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一到青春期,總會讓人感到頭疼。不上進、失去學習動力、消沉,每一種表現都很是棘手。然而關鍵在于,要挖掘孩子問題背后的原因,對癥下藥,才能化解成長危機。
《變形記》有個叫施寧杰的孩子,從小就被父母送進寄宿型幼兒園。好不容易周末能回家,家里卻總充斥父母的爭吵聲,直到親眼見證父母離婚。
媽媽獨自帶他生活,卻忙于工作,經常不在他身邊陪他。為了彌補陪伴的缺失,媽媽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給錢,他要多少給多少,眼睛不帶眨的。至于爸爸,情緒容易暴躁,一動起怒來會拿刀說要砍死他。
被這么“養”大的施寧杰,開口閉口都是“給我錢”,連學校也不愿意去,整天在外面飆車、泡夜店、打架斗毆。
《金牌調解》也有一對活成仇人的父子。
兒子初中以前都是留守兒童,和父母沒什么感情基礎。可爸爸對兒子的期待很高,總要求兒子要成為別人的榜樣、別人家的小孩。
剛開始兒子確實爭氣,學習成績全班名列前茅,個性乖巧聽話。可有一次放假,兒子拿著家庭報告書去看爸爸。爸爸看到“英語29分”,連原因都不問,直接破口大罵。什么話難聽,就挑什么話罵兒子。
原本興高采烈的兒子,突然被爸爸罵“廢柴”,一下子接受不了,崩潰大哭。
打那以后,兒子再也無心向學,作業不完成,成績一落千丈,和父母的關系陷入冰點。
發現了沒,每個叛逆、任性、喜歡和父母對著干的孩子,不是天生反骨。而是父母在教育過程中,沒有足夠的陪伴、信任、尊重和理解,甚至只有批評打壓,沒有肯定。以致于孩子內心的負面情緒越積越多,到了一個時間節點必定全部爆發出來。
身邊很多青春期父母,一提到家里的“問題少年”總是一個頭兩個大,不知道怎么教更好。
的確,對待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已經不適合沿用過去那種簡單粗暴的方法。孩子變了,長大了,對父母來說,唯一的做法就是調整自己的節奏和步伐,重新學習教育孩子的功課。趁孩子還在身邊,哪怕他不服管、沖動行事,青春期是留給父母最后一個機遇期。
著名心理學家凱文·萊曼博士花了幾十年輔導很多問題少年的家庭,咨詢過程中,他發現青春期孩子說最多的話是:“我的父母根本不理解我。”
不管他是憤怒、抑郁,還是無心向學,總是和父母唱反調,甚至隨口說一句“無所謂,隨便”。
事實上,這些都不是他的本意。
孩子敏感又脆弱,他嘴巴再硬,心里卻依舊柔軟,等待著有人可以幫他處理自己的困境,幫他一把。
青春期的孩子,或許行為沖動、態度惡劣。但他一直站在原地等著父母發現他的問題、看到他的需求,他內心無比渴望父母主動一點。要是能讀懂孩子問題背后的呼喊聲,孩子就有救了!
1、扮演好“忠實聽眾”的角色
家里有青春期孩子,要少動嘴,多動耳朵聽。孩子吵或不吵,都是傳遞內心某種情緒的信息。
比如孩子說“你總是……”“你從來不……”,意味著父母忽略過他的表達,沒給到他足夠的情緒支持和價值,之后的相處中,要學會調整。
如果孩子關上門,什么都不說,其實是一種試探,就想看看自己這么拒絕父母,父母還會怎么愛自己。
只有靜下心耐心聆聽、細細琢磨,才能理解孩子在“說”什么,自己要如何應對。
2、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從細節夸獎、激勵他
孩子雖然看上去已經是大人模樣,但心智始終不夠成熟,對自己的認知也片面。這時父母要學會挖掘他的優勢和長處,用未來的眼光看到孩子現在的處境。多鼓勵和夸獎他,讓孩子知道自己具體有什么閃光點,自己有什么與眾不同的地方和價值。
只有他發現“原來我也可以”,內心燃起對自己的肯定和自信,他才會主動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布局自己的下一步。
3、以身作則,讓孩子看到父母的變化和成長
之前有個新聞,說一個常年忙于工作的爸爸,看到兒子出現厭學、反叛的跡象,怎么教都沒用后,決定花時間備戰高考,讓兒子看到“爸爸能行你也能行”的榜樣。
當他決心并開始行動后,兒子果真受到影響,重新找回學習的狀態。
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過:“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真想改變孩子,那就放下手機,和孩子一起坐下來好好看書、學習;好好說話、控制情緒,讓孩子感受到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對生活充滿積極、熱情,給孩子傳遞正能量,擁有對未來的信心。父母什么樣,孩子才能有樣學樣,一點點變得積極、上進和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