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黃帝內經》
這段話的意思是黃帝向岐伯問道:“我聽說上古時候的人,年齡都能超過百歲,動作不顯衰老;現在的人,年齡剛至半百,而動作就衰弱無力了,這是由于時代不同所造成的呢,還是因為今天的人們不會養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那些懂得養生之道的,能夠取法于天地陰陽自然變化之理而加以適應、調和養生,使其達到正確的標準。飲食有所節制,作息有一定規律,既不妄事操勞,又避免過度的房事,所以能夠形神俱旺,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超過百歲才離開人世。”
韓明向,第四屆國醫大師,今年84歲高齡,16歲開始學醫,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已有60余載。他先后任安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中醫內科主任、院長、名譽院長等。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二、四、五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韓明向大師首創“虛-瘀-衰老”理論,并深諳《黃帝內經》的養生之道,訪談開始即向記者談及長壽養生秘訣。
起居有常,持之以恒
“起居有常”出自《素問·上古天真論》,是中國古代養生學的重要范疇,是強身延年的重要途徑,即日常生活有一定規律并合乎人體的生理機制。其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作息有時等。
韓明向大師指出,要想健康長壽,需要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且要持之以恒。韓明向大師介紹:他每天早晨5點半至6點即起床,每天早晨都會打太極拳或練習八段錦半小時;中午休息半小時;晚飯后散步,每天走8000~10000步,晚上一般10點前就寢。生活非常有規律,起居時間相對固定且持之以恒。
乾隆壽享89歲,是歷代帝王中的長壽者。有一位外國使節在日記中這樣描述乾隆的神采風姿:“觀其風神,年雖八十三歲,望之如六十許人,精神矍鑠,可以凌駕少年;飲食之際,次序規則,極其嚴肅,殊甚驚異。”可見乾隆皇帝的長壽也得益于飲食、作息遵循極其嚴格的規律。
東晉醫學家葛洪在《抱樸子·極言》中指出:“定息失時,傷也。”生活規律破壞,起居失調,則精神紊亂,臟腑損壞,身體各組織器官都可產生疾病。
獲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名科學家,也在分子層面較好地揭示了細胞內生物鐘的工作機制。研究證實,人體內生物鐘與自然界的晝夜規律相符,按生物鐘的規律作息,有利于身體健康。因此,日常生活應注意保持作息的規律。
飲食有節,從不偏食
韓明向大師說飲食養生方面應注意節制,不偏食。他平時什么都吃點,但不多吃。
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食治》中說:“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又指出,“夫在身所以多疾者,皆由……飲食不節故也。”說明合理的飲食對保持身體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飲食不節是多種疾病發生的直接原因。
《素問·臟氣法時論》云:“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所謂“五”,就是指多種食物,合理搭配谷果肉菜,無令有偏,以使其氣味和諧,有利于補益人體精氣,從而有助于健康長壽。
