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日,暑氣初現,萬物沐浴在熱辣的陽光之中,田野里的稻禾搖曳著稻穗,茁壯成長,偶爾襲來的暴雨和雷電給大地帶來片刻清涼。大暑節氣后,酷暑正式降臨,此時烈日如火,炙烤著大地,萬物需要耐著性子,熬完“苦夏”。
雨水豐沛防暑濕
俗話說“熱在三伏”,小暑節氣后沒幾日,便是初伏。此時外界氣溫高、濕度大,我國大部分地區呈現出高溫氣候特點。南方地區尤其明顯,常常出現持續高溫和大范圍降雨。對于農作物而言,這一階段的雨熱同期有利于其生長發育,確保了糧食的豐收。然而,對于人體而言,這樣的氣候特點卻容易引發許多健康問題。
中醫理論認為,濕為陰邪,易傷陽氣,且有“千寒易去,一濕難除”的說法。高溫多雨的外界環境濕氣重,濕邪一旦侵入人體,易困在臟腑、關節內,阻礙陽氣運行,導致人體出現身體沉重、食欲不振、疲倦乏力等癥狀。
如果出現上述癥狀,要如何做才能抵御濕邪的侵擾呢?首先,必須確保居住環境的干爽舒適,可以每日進行一段時間的通風。到了雨天,有條件者可以開啟換氣扇或抽濕器以改善室內環境。其次,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確保每天獲得8小時以上的高質量睡眠,避免熬夜,睡前宜保持情緒的穩定。此外,臨睡前可以進行泡腳、穴位按摩等,有助于健脾祛濕、養心安神。
小暑“食新”,初伏“添福”
在小暑期間,我國民間會舉辦豐富的傳統民俗活動。南方地區,有小暑“食新”的習俗,即在小暑之后,品嘗用新收割的稻谷碾制而成的“新米飯”;并且人們會用以供奉五谷大神與祖先,祈求來年的豐收以及表達對祖先的崇敬之情。
到了“三伏”,北方地區則有初伏吃餃子的傳統。由于“三伏天”天氣酷熱,人們往往食欲減退。餃子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被認為具有增進食欲的作用,且形狀如同元寶,“伏”又與“福”同音,因此,在初伏這天吃餃子,不僅能夠激發人們的食欲,還寓意著“元寶藏福”,增添“福氣”。酷暑時期,推薦食用菌菇或新鮮蔬菜拌成餡料的餃子,不僅清淡鮮美,營養價值也很高。
炎炎夏日防暑熱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個節氣。這一時段,太陽直射點到達北回歸線附近,地面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達到最大值,因此,大暑也是一年中陽光較為熾熱、氣候較炎熱的時期。大暑節氣的氣候特點包括高溫酷熱、雷暴頻繁、臺風多發等,容易形成“濕熱交蒸”的極端天氣現象,人體極易感到疲勞和不適。尤其是老年人、兒童和體弱者,此時容易出現中暑、熱傷風等癥狀。因此,在大暑節氣期間,需要特別注意防暑降溫,避免在正午時分外出。同時,應減少劇烈運動,保證充足的休息時間,避免過度勞累。
中醫理論認為,暑熱之氣易耗傷心陽,而且夏季屬心,心氣最為旺盛,此時也容易出現心火旺盛的情況,所以日常要做好“護心”措施,避免“傷心”。熬夜可耗傷心神,所以此時應避免熬夜。但有些人一到暑熱天氣便容易出現睡眠質量差的情況,即便不想熬夜,早早躺到了床上,但翻來覆去怎么都睡不著,十分惱火,這其實也是心火旺盛的表現之一。出現這種情況時,首先需要保持耐心,不要過于煩躁,讓心慢慢靜下來,睡前不要玩手機等電子設備,可以在床上嘗試進行冥想、深呼吸或簡單的拉伸,以保持心神安寧,從而促進入眠。
在飲食方面,日常攝入應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保持五谷、五果、五畜和五菜的均衡攝入,避免食用過于油膩、辛辣的食物,以防加重體內的濕熱之氣。推薦食用一些具有清熱解暑、健脾祛濕功效的食物,如綠豆、苦瓜、冬瓜、蓮藕、黃瓜等。
可在太陽光線不毒辣時適當進行戶外運動,如打太極拳、做八段錦和慢跑等,適量出汗,有助于祛除濕氣。若出汗較多時,需要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外出時可以攜帶一瓶淡鹽水,分數次補充,保持身體的水分平衡,以防中暑和脫水。
責任編輯/李思涵
小貼士
濕氣重的表現
1.睡足8小時后,白天仍自覺乏力。中醫理論提到“濕重如裹”,意思是說,濕氣重者,時刻會有被塑料布包裹著的感覺,像是穿著一件洗過未干的襯衫。
2.皮膚油膩。水濕浸潤,皮膚容易出現痤瘡、炎癥、濕疹等問題。總是滿面油光,尤其是額頭、口鼻處。
3.大便粘馬桶。濕氣重者,大便多不成形,長期便溏,馬桶很難沖干凈。
4.舌邊齒痕,舌苔膩。健康人群的舌淡紅而潤澤,舌苔薄白。若舌苔白厚而膩、滑而濕,則說明體內有寒濕;若舌苔厚膩而發黃,則說明體內有濕熱。
5.刷牙惡心。有的人早起一刷牙就感到惡心、欲吐;也有的人總是口干,想喝水卻咽不下去,吃飯即覺惡心,也是體內濕氣重的表現。
6.食欲欠佳。濕邪困脾,影響脾胃運化功能,會使人表現出腹脹、食欲不佳等癥狀。脾虛被濕氣所困時,患者還常有口淡、口黏、口渴卻不想飲水、倦怠乏力等氣虛濕困的表現。
7.生殖系統疾病。濕邪氣有“趨下”性,容易使女性患上“帶下病”,即易產生婦科炎癥、帶下異常等問題。而男性則容易出現陰囊潮濕、瘙癢等癥狀。
小貼士
穴位按摩排濕氣
【取穴】足三里穴、陰陵泉穴
【做法】用食指點按穴位,以微微酸脹感為宜,每日睡前進行按揉,每次持續3~5分鐘。
【功效】健脾和胃、化濕。
小貼士
大暑曬伏姜
大暑有曬伏姜的習俗,一般是指在三伏天里把生姜切片,放在太陽下晾曬,直至姜片沒有水分,即可收取儲存起來。生姜性溫,有溫中散寒、健胃止嘔的功效。曬過伏陽的姜片,藥用效果更佳,不僅易于保存,便于使用,溫陽效果也會更好。
生活在濕氣重地區、長時間吹空調或過食寒涼食物者,可以取1~2片伏姜,放在茶杯里用沸水沖泡,趁溫飲下,驅寒除濕效果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