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觀念認為,老年人喪偶后,就應該獨善其身,獨自一人或者跟子女住在一起,寂寞地度過余生,不應再有任何“非分”之想。顯然,這一觀念是不正確的。老年人喪偶是人生感情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喪偶后,首先帶來的是孤獨和惆悵。心理學研究表明,老年人最怕的就是孤獨。嚴重的孤獨心理會影響其健康和長壽。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老年人“獨身”有害無益。如果喪偶老年人為了擺脫孤獨和寄托心靈,有勇氣尋找配偶進行再婚,不但可以給他們的生活增加諸多美好情趣,而且有利于身心健康,甚至還會使老年人奇跡般地出現“返老還童”的現象。
盡管老年人再婚要受到心理因素、子女態度、輿論環境、道德規范等因素的制約,但是由于現代人的思想不斷得到解放,因此老年人再婚的比例也有著不斷增長的趨勢。應當說,這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不過,從許多老年人再婚的情況來看,他們再婚后的心理狀態也亟待調適。
矯正再婚動機的調適
老年人再婚也要以愛的需要為主線,其次是安全的需要和生理需要等。不少老年人再婚后并不幸福,原因就是缺乏堅實的愛情基礎,閃婚或閃離,結果給自己再次造成傷害。因此,老年人再婚前必須矯正不良的再婚心理動機,只有從愛的需要出發,才能在再婚后得到真正的幸福。
再婚貶值的心理調適
再婚貶值是指有些老年人認為再婚只不過是找個“伙伴”而已,忽視了再婚的愛情價值;認為老年人已過了人生最美好的時光,自己的青春獻給了已故的人,現在再婚僅是為了驅趕寂寞。這些認識顯然是片面的。應該說愛情是不分年齡的,愛情永遠是婚姻的基礎。無論青年、中年還是老年的婚姻,愛情始終是第一位,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幸福的婚姻,老年人再婚萬萬不能忽視愛情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適應對方心理特征的調適
老年人有比較穩定的性格、興趣和愛好,這就要求老年人再婚前應盡快了解對方的心理特點,正確對待不同個性、性格和習慣,注意互相尊重、互相諒解。身體健康狀況較好的一方要耐心安慰、體諒、理解和容忍狀況不好的一方,不要由著自己的性子做事,避免再婚后感情上發生沖突。
家庭是人生的港灣、情感的歸宿。目前,我國的家庭結構正在不斷發生變化,使老年人把生活的基點從“依靠子女防老”轉換到“依靠配偶相互防老”上來。單身的老年人應勇于沖破心理障礙,勇敢追求晚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