近日,國際期刊《自然》的子刊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探討了飲食偏好與大腦健康之間的關系。研究數據來自英國生物庫的181990名參與者,平均年齡為(70±7.7)歲。研究者將所有參與者匯總為4種飲食偏好亞型:①無淀粉或低淀粉飲食。很喜歡水果、蔬菜和蛋白質,但不怎么喜歡淀粉類食物。②素食飲食。更喜歡蔬菜、水果,但不愛蛋白質。③高蛋白和低纖維飲食。超愛零食和蛋白質,但不愛吃蔬菜、水果。④均衡飲食。啥都吃,不挑食。研究結果顯示,與其他三種亞型相比,飲食均衡的人表現出更好的心理健康和認知功能水平,幸福感最高,心理健康狀況最好。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首要準則即為食物多樣,合理搭配。強調平均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每周25種以上,合理搭配,以實現平衡膳食的目標。平衡膳食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體正常生長發育的需要,并降低與膳食相關慢性病的發生風險。
不妄作勞,勞作有度
韓明向大師介紹,他一直從事臨床教學、科研等工作,始終保持忙碌的狀態,勤動腦可讓自己的思維更敏捷。如今他還堅持每周上三四個半天的門診,每次接診30個患者。當然,他也提醒,要注意勞逸結合,不要使自己過度勞累。
加拿大卡爾頓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想要長壽其實很簡單,就是讓自己始終保持忙碌狀態,并且為人生設定一些目標。研究人員對6000名中老年人進行長期跟蹤記錄后發現,那些始終保持忙碌狀態的人普遍比無所事事的人要長壽。
恬淡虛無,病安從來
韓明向大師說,養生心態上要“恬淡虛無”,保持內心的清凈,不受外物干擾,有利于延年益壽。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句話告訴我們,心境要清靜安閑,排除雜念妄想,以使真氣順暢,精神守持于內,這樣疾病就無從發生。
韓明向大師以崇高的醫德和精湛的醫術救治大量患者,情系百姓健康,桃李滿天下,贏得了中醫藥領域的最高榮譽“國醫大師”的稱號,但他特別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總是樂呵呵的。韓明向大師醫術精湛,求診者絡繹不絕,他都用心診治,待患者如親人,毫無居高臨下的感覺。記得在一個會議上看到他時,當時韓明向大師剛從會場出來,我說想采訪他,他說“好啊”, 我都覺得天寒地凍,不忍心現場采訪,準備另約時間,但他不顧外面寒冷爽快地答應了請求。
研究發現,決定壽命長短的關鍵因素,就是心態。良好的心理狀態不僅有利于身體健康,也會延緩衰老,使人看起來更加年輕。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不是沒有道理的。
養生妙招,齒宜常叩
韓明向大師至今仍有一口好牙。他說這得益于他長期叩齒的好習慣。他十幾歲時,就跟父親學習叩齒養生,一直堅持數十年。
“叩齒”是傳統中醫養生術之一。古人認為齒健則身健,身健則長壽。很多古代名人都堅持叩齒養生。唐代名醫孫思邈清晨叩齒三百下。明朝有位長壽者叫冷謙,他的長壽秘訣就是“每日睡醒時,叩齒36遍”。蘇東坡也有叩齒健身的習慣,他曾說:“盤腿而坐,叩齒36下,當會神清氣爽。”乾隆皇帝的長壽秘訣之一也是“齒宜常叩”。
養生妙方,調理延年
韓明向大師是延緩衰老研究的開拓者,其在擔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延緩衰老專業委員會首任主任委員期間,主編了《現代中醫延緩衰老學》。另外,基于“虛-瘀-衰老”理論,他還創制了新藥寧清泰(原名壽星寶)用以治療老年慢病及延緩衰老,獲政府獎勵。
在談及一些名貴中藥材的養生功效時,韓明向大師特別提及人參和三七兩味藥。韓明向大師介紹,他曾研制的人參針劑用于臨床,治療效果顯著。當時有個急性左心力衰竭的危重患者,病情十分危急,他啟用了人參針劑,連續推注5針后,患者轉危為安。中醫“獨參湯”方也常用于臨床急救。
人參具有大補元氣的功效。《本草綱目》記載:“相傳欲試上黨參,但使二人同走,一含人參,一空口,度走三五里許,其不含人參者,必大喘;含者氣息自如,其人參乃真也。”由此,人參的補氣功效可見一斑。
韓明向大師每天服用人參3克。他認為人參很適合氣虛、陽虛的人服用,而痰熱等體質者不適合服用。
除此之外,他每天吃三七3克,將三七納入膏方中服用有十余年,單獨服用三七也有五六年了。三七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韓明向大師說他曾患有腹壁脂肪瘤,服用含三七的膏方后,體檢發現腹壁脂肪瘤消失了。
這也與韓明向大師主張的“虛-瘀-衰老”理論不謀而合,補虛損、祛瘀血健康又延年。
不過,韓明向大師特別提醒,無論是人參還是三七,一定要在醫師指導下根據體質辨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