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綜合實力快速提高。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2023年2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發布,意見指出要深入實施數字鄉村行動,推動數字化應用場景研發推廣。以農業生產精細化為切入點,對其與數字經濟進行耦合性分析,秉承“數字化賦能行業、精細化深耕效益”理念,通過數字化技術與生產精細化的相互作用關系,引入生產精細化在生態、協調、要素流動及合作共贏等層面對高質量發展進行的多維度影響。另外探尋新路徑,擴大研究視角,提出數字化影響覆蓋多產業,例如農業、工業、制造業產業鏈等,并針對數字化轉型提出兼顧公平與效率、綠色生態化要求,真正賦能區域產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數字化;生產精細化;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
引言
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產業變革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領,成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目前世界各國均加速布局高精尖領域,著力構建數字驅動新生態,打造未來競爭新高地,我國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的遠景目標,將加快數字技術迭代創新和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催生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衍生新服務、新市場,將數字中國建設向縱深發展。
在數字化和農業化大力發展背景下,數字農業成為新時期農業的主要形態和典型特征,是用現代工業生產的組織方式、管理理念和先進技術發展現代農業而形成的一種新農業業態,通過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的在線化和數據化,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產業組織優化和產業創新方式變革。數字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必需階段,是我國農業生產由高產量低質量到高標準高需求的必經之路。未來,我國仍需進一步提升面向農業的數字化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優質資源在鄉村中的積極作用[1]。
一、鄉村振興戰略、精細化生產與數字化的邏輯關系
我國農業正迎來數字技術與經濟發展深度融合的變革時代,國家統籌布局農業農村數字化發展。
(一)以數字化運營,促生產精細化
數字化技術促進資源分配精細化,提高生產力。人工智能(AI)、增強現實技術(AR)和虛擬現實技術(VR)等數字技術的推廣有助于實現對生產全過程精準控制、監測和預測,有效控制糧食生產成本,減緩生產壓力,同時促進資源分配精細化,提高農業生產力。按需設崗,培養人才,解決了生產過程中任務重復、分工雜亂、人力資源浪費的問題。設崗分工,勞動力與崗位能夠達成高度適配,有效彌補了農村勞動力下降與兼業化帶來的農業生產損失和效率下降問題[2],勞動力效率將大幅提高,有效推動生產端的發展。
數字化技術促進薪酬精細化分配。通過數字化技術按崗位價值、能力強弱、業績結果、人才稀缺度等因素建立統一的薪酬體系和標準,將薪酬分配精細化,實現相對公平。使用高效便捷的數字化設備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節本增效,提高農戶種糧積極性?;ヂ摼W土地租賃交易平臺的使用突破土地交易的地域限制,既擴大了交易范圍又降低交易成本,能夠改善生產關系[3]。
(二)生產精細化增益,數字化發展獲益
信息化是數字化發展的基礎。生產精細化在發展過程中能夠逐漸形成完整的數據平臺,讓生產鏈條中的數據自動分門別類,形成數據塊,各司其職,為數字化提供數據支持。精細化生產通過實現精細化資源分配、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設立精細的崗位制度與薪酬制度等方法增加收入,為數字化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在精細化生產過程中,虛擬現實技術(VR)能夠幫助生產活動多次修改重建,更容易改進產品設計,提高生產試錯能力,減少最終產品缺陷,提高產品質量??蛻絷P系管理(CRM)能夠更好地幫助生產端理解客戶需求,及時調整生產策略,生產多種類產品,為客戶提供定制化的產品和服務,增強客戶滿意度。
(三)生產精細化促進高質量發展
生產精細化對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并非單一層面的簡單促進,而是多維度、全方位的深刻塑造。
從生態角度看,生產精細化有助于優化產業、降低能源消耗和廢物排放,實現綠色生產。通過引入數字化技術人工智能、增強現實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以及先進的管理辦法,通過對流程進行分析、整理和改進,減少不必要的環節和浪費,使得產業能夠優化資源利用,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提高經濟效益。這種生產方式有助于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贏,推動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要素流動方面,生產精細化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和靈活調整生產要素組合,促進生產要素的流動和高效利用。生產者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生產要素的投入和產出,提高生產效益和經濟效益。這種靈活性有助于產業適應市場變化,提高市場響應速度,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優勢地位。
二、數字化賦能產業發展新路徑
(一)把握數字化賦能區域產業發展新機遇
數字技術帶動農村經濟提質增效,隨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業生產進一步向精細化靠攏。在育種階段,采用大數據計算的方法,對于不同的土壤、氣象以及病蟲害發生的情況進行聚類分析和機器學習分析計算,為良種的培育提供優質環境。在制種過程中,運用數字化工具對未來的氣象條件進行預測,選擇合適的育種時間,精準操作,降低成本。同時基于作物特性、生長環境、實際發生災害等可能影響育種質量的因素構建數據模型,規避風險。在生長過程中,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等實時監控生長情況,及時關注土壤和病蟲害等問題。利用人工智能數據分析,實時反饋,精準調整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二)數字化轉型要兼顧效率與公平
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經濟形態,對舊業具有替代和創造雙重作用。一方面,新技術的產生對舊有行業和秩序產生沖擊,機器設備的智能化、自動化發展,替代了大量勞動力,帶來結構性失業[4]。另一方面,數字經濟有效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加速新質生產力的產生與發展。數字經濟發展促進生產要素升級和優化配置,使勞動要素流向生產率增長相對緩慢的服務業部門[5]。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舊業的創造效應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替代效用,同時推動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
