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進步、觀念的變化,人們正在重新審視民窯瓷繪在中國繪畫史及瓷器史上的地位。民窯瓷器終于步入了藝術殿堂,成為今天收藏品中的熱門。
中國瓷器藝術歷史悠久,從3000多年前的商代開始出現原始瓷器,到1800多年前的東漢已有了成熟的瓷器。600多年前,根據制瓷場所的不同,瓷器又分成了官窯瓷和民窯瓷兩大類。
歷代品評瓷器幾乎都把焦點集中于貢品和官窯,而遍布千家萬戶的民窯瓷則一直默默無聞,在數不清的瓷書典籍中也很難找到關于民窯瓷的記載,人們似乎只看到了民窯瓷的使用價值。
其實,官窯、民窯在分家之初,界限并不十分嚴格,差距是逐漸拉開的。明代前期還曾經出現過“官搭民燒”的做法,即由官窯出樣品,借用民窯燒制,按市價給以報酬,甚至有過“官民競市”的局面,這都說明部分民窯具有與官窯相當的實力。
從明代中期直至清代,官窯借助權力不斷鞏固自身優勢地位。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官方就曾發布過這樣的指令:“禁江西饒州府私造黃、紫、紅、綠、青、藍、白地青花等瓷器……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遲處死,籍其家資,丁男充軍邊衛,知而不以告者,連坐。”在清代,對龍鳳紋的使用有這樣的規定:“親王以上可繪五爪金龍”“郡王以上繪四爪之蟒(龍)”。凡是“僭用違禁龍鳳紋者,官民各仗一百,徒三年”。
社會等級的區隔和產品的商業性質,決定了民窯只能走與官窯不同的生存發展之路。民窯又可分為兩大類,少數是資金和技術力量雄厚的上等戶,以生產類似官窯產品、仿制前代名窯產品為主,意在滿足達官貴人、文人雅士等有錢人的需要;多數民窯生產普通民用瓷,多為瓶、罐、盤、碗、壺等日常生活用品,結實耐用,圖案簡練質樸,胎體較為厚重。
民窯瓷最突出的成就是它的瓷繪藝術,可以說,它對中國書畫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長沙銅官窯始于唐,終于五代,主要生產民用瓷。1979年起,文物部門對窯址進行了挖掘調查,在湘江岸邊5公里長的河濱發現了19處唐代窯址。窯區內瓷片累累,瓷繪豐富,這些瓷片有人物、動物、花草、云氣山水圖案及文字等裝飾。它們基本上是采用信筆而揮的寫意筆法,線條簡練,筆觸靈活,不求形象逼真,但神態動人,筆法老到,既傳情又會意。
在宋代,繪有寫意圖案的磁州窯鐵銹花瓷器早已進入了尋常百姓家。明清時代,民窯瓷繪一些作品的風格從大寫意逐漸走向了抽象,其原因主要是生產、生活節奏的加快和人們藝術修養的提高。
民窯瓷的商品性決定了它的生產流程必須是簡明快捷的,這就迫使工匠們不斷提高技藝,既要快,又要畫得好看。工匠們經年累月反復畫一些相同的圖案,其熟練程度可想而知。所謂熟能生巧,這里的生巧就是由繁到簡,從形似到神似,從具象到抽象的變化。如《嬰戲圖》中蹦跳玩耍的兒童逐步簡化,最后變成了點(頭部)、線(身軀)的跳動。民窯工匠多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百姓,他們的生活與宮廷畫師大不相同,因而瓷器上所呈現的畫風也迥然不同。如官窯和民窯所畫的龍就有很大差別,官窯畫師必須謹小慎微地畫出龍的尊貴威嚴。而對民間工匠來說,龍是禁畫的,因此,他們繪制的龍的形態非常抽象,草草幾筆,張牙舞爪,一副兇相。
長期以來,受傳統審美觀念的影響,民間瓷繪常被指責為粗制濫造,難登大雅之堂。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觀念的變化,人們正在重新審視民窯瓷繪在中國繪畫史及瓷器史上的地位。民窯瓷器終于步入了藝術殿堂,成為今天收藏品中的熱門。
