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甘肅最大的機遇在于‘一帶一路’”。審視近年來甘肅的發展,一方面集中超常之力甩掉了“窮帽子”,一方面發展的量和質逐步蓄勢向好。特別是搶抓共建“一帶一路”最大機遇,把蘭洽會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載體和對外開放的主要窗口,節會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節會綜合效應不斷釋放,有力助推了全省開放型經濟發展。當前實現甘肅經濟后發追趕跨越,更加需要在全局中謀一域之發展,更大力度用好節會平臺的牽引力,進一步打造東西雙向開放的橋梁、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努力做到以大開放促進大開發。
一、蘭洽會見證甘肅發展新氣象
從1993年開始舉辦的蘭洽會,至今已連續舉辦29屆,2024年恰逢“而立之年”?;赝m洽會,不僅標注著甘肅以開放促發展的新步伐,也見證著甘肅發展向上向好的新氣象。特別是進入“十四五”以來,這種新氣象的勢能不斷拓展,動能不斷強化,潛能不斷釋放。我們觀察這種新氣象:
一是“新”在經濟發展提速進位。近幾年,甘肅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加快發展,以跳起摘桃的進取心爭先進位,圍繞強科技、強工業、強省會、強縣域四大行動,致力于盤活存量、引入增量、提高質量、增強能量、做大總量,2021年全省經濟總量突破萬億大關,2022年以來,經濟增速連續7個季度保持在全國第一方陣,2023年經濟總量達到1.18萬億元,是2012年的2.2倍。許多人形象地說,這是甘肅發展“又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二是“新”在動能支撐持續增強。甘肅立足老工業基地實際,依托能源資源等優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老工業基地煥發出新的光彩,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連續5年保持在6%以上,工業投資增速連續3年住居全國前列,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裝備制造等待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數據信息等新興產業茁壯成長。特別是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大基地建設為重點,集中力量推動風光電項目建設,呈現“追風連日、風光無限”的景象。全省新能源裝機總量超過5600萬千瓦,占電力總裝機的比重超過60%,占比在全國居第2位。預計到“十四五”末,新能源裝機總量達到8000萬千瓦,到“十五五”末將突破1.3億千瓦。目前的甘肅,正在由“風光大省”向“風光強省”沖刺前行。
三是“新”在區域發展增信提氣。甘肅把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擺在突出位置,引導各市州發揮比較優勢,促進錯位互補發展,構筑高質量發展重要動力源。像酒泉推進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基地建設,金昌市打造有色金屬新材料產業鏈和新能源度新能源電池產業鏈,慶陽市建設“東數西算”大數據產業集群,還有各市州爭相打造自己的特色產業,都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在縣域經濟發展上,全省86個縣域按城市服務型、工業主導型、農業優先型、文旅賦能型、生態功能型五種類型,園地制宜進行分類發展,正在逐步形成一批農業強縣、工業富縣、文旅名縣和生態大縣,近三年新增16個百億縣域,累計達到36個。像全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天祝藏族自治縣,堅持生態立縣、產業富縣、科教興縣、文旅活縣、依法治縣,主打高原夏菜、食用菌、牛羊、藜麥藏中藥材“四朵產業金花”,近三年經濟增速保持在8.6%以上,穩居全國民族自治縣前列。
四是“新”在對外貿易加快突破。甘肅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加快構建內外兼顧、陸海聯動、向西為主、多向并進的開放新格局。目前,累計開通運營國際貨運班列線路21條,已覆蓋到歐洲、亞洲、非洲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新的“鋼鐵駝隊”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間頻繁往來,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進出口總值占到外貿總值的70%以上。這幾年,甘肅的農產品出口每年都有“零的突破”,上百種農產品銷往80多個國家和地區,像高原夏菜、蘭州百合、靜寧蘋果、平涼紅牛、定西寬粉、隴南橄欖油等特色“甘味”農產品,不僅走進了國內“大市場”,還漂洋過海端上了外國人的餐桌。
五是“新”在發展預期不斷升溫。一些媒體這樣報道甘肅,說過去是“春風不度玉門關”,現在是“春風盡吹玉門關”。這是各方看好甘肅發展的一個真實寫照。近年來,通過大力改善優化營商環境,積極承接東中部地區產業轉移,與央企集中簽約合作項目,2023年全省招商引資簽約金額突破萬億元大關。特別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是,投資410億元的浙江巨化集團硅氟新材料項目落戶在“石油老城”玉門,刷新了甘肅工業項目的投資紀錄。
二、蘭洽會彰顯甘肅發展新態勢