(三)推動數字化和綠色化協同發展
數字化和綠色發展的協同推進,是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數字賦能智慧監管是有效推動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的重要路徑。相關部門應加快落實“雙化”協同發展戰略,擴大宣傳教育廣度、深度和力度,引導企業、農戶樹立綠色發展理念,運用5G、大數據、云平臺、區塊鏈等數字化技術,盡快建立一套高效、完整、準確的生態保護監管體制。同時形成合理的激勵制度,通過稅收減免、政策優惠、財政補貼等途徑,促進經營主體綠色轉型,在全社會形成“綠色發展”的合力,將數字化企業同時納入監管范圍,確保數字化企業自身綠色發展。
三、數字化賦能區域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的現實困境
(一)傳統觀念束縛數字化發展
發展初期,由于數字技術應用于農業的實踐經驗較少,農民對新興的“數字農業”概念知之甚少,仍保持觀望態度,對數字農業的接受程度低。廣大農民不愿意面對風險,嘗試新鮮事物,數字化在鄉村基層的推廣成為一大難題。
(二)與地方產業發展方向、層次相適應的人才缺失
在數字鄉村與數字農業的建設中,精英人才同樣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國家為此從農村市場獲取足夠的資源,將其機構和人員直接植入農村的最基層。然而,在城鄉二元體制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下,這些從事數字鄉村建設的人才難以完全實現生產與生活的物質文化需要,最終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人才回流城市,使得推動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復合型人才匱乏,農村再度出現“空心化”現象。人才支撐能力減弱制約著數字鄉村的進一步發展。
(三)發展內生動力不足,供需端匹配問題突出
數字農村建設始終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發、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然而,現階段人地矛盾突出,農業污染嚴重,不利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問題突出制約數字技術與農業的進一步融合發展。數字農業發展至后期,生產端與需求端需要高度匹配,“市場需求”將被“市場機會”取代,而農產品易出現產品單一、品種退化等弊端,不利于迎合“市場機會”,農業創新能力大大衰退,發展后勁不足,不利于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四、優化數字化技術賦能區域產業發展建議
(一)加強數字技術創新應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由數字技術引發的新一輪生產力躍遷,涵蓋了人類社會發展中技術驅動力的演進。數字化勞動資料的屬性賦予生產資料全新的數字化特征,進而促進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隨著數字化生產資料的變革而嶄露頭角,呈現技術創新驅動的特征,具有廣泛的領域新、高技術含量的特點。加強數字技術創新與應用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包括加速數字技術創新、促進數字技術應用、突破關鍵核心數字技術等。
(二)支持創新研發,引導科技向善
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古往今來,很多技術都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造福社會、造福人民,另一方面也可以被一些人用來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民眾利益?!痹跀底只咚侔l展的今天,既要支持技術創新和研發,也要注重引導科技向善。必須加強科技倫理治理,引導數字化企業向善發展。確保技術創新堅持以人為本的根本導向,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帶來的巨大內生發展動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增進民生福祉。
(三)加快培育數字人才,筑牢智力支持與創新保障
促進數字化進一步發展,要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強5G、AI、大數據等現代數字技術的開發,從而更加有力地支撐數字化與各個產業深度融合發展。鼓勵技術創新,建立完善的研發投入機制和知識產權保護體制機制,提高全民創新積極性,讓自主創新推動數字技術發展。培養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時代新人,源源不斷地為數字技術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創新保障,探索系統化數字技術人才的培養機制,為數字技術領域注入新活力。
結論
為推進生產精細化進一步促進高質量發展數字化,我們將優化生產流程與管理。一方面推行精益生產,引導企業采用精益生產理念和方法,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另一方面加強供應鏈管理,完善供應鏈管理體系,提高供應鏈的協同性和靈活性,降低運營成本。同時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政府可以采取多種措施支持生產精細化,促進鄉村高質量發展。通過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支持農產品行業實現技術創新、工藝改進和設備升級,以鼓勵精細化生產。通過實施稅收優惠政策,針對實現生產精細化的企業,給予稅收減免或優惠,從而降低其經營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還可以通過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產精細化領域,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格局。為了實現土地儲備項目的全面數字化升級,可以建立一套土地儲備全生命周期預算資金管理系統,涵蓋預算管理、資金撥付、核算決算、審計咨詢和績效評價等關鍵環節。通過這些措施的綜合運用,為鄉村的生產精細化提供有力支持,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奇,李健,王筱瓊,等.數字經濟視域下我國農業發展的路徑探索[J].商場現代化,2023(15):140-142.
[2]許竹青.數字鄉村建設的背景、問題挑戰與建議[J].科技中國,2022(10):1-4.
[3]許竹青.推進農業數字化,提升重要農產品的生產潛力[N].科技日報,2020-09-04(05).
[4]方巍巍.數字經濟背景下勞動力就業結構演化及新就業形態發展對策研究[J].商業經濟,2023(01):163-165.
[5]姚樹潔,王潔菲.數字經濟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理論邏輯及實現路徑[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02):1-12.
注:2023年江西財經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數字化賦能區域產業發展——以廣昌縣白蓮產業為例】(202410421133)
作者簡介:趙雨桐(2004.04-),男,漢族,黑龍江佳木斯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