事實上,十幾年前歐美藏家已經從追逐官窯轉為追捧民窯精品,其原因有三:一是官窯瓷器征集難度日益加大,二是拍賣公司飽受贗品困擾,三是民窯瓷器的美學內涵被越來越多的圈內人讀懂。中國古陶瓷專家甘雪莉女士不止一次盛贊民窯瓷器的“素樸之美”,她說明清民窯青花瓷“靈巧生動,紋飾多變”,宋代民窯影青瓷“造型樸拙,叩之有樂音”。親手拍出過300多件中國瓷器的蘇富比首席拍賣師懷特也對中國古代民窯瓷器贊不絕口,說民窯精品的藝術品質絕不亞于官窯。
從“波士頓館藏清早期瓷器”專題拍賣來看,康熙五彩瓷器無疑占據著重要地位,這與目前市場上的投資趨勢也有一定的關系。早期陶瓷研究書籍《陶雅》一書記載:“康熙彩繪手法精妙,官窯人物以耕織為最,其余龍鳳香蓮之屬,規矩準繩,必恭敬正,或反不如‘客貨’之奇詭者,蓋客貨所畫,多系怪獸老樹,用筆敢于恣肆。”這里所說“客貨”即指民窯產品。由于民窯產品在裝飾上受的束縛較少,所以其圖案題材豐富多樣,除花卉、梅鵲、仕女外,還大量采用戲曲、小說中的故事,其中尤以描繪武士所謂“刀馬人”最為名貴。在近年來香港佳士得春拍上,清康熙五彩三國演義圖棒槌瓶,以超過43萬元的價格成交。這也顯示出在康熙五彩瓷器的拍賣投資中,不一定要將眼光僅僅放在官窯上。
彩瓷受寵,并不能說青花就沒有機會了。民窯青花瓷器在制作工藝往往不如官窯瓷器,但最能代表它特點和成就的是它的裝飾藝術。到了明朝中后期,民窯瓷器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一些民窯中的精品瓷不論從瓷繪上還是從燒制工藝上,已經完全可以和官窯青花瓷器相媲美了。明代民窯瓷器精品的出現主要是在萬歷、嘉靖之后,這個時期的民窯青花瓷的器型種類很多,瓷繪也很鮮活。在選擇投資這類瓷器時除了要注意瓷器本身的品相之外,最重要的是看瓷繪筆法的流暢度以及畫面的生動性。
從這幾年的拍賣市場來看,明末清初的民窯青花瓷精品價格波動大,升值空間也大。如香港蘇富比曾經拍賣一件康熙青花五彩的蓋罐,估價是20萬元,最后成交是46萬元。又如翰海拍賣公司的文房用具專場拍賣,一個崇禎時期的青花人物故事筆筒,估價7萬元,拍到了27萬元。由于拍賣公司一般在制訂估價的時候,參考的往往是過去幾年的市場價格,因此可見民窯瓷器的升值空間有多大了。據一家拍賣公司的瓷器主管介紹,他在前兩年的春拍中征集到一件人物題材的青花瓶,估價是6萬到9萬元,最后賣到了12萬元。到了秋拍他又同樣征集到一件這種青花瓶,是10萬元起拍,最后賣到15萬元。民窯青花瓷精品正越來越受收藏家的青睞。
民窯青花瓷器在國內收藏界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其價格出現了第一個高峰,隨后又有所回落。而在近一兩年,明末清初民窯青花瓷的市場價格又開始新一輪的攀升。民窯青花瓷最令人稱道的是它的繪畫成就,專家學者認為,它對于明清以來中國畫的影響之大是官窯器無法比擬的,所以瓷器上繪畫圖案的精美與否就成了判斷其價值高低的一個標準。一般來講,按繪畫的難易程度依次可分為四個檔次:第一是人物,第二是山水,第三是動物花鳥,第四是簡單的圖案。
還有一點也相當重要,就是民窯青花瓷器上有詩文歌賦的價格最高,也就是常說的“有字的比沒字的值錢”,有些民窯青花瓷器上書有特殊文字款識的,其價格也相對較高。在近幾年的北京誠軒春拍上,清康熙青花后赤壁賦圖文筆筒,估價20萬至30萬元,成交價則達到了44萬元,這件瓷器就有“文章山斗”四字二行楷書款。除了圖案文字的因素外,器型也是影響民窯青花價格的另一個因素。例如書房中用的印泥盒、筆架、筆筒等瓷器,特別是為文人們特意定做的,其價格升速最快。
(實習生 張昀皓 24989409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