。與大部分法國藝術歌曲不同的是,這首作品的歌詞并不來源于法國民間民謠,而是選自著名作家蘇利·普呂多姆的同名詩作。
一、作曲家及創作背景簡介
福雷(1845-1924),生于法國西南部城市帕米耶,幼年便在巴黎學習音樂,1905年成為巴黎音樂學院院長。福雷的音樂被認為是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其中也包含了現實主義和印象主義的元素。藝術歌曲《搖籃》創作于19世紀末,收錄于福雷的《藝術歌曲二十首》(二)的第七首①。
晚年由于聽力問題,福雷的音樂風格變得更加內省和宗教化。寫作風格亦受到法國象征主義的影響,事實上,福雷與同時期廣大音樂家、文學家交好,例如法國象征主義早期領導人、文學家、詩人保羅·魏爾倫為福雷的《五首威尼斯歌曲》中的四首提供了歌詞。《搖籃》的詞作者是第一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作家蘇利·普呂多姆,其作品強調感情、內省和人類情感的復雜性。歌曲中濃厚的和聲與深刻的詞句交織,是聽眾喜愛該曲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法國藝術歌曲《搖籃》中的旋律特征與音樂分析
藝術歌曲《搖籃》旋律在c小調上進行,此調的三個降號,使得音階具有相對較多的半音音程,這賦予音樂一種壓抑的質感,以此來表達悲傷、內省和戲劇性的情感,與歌曲的主題相呼應。在c小調調性下,該曲最高音到小字二組g,并且持續一整小節(共12拍);最低音在大字組降B(與相近音區的其他音一同占據歌曲的較多空間)。作品的區間對次女高音來說,既能夠在中音區表現渾厚的胸聲特質,又能夠在高音區增加情感的爆發與演唱的亮點。
歌曲選用Andante的速度,相對緩慢;12/8的特殊拍子,為作品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使作品能在此拍中展現出復雜的和聲和音樂效果,并賦予音樂一種強烈的進行感和畫面帶入感。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歌曲第11小節出現了全曲唯一一小節的6/8拍,這一小節6/8拍的使用理由有二:其一,是對A段情緒的延伸,鋼琴伴奏可以稍漸慢,讓“母親”的思緒隨著帆船在海上飄蕩、遠去,以體現“母親”憂慮之綿長;其二,這一小節是對第一部分的完結和樂思的總結,演唱者能夠在此進行簡短的休息,使體力得到緩沖,又能為進入B段做好準備,以應對全曲的小高潮。
表1是對曲式結構的分析,可以看出歌曲由三部曲式構成,整首曲式結構呈現對稱的拱橋型的ABA'結構。學習與演唱歌曲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樂譜中的連音線
vtE+NhhpbopnI3i6+X+x4yMIzxwfMem+/uYqY2fy82Y=全曲的鋼琴部分均加上了連音線,這要求演唱者做到在統一的聲音中連貫、持久地演唱全曲;作曲家在曲譜中放置了大量的表情記號,這些表情記號對演唱和演奏同樣重要;首段與末段的旋律線雖然基本相同,但兩段的情緒不同,前者是擔憂的,后者是懷念的。演唱者必須根據語境做出對應的調整。
(二)B段變化的復雜性
歌曲B段包含音樂的進一步發展和探索。作曲家在B段中引入了大量的臨時升降號、和弦外音和大跨度的鋼琴伴奏,以構建緊張、高潮的情緒,使歌曲更具戲劇性和情感深度。作曲家在此段的第3、4樂句中,用層層推進、步步緊逼的音樂走向,不斷向最高音逼近,累積情緒的緊張感、引起聽眾的好奇心,終于在19小節出現了全曲的最高音g2,持續一小節后,樂音八度下行,在g1上結束這一樂段,音樂的半終止使音樂表現出懸而未決的情感,這種音樂創造力在今天仍給聽眾無窮的力量感。這個樂段是演唱的重點與難點。