蘭洽會是甘肅對外開放的主要窗口,承載著讓甘肅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甘肅的期望。透過蘭洽會這扇窗口,我們看到節會本身在展現新活力、新魅力、新動力的同時,也為甘肅發展帶來深層次的催化和裂變效應,積累著整體發展從量變到質變的化學反應。至少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一是帶來區位坐標之變。從地理意義上說,甘肅遠離大海,也只有一點點臨邊,是傳統概念上的內陸腹地。從經濟意義上說,隨著國家區域重大戰略深入實施,特別是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蘭洽會發揮特有的聚合和輻射效應,讓甘肅在全國發展的大棋盤中,加快由腹地變前沿,由后衛變前鋒。加上基礎設施條件大為改觀,甘肅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在區域發展大局中越來越具有“棋眼”的意味。對于這種坐標和位勢之變,蘭洽會所起到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二是帶來比較優勢之變。在時間、政策、人力等變量因素影響下,任何區域的比較優勢都是動態變化的。從這個角度來看,蘭洽會以“投資貿易洽談”的節會平臺作用,極大促進了甘肅資源、能源、交通、科技、產業、文化、生態等比較優勢的變化,使之產生越來越明顯的放大效應和增值效應。比如,潛在的資源能量加快轉化為現實的經濟能量,“沉睡的寶貝”進一步動起來、活起來,礦業經濟“壓艙石”作用凸顯。據2024年甘肅省礦業權出讓項目推介會的消息,2022年以來,通過公開競爭方式推動礦業權出讓常態化,全省累計出讓礦業權458宗,形成出讓收益472億元;已出讓的礦業權,將拉動后續投資700億元以上,預計增加工業產值2000億元。以煤炭資源開發為例,目前全省已經探明的儲量排在全國第6位,2023年煤炭產量比3年前翻了近一番。
三是帶來融合發展之變。蘭洽會以對外開放窗口的功能,強化了區域發展的融入效應和粘合效應,不斷拉近甘肅與國內外的時空距離。由此去看,地區之間、城市圈和城市之間、城鄉之間,經濟聯系和互動關系更為緊密,更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參加蘭洽會的賓客一年比一年增加,而且外國人的面孔越來越多。這背后,傳遞出各方謀求交流合作、實現互動發展的強烈信息。從蘭洽會引資情況看,第28屆項目簽約額突破5000億元,第29屆項目簽約額近6000億元。
四是帶來要素循環之變。在蘭洽會的助力助推下,我們看到大棋局里生產要素的組合,從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都更加有利于甘肅的開放和發展,也更加有利于甘肅為全國發展大局做出貢獻。正是在這種力量的推動下,甘肅的土特產越來越賣出了好價錢,獨具特色的產業加速成長,資源優勢加快轉化為發展優勢。這也意味著,甘肅經濟更大程度融入了全國統一大市場,也不斷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
五是帶來市場主體之變。市場主體多不多、活不活,是一個地區經濟活躍度的鮮明標志,只有市場主體多了、活了,經濟發展才有血肉、有筋骨、有生機。在蘭洽會的催化帶動下,無論是內生的市場主體,還是外引的市場主體,在甘肅都有著諸多積極變化。有一個大的數據是,“十四五”以來,全省凈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59家,這是非常來之不易的。再從財政收入看,2023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03.5億元,增長10.6%,其中稅收收入為698.5億元,增長19.9%,而非稅收入為304.9億元,下降6.1%,從這“一升一降”的比較之中,可見市場主體貢獻度的明顯變化。
六是帶來政策平臺之變。近年來,蘭洽會招商引資的一個趨勢是,項目相對向產業園區集中。由此,也從大面上推動了要素向園區集約、項目向園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聚。蘭州新區作為西北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國家重要的產業基地、向西開放的重要戰略平臺和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堅持先行先試,持續改革創新,致力招大引強,經濟增速連續7年位居19個國家級新區前列。同時,塊狀經濟形態初見端倪,全省集中打造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制造3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酒泉經開區已成為我國陸上最大的風電裝備制造基地。
七是帶來開放意識之變。蘭洽會所帶來的,是可見可及的“物”的變化,也是可感可喜的“人”的變化。這種“人”的變化,就是各級干部在抓發展、謀發展、推發展上,視野變得開闊了,主動意識增強了,思路方法拓展了,比拼狀態明顯了。像酒泉市玉門市,曾是“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但也遇到了成長中的煩惱,石油資源逐漸枯竭,產能斷崖式下降,他們大抓資源枯竭城市轉型,成為全省縣域經濟的排頭兵,連續四年入圍“西部百強縣市”,在《環球時報》社主辦的“第四屆環球城市招商引資推介大會”上,獲評“2024最具投資吸引力縣(市)”。
三、蘭洽會牽引甘肅發展新精彩
在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和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背景下,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潛力在開放,后勁也在開放。對甘肅而言,就是要堅持以大開放促進大開發,持續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在這一進程中,放大蘭洽會的節會效應,對持續用好“一帶一路”最大機遇意義重大,需要久久為功、綿綿用力。特別是以下幾點尤為關鍵:
一是更大力度牽引奮進之氣。包括甘肅在內的西部地區在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中舉足輕重。隨著中央推動西部大開發政策舉措的貫徹落實,西部地區將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對甘肅而言,作為生態屏障、能源基地、戰略通道、開放樞紐、文化高地的特殊功能定位日益清晰,資源稟賦優勢、工業基礎優勢、地理區位優勢日益凸顯,只要保持定力、充滿自信、乘勢而上,必然會以大開放促進大開發,不斷贏得新的發展優勢。這是區域發展應有的底氣和志氣。
二是更大力度牽引產業提質。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有所為,有所不為,以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為主攻方向,把發揮自身優勢和承接產業轉移結合起來,把守住“老賽道”和開辟“新賽道”結合起來,加快省城產業轉型升級。一是對蘭州新區這個全省產業發展的“領頭羊”,要讓國家賦予的功能定位更加彰顯,以產業擴容升級創造新的“黃金十年”。二是堅持“產、城、人”共生共融,引導各市州繼續走好因區化發展的路子,聚合人力物力財力,做大做強支柱產業。三是聚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現代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這方面,可以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成果進行“淘寶式”挖掘和清單化梳理,在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上狠下功夫,培育發展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四是深度挖掘文化資源的內涵底蘊和時代價值,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區域支柱產業。五是持續做好資源能源開發文章,推進新能源強省建設,搞好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加大資源勘探和合作開發,讓“天上”、地上、地下的寶貝更加閃亮發光。六是用好“雙碳”機遇,積極發展高附加值特色農業,探索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放大甘肅的綠色價值。
三是更大力度牽引融合發展。深入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以交通基礎設施加快完善為契機,激活“點”“線”“面”“邊”,進一步促進區域融合、城鄉融合、省際融合。從激活“點”的角度說,需要加快釋放“中心帶動、多點開花”的集聚輻射效應。大“點”與小“點”都要突破,特別是承上啟下的縣城建設,既要看重城市建設的氣質,更要看重產業發展的素質,通過產業來吸引農村人口集聚,遏制縣域人口外流的空心化。從激活“線”“面”的角度說,需要加快釋放“交通先行、快速連接”的基礎支撐效應。促進區域融合關鍵在打破快速交通瓶頸,這方面值得高興的是蘭張三四線高鐵、蘭州至合作鐵路、平涼至慶陽的鐵路都在建設中,“高鐵上的甘肅”未來可期。從激活“邊”的角度說,需要加快釋放“既要招手、更要握手”的省際合作效應。對于國家戰略涉度甘肅省的蘭西城市群和關中平原城市群建設相鄰市縣,包括其他有條件的省際相鄰縣之間,可以通過跨省空間協同、共建產業因區的方式,提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合作水平。
四是更大力度牽引多向開放。始終在新發展格局和全國統一大市場中審視自身,在提高開放水平上聚焦聚力這樣幾個方面。其一,持續做實已經初具功能的開放平臺,包括陸港、空港、綜合保稅區等。其二,促進國際貨運班列常態化運行,加大國外市場對接,讓更多的甘肅產品走出去,也把更多的國外產品運進來。其三,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拓展跨境電商業務范圍。其四,借鑒自貿試驗區和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等的開放經驗,有針對性地發展服務貿易。其五,千方百計打通北向國際物流通道,也就是利用與蒙古國接壤的65.018公里邊境線,促進馬鬃山口岸盡快復關和延伸開發,把與蒙古國的貿易培植成一個新的增長點。其六,適應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需要,加強各級干部的外經外貿培訓,開展外貿形勢及政策業務培訓活動,涵養世界眼光,增強開放思維,提高運用政策的能力水平。
五是更大力度牽引環境優化,只有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讓“看不見的手”扣“看得見的手”相得益彰,才能最大程度催化甘肅省發展的創新力和競爭力,形成與東中部地區“同臺競技”的良性發展效應。這里面,有“四個意識”特別重要。一是樹立強烈的市場意識,從省到市、縣各級,包括鄉鎮一級,都應著力增強領導經濟工作的本領,更加注重培育、引進和壯大市場主體,形成大抓市場主體的良好導向。二是樹立強烈的服務意識,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方向要求,讓服務企業、服務投資、服務企業家成為各級干部的“職責標配”,持續打造“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營商環境。三是樹立強烈的改革意識,從發展的需要和企業實際出發,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對條件成熟的企業,引導支持上市融資,借力資本市場加快發展。四是樹立強烈的承接意識,在招大引強上進行集中突破,像當年鄭州引進富士康、合肥引進京東方那樣,促成一批強基礎、補短板、揚優勢、利長遠的重大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