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栗的回應無疑是對苗世邦最溫暖的撫慰,在沒有血緣連接的親情關系中,愛已經超越了生命的延續(xù),成為一種人性的本能,閃耀著真善美的光輝。
【劇情簡介】本片講述了兩個叛逆的女兒和固執(zhí)的父親化解多年矛盾和誤會、從對抗走向和解的親情故事。本科畢業(yè)的苗霏霏(文武景芝飾)懷揣夢想計劃回到家,父親苗世邦(肖萬閣飾)要緊急遷葬早逝亡妻孫艾蘭的骨灰,長女孫曉栗(董澤馨飾)在一番猶豫后終于同意回鄉(xiāng)送葬,一家三口在難得的相聚中敞開心扉、傾訴過往。隨著父親的娓娓講述,姐妹倆心中的疑惑終于解開,在理解父親的同時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超越血緣的愛靜水流深
初秋早晨的江南某鎮(zhèn)龍王村,薄霧縈繞著泛黃的土樓建筑群,映襯著遠處的連綿山脈、參天古樹,一種寂靜、樸素、原始的氣息油然而生,電影便在這樣如夢似幻的秋景中拉開序幕。隨后,姐妹倆的一通電話作為畫外音,為全片設置了懸念,挑動起觀眾的心弦。
電話中,苗霏霏讓姐姐孫曉栗趕緊回家參加母親的遷葬儀式,但是遠在深圳的姐姐語氣冰冷地拒絕了妹妹的邀請,并且不容妹妹解釋直接掛斷了電話。觀眾不禁好奇,女兒為何不愿意參加母親的遷葬儀式?這其中有何不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導演張國在電影開頭便開啟了懸念敘事模式,增加劇情的沖突和戲劇性,讓擁有上帝視角的觀眾也被困在迷霧之中。
隨著劇情的遞進,一個家族內部的復雜故事漸漸浮出水面。多年前,苗世邦被龍王村的土樓建筑群吸引前來游玩拍攝,彼時學建筑學的孫艾蘭和其當時的男朋友在龍王村寫生,三個年輕人在此相識。后來,孫艾蘭意外懷孕,男朋友卻為了前途選擇出國,放棄愛情。孫艾蘭走投無路時,一直暗戀她的苗世邦迎娶了她,幫她掩蓋了未婚先孕的事實。孫曉栗就是孫艾蘭的第一個孩子,和苗世邦并無血緣關系,但是苗世邦對她視如己出。小女兒苗霏霏卻因為自己長得不像媽媽,且父親偏愛姐姐,懷疑自己不是親生的,因此心生怨念。孫曉栗怨恨苗世邦,是因為苗世邦不肯告訴她親生父親的具體信息,阻止她去尋找親生父親。
獨立自強的孫曉栗在家庭矛盾的激化下選擇去深圳發(fā)展,五年沒有回家探望父親,直到妹妹告訴她母親要遷葬,父親說她不回來,母親就無法入土為安,她才勉強回來。這時,苗世邦在龍王村創(chuàng)立了一家工作室,久居于此,準備把妻子遷葬到龍王村。這個村子是兩人相識的地方,也是苗世邦事業(yè)所在地,他正在研究一種新型材料,用于幫助村民修復加固土樓。
在風景宜人的龍王村,姐妹倆陪著父親漫步在山間小徑,一邊欣賞土樓曬秋的斑斕景色,一邊聊著逝去的母親。隨著溝通的深入,苗霏霏終于明白父親是愛自己的,偏愛姐姐只是因為姐姐沒有父母了,而孫曉栗聽到苗世邦說阻止她去找親生父親是因為“怕你不認我這個父親了”,不禁淚流滿面,脫口而出:“我只有你這一個爸爸。”這一刻,父女間的隔閡煙消云散,不安的心隨著親情的回歸終于塵埃落定。
古話說:“生身之恩大于人,養(yǎng)育之恩大于天。”孫曉栗的回應無疑是對苗世邦最溫暖的撫慰,在沒有血緣連接的親情關系中,愛已經超越了生命的延續(xù),成為一種人性的本能,閃耀著真善美的光輝。從這一點而言,本片頗具新意,不同于煽情催淚的親情片,它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對人性的挖掘上。
構建鄉(xiāng)土生態(tài)美學的實踐
