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峨影投資有限公司藝術總監。制片人、紀錄片工作者、電影學博士、二級影視文學編輯。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專業學位研究生業界導師,四川大學創新創業導師,四川省影視產業聯盟副會長,四川省電影家協會編劇專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看電影雜志社總編輯。參與制片、策劃、投資電影《吾愛敦煌》《白塔之光》《紅海行動》《流浪地球1》《流浪地球2》《中國機長》《第一次的離別》《萬里歸途》《八角籠中》《我本是高山》《攀登者》《中國乒乓》《決戰中途島》《奪冠》《漫長的告白》等60余部,紀錄片《空翻》《尋羌》《大河唱》《傳燈》等多部。
創作,應當緊緊圍繞時代,圍繞人民,記錄時空,書寫大眾。創作,需要真切地體會人心人情,深入地觀察社會心理,冷靜地審視時代潮汐。創作,必須始于不吐不快的自我表達熱情,又需要終于與觀者交流共鳴的相互熱忱。一次創作,是尋找最能達成自我吐露的內容與形式嚴絲合縫的唯一機體的過程。
——彭瑾
《現代藝術》(簡稱:M):您認為,什么樣的電影是好的電影作品?
彭瑾(簡稱:P):經得起時間的洗禮與考驗的電影。因為真理掌握在時間手里。
M:在您的領域,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經常面臨的挑戰是什么?
P:創造力的缺乏,思想力的淺弱,審美的“泛趣味化”。
M:在這些挑戰中,哪方面是最大的困難?您又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的?
P:思想力的淺弱。多看書,尤其是電影之外的書籍,比如詩歌。多思考,尤其是藝術之外的領域,比如哲學、歷史、未來科09a68cf101d5e92dc4372c596ffa1669446d5bde98d26f5abf9932b1d7e4d075技。然而,道阻且長,至今依然沒能真正克服。
M:有哪位您比較欽佩的電影藝術家或者電影工作者,您在從事電影行業的過程中是否有受到他(她)的某種啟發?
P: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對我的藝術觀念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和震撼。
M:您認為目前的電影界有哪些潛在的機遇與挑戰?
P:機遇是,中國電影已然成為中國銀幕的主力軍。挑戰是,多樣性的中國電影生態尚未形成,包括資金來源的多樣性,審美意趣的多樣性,觀眾維度的多樣性等。泛娛樂、淺表達的影片數量比例在上升。
M:在電影產業中,票房和藝術之間的平衡一直是備受關注的話題,您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P:不必追求在一部影片中達成“既要……又要……”的效果。票房,是衡量影片是否滿足了大眾消遣的一把尺子;而對藝術的判斷,正如“一千個人心里有一千個哈利波特”那樣,是主觀的,也是受時代和觀念局限的。只有不斷拓掘電影生態的多樣性、差異性,才能在同一時點上,以多樣共存、百花齊放的作品樣式,達成票房片與藝術片在數量上、比例上、分量上的相對平衡。
M:如何促進電影價值品位的多樣化?
P:需要資金來源的多樣化和資金訴求的多樣化;需要創作者忠于內心不妥協的勇氣;需要國家政策扶持引導。
M:作為電影工作者,您覺得電影這項藝術帶給您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P:電影是意識的容器。鉆進一部電影,你便鉆進了至少兩個時代的觀念和意識之中:電影所展現的那個年代,以及電影被拍攝的那個年代。
M:在您的領域,對青年電影人有什么樣的建議,或者寄語?
P:不輕易給青年人提建議,不過有一點,電影人應當互勉:真誠而充滿激情地去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