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質生產力的思維來審視企業,企業要把傳統經營管理每一個層面都改革為科學至上、創新至上、研發至上、新產品至上。
當我第一次聽到新質生產力時,心里一顫:“這是過去都沒有的,為什么?”它擊中了我心里所想表達的東西。新質生產力是新形勢、新時代下的重大理論創新。這個概念的提出代表了思維和行動實現了“質變”的進步,正如當年鄧小平提出聯產承包、深圳特區這些概念的時候,改革開放的潮流已經勢不可當了。當所有人都在潮流之中思考時,突然就冒出來的一個概念,其實就凝結了過去的經驗和對未來的一種看法。
今天的新質生產力,正是這樣一個概念。我希望企業界擁抱這個概念,全社會擁抱這個概念。回顧一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理論概念的演進:2013年是新常態,2014年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2015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2016年是L型經濟、房住不炒,2017年是高質量發展,2018年是制度型開放,2019年是逆周期調節,2020年是“雙循環”,2021年是三重壓力(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2022年是高水平對外開放、全國統一大市場,2023年是中國式現代化、新質生產力。
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的獨特價值。新質生產力的提出,背后實際上是遵循了第一性原理,這個新概念把我們帶回到經濟學、歷史學和哲學的層面,回歸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一根本所在。
生產力概念不是抽象的,歷史長河中,各國的經濟規模、經濟發展都在發生變化,這其中生產力和生產效率是決定過去數千年社會發展和國家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全要素勞動生產率(TFP)是一個衡量經濟體生產效率的指標,它考慮了所有投入要素(如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對產出的貢獻,我們想要發展抓住這個概念就可以了。
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緊迫要求。但后來提得少了,今天再提出新質生產力,全要素勞動生產率也有很強的理論參考意義。因為生產力的要素組成和順序一直在不斷被調整,如果你把新質生產力放進去,理論改變了,生產力的要素也改變了,對應的生產關系就會改變。
用新質生產力的思維來審視企業管理的每個層面,企業要把傳統經營管理每一個層面都改革為科學至上、創新至上、研發至上、新產品至上。由此帶來管理動作的轉變。比如:董事長應該是首席技術官、會議由研發開始、資源配置向科技創新與研發傾斜、考核評價標準以新產品和新技術為導向,進而將研發就是公司主業的理念夯實,形成全公司尊重科技與研發、推崇科技與研發的文化等。
當下有很多關于“新質生產力”的文章,這些文章大部分解釋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意義很重要,或者解釋了它的組成部分和要做什么,卻少有人關注到第三部分,即“誰來做,怎么做,做成什么樣”這個問題,而這其實就是企業需要回答的問題。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