本片由導演、編劇張國根據自己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拍攝地點選在了安徽黃山歙縣陽產村,這是一座藏匿在皖南深山中的千年古村落,徽派土樓依山而筑,錯落有致,仿佛立體畫卷中躍然而出的水墨畫,古樸滄桑、寧靜秀美,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視覺盛宴。導演之所以選擇這個特色村落作為拍攝地,是因為本片還蘊藏著另一個主題——弘揚生土建筑文化、展示傳統(tǒng)土樓魅力,讓更多人了解鄉(xiāng)村、走進鄉(xiāng)村,最終為鄉(xiāng)村振興貢獻一份力量。
為契合新農村建設這一主題,編劇在劇情設定上疊加了另一條敘事線索,即苗霏霏和父親因為學業(yè)方向而產生矛盾。起初,苗世邦想讓女兒追隨已故母親的遺志,學習建筑學,等她學成歸來為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土樓建筑文化貢獻才智。但是苗霏霏喜歡美術,本科時迫于父親壓力選了建筑學,讀研時自己做主換成了美術專業(yè),并成功申請了威尼斯的一所大學。苗世邦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苗霏霏大失所望,奪門而出,深夜在山里行走不慎摔傷,昏迷了很久。
經歷了摔傷事件,苗世邦醒悟了,悔不當初,決定給女兒追夢的自由。最終父女和解,苗霏霏遠赴威尼斯求學,三年后回到龍王村,投身土樓的保護與開發(fā)事業(yè)。既有建筑學知識背景,又有擅長的美術專業(yè)功底,苗霏霏在鄉(xiāng)村振興大舞臺發(fā)揮所長,也理解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此外,她把父親研究出的生土建筑施工工藝和配方無償送給全村百姓,幫助村民留住了鄉(xiāng)愁。
可見,《生土》不僅是一部講述親情的家庭倫理片,更是主題思想深刻的鄉(xiāng)村題材電影。在商業(yè)片云集的電影市場,導演張國聚焦鄉(xiāng)村這片多情的土地,用鏡頭展現(xiàn)鄉(xiāng)村的生動可愛,記錄時代浪潮下鄉(xiāng)村文化的變遷和傳承。
為了拍出滿意的作品,導演張國先后十余次赴陽產村采風勘景,深入探索生命與土地、夢想與自由的關系,譜寫了一首關于愛與鄉(xiāng)愁的散文詩。對于有鄉(xiāng)土生活經驗和鄉(xiāng)土情結的人來說,這部影片一定能激起其內心的深深共鳴,帶來如沐春風般的舒適觀影體驗。
以陽產土樓為拍攝背景,這部影片的一大特色便是畫面精美,通過對遠景、近景和微景的安排,呈現(xiàn)出鄉(xiāng)村生活的細膩之美,形象地展現(xiàn)了土樓建筑的藝術感和歷史感。鏡頭運用方面,影片運用了多樣的拍攝角度和運動方式,通過追蹤鏡頭、移動鏡頭等手法,突出人物情感和場景的變化,增加劇情的節(jié)奏感和觀賞性,為觀眾帶來沉浸式的觀影體驗。
影片拍攝時正值秋天,陽產村村民正在曬秋,紅辣椒、玉米、山核桃等農作物晾曬在土樓前,五彩斑斕的農作物與高低錯落的土樓交相輝映,描繪出一幅山村豐收圖。每一幀畫面都頗具質感,將原始村落的生態(tài)美和藝術美淋漓盡致地呈現(xiàn)出來,使觀眾能夠通過鏡頭身臨其境地感受鄉(xiāng)村風情,深入了解土樓建筑的文化內涵。不得不說,《生土》是對鄉(xiāng)土生態(tài)美學的積極實踐,成功地營造出了鄉(xiāng)村生活的情感和氛圍。
憑借不俗的表現(xiàn),《生土》在香港國際網絡電影節(jié)入圍長片單元并獲得最佳影片、最佳攝影、最佳女配角、最佳鄉(xiāng)村振興影片等四項提名獎,扮演母女二人的董澤馨榮獲最佳女配角獎。這些獎項實至名歸,也給劇組人員帶來前進的動力。
(編輯 謝云鳳 8733214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