(三)末段的再現意義
首先,末段的再現營造了音樂的結束感,音樂回到歌曲的初始主題,使聽眾產生一種圓滿和完整感。其次,末段再現強調了音樂的一致性,A'與A段具有相似的音樂材料和調性,這種相似性使得整個曲目更加有機和統一,加強了歌曲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最后,末段再現使歌曲憂傷的情感主題得以回歸和強化:在經過B段的發展與高潮后,歌曲回歸初始主題;作曲家對A'段第3樂句進行變化改寫,再次把音樂推上一個小高潮(26-27小節)。這種回歸與強化凸顯了歌詞的情感內容,使聽眾能更深刻地理解歌曲的主題。
在鋼琴伴奏中,福雷把形如海浪的動勢融入鋼琴旋律,使歌曲產生出蕩漾在海面上的聽覺感受,并把這種動勢作為音樂動機貫穿全曲。如表2所示,鋼琴伴奏者在彈奏時不僅要表現出大海變幻莫測的一面,還需要關注歌詞的寓意變化,注意表情記號,從擔憂、鼓舞到懷念,相應地予以情感支撐。《搖籃》豐富的和聲變化和情緒轉換是作品亮點所在。
三、法國藝術歌曲《搖籃》中的演唱技術及情感表達
福雷的音樂以濃郁的抒情性著稱,《搖籃》充分更體現了這一特點。作曲家對音樂的創作選擇無一不在告訴演唱者,要選用抒情、連貫的聲音去詮釋作品。配合著海浪般的伴奏,娓娓道來的演唱在整個歌曲的表達中顯得尤為重要,這種敘事性表現為悲傷情緒的演唱與述說,既不同于意大利式的演繹方式,又有別于德語歌曲的演唱哲學。總體而言,其演唱有以下幾大特點,值得研究與學習。
(一)娓娓道來的演唱
娓娓道來的作品演唱并不等于沒有音樂張力。例如,在12小節出現了“cresc. poco a poco”(長漸強),16小節出現了“cresc. molto”(很多的漸強),演唱者應該先處理好兩次漸強的強度對比,再處理好演唱力度,保持氣息的平衡,不能為了強度而舍去了連貫。18小節處持續12拍的全曲最高音和“f sempre”(一直強)并行,是對演唱者爆發力和耐力的雙重挑戰。作曲家在18小節末標記了一處換氣符號,雖然前兩小節的音高遞進能幫助演唱者為最高音的演唱做好準備,但換氣口和緊接最高音的八度下跳更要求演唱者的發聲位置始終保持統一。
(二)突破語言難關
歌曲的歌詞雖然聽感很美,但法語卻是許多聲樂學習者的攔路虎。法語有12個元音音素,分為不圓唇元音、半圓唇元音、圓唇元音、鼻化元音和口腔半開元音五大類。在歌曲B段中,每個樂句都出現了至少一處半圓唇元音。相對于其他元音,半圓唇元音對中國人來說較難,歌曲中該元音在高音上的保持更增加了發音難度。演唱時,除了要把發音發準,還要兼顧共鳴。以17-19小節為例,17小節的“curieux”音節的“eux”元音發音為/?/,19小節的“leur”元音發音為/?/。在演唱時,歌者要注意唇部的舒張,嘴唇稍微圓起,但不要像圓唇元音那樣完全圓起;口腔相對較開,但不是完全開放的狀態;此類元音不鼻化,即聲音不通過鼻腔傳出。為了口腔內部的共鳴,演唱者的軟腭應該更加積極地向上方和后方打開,舌根放松,舌位位于口腔中央、不接觸上下顎,聲音才會更立體,并避免堵塞喉嚨。另外,/?/的嘴唇向前突出程度比/?/的更高,發/?/只需要稍微張開嘴巴,因此/?/還能輔助/?/的發音。例如,在作品進行到17小節時,歌詞尾部元音發/?/音(見譜例1左側方框),如果演唱者能在此把發音做到標準,則在19小節“leur”時(見譜例1右側方框)只需稍微放松嘴唇,就能更容易地發好/?/的音。
(三)樂句劃分與處理
福雷在全曲中設置了大量的連音線、長時值音符,輔助標記了換氣符號,選用了Andante的速度,并運用了七次“魚咬尾”的音樂構思,這些創作手法加深了音樂中的回旋和連貫性。句與句之間緊密的線條聯系要求演唱者快速、深入地換氣。演唱者吸氣時,應該讓腹部同時膨脹,而不是僅僅用胸部呼吸。以全曲的最后一句為例,長時值的音符營造出海浪的綿延感和全曲的結束感,演唱者可以選擇在32小節的休止之中調整呼吸,配合“p”力度記號減小聲音力度,在33小節的氣口快速進行氣息補充,以應對34-36小節中9拍(見譜例2左側方框),甚至18拍(見譜例2右側方框)的音符。
(四)情感表述與舞臺表現
根據創作需要,作曲家利用琶音音型建立音樂動機(見譜例3)。這一選擇符合歌詞內容,利于作曲家和演唱者的情感表述,使聽眾腦海中立刻出現海灣的情境與畫面。除了聲音位置統一之外,如此動機決定了演唱者須用清晰、柔和的聲音演唱,并根據譜面中9處力度記號(見表3),適時且恰當地改變演唱音量。
眾所周知,歌唱技巧固然重要,但表演的真誠和情感傳達也是不可缺少的。以B段的高潮為例,此段不僅表達出主人公對遠行者的擔憂,更重要的是歌頌了遠行者出航的勇氣(見表4),因此演唱時既要表現出焦慮和憂愁,還要融入渴望與歌頌感,兩種感覺不可顧此失彼,更不能只關注力度的推進而放棄情感的表達與轉換。
演唱者在舞臺上呈現這首藝術歌曲時,應該大方、自信,同時投入適當的身體動作。根據舞臺需求,演唱者的肢體動作不宜過分繁瑣,甚至手揚起的高度都有講究。《搖籃》適合舒緩、伸展的肢體動作,盡量減少大開大合,動作幅度不宜高過眼睛。在實踐時,可以在18-19小節借用類似雙手托舉的動作對氣息進行支撐,這對演唱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四、結 語
藝術歌曲《搖籃》具有明顯的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特點。從情感表達上看,《搖籃》充滿了深情、感傷和渴望;從旋律上看,《搖籃》注重旋律的美麗、流暢、抒情,以引發聽眾的情感共鳴;從主題上看,該時期的作曲家經常通過音樂來描繪自然風光、季節變化、大自然的力量以及與人類情感的聯系,而《搖籃》主要關注母性,其中歌詞提到“波浪打著帆船輕輕搖蕩,年輕的母親忘記了手邊搖動的搖籃”,把大自然與母性結合起來。與此同時,該曲的獨特之處更在于歌曲的個性化。這首歌曲深刻地體現了福雷的精神世界以及法國象征主義對音樂的影響,新穎的和聲進行、不同尋常的調性轉變、中庸而內省的音樂風格等,都在這首作品中得到了展現。
參考文獻
[1] 肖詩涵.福雷藝術歌曲《蝴蝶與花》的創作風格與演唱研究[D].成都:四川音樂學院,2023.
[2] 齊瑩瑩.淺析藝術歌曲的風格特征及演唱處理:以福列的《夢后》《愛之歌》為例[J].濰坊學院學報,2021,21(5):58-60.
[3] 朱倩.福雷藝術歌曲的風格特征及演唱方法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21.
[4] 余點.論福列藝術歌曲中“詩”與“樂”的藝術性[D].武漢:武漢音樂學院,2019.
[5] 蔡勉.法國藝術歌曲《夢后》演唱技法研究[J].當代音樂,2019(4):118-121.
[6] 謝亞羲.法國藝術歌曲《搖籃》演唱探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6.
[7] 高希穩.法國藝術歌曲語言及演唱風格的把握[D].成都:四川音樂學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