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者,君主之官。中醫(yī)認為,心與夏氣相通應。夏季熱擾心神,天氣炎熱導致的出汗、乏力、心浮氣躁、心悸和失眠等多種不適,都與心臟功能失調有關。此外,如果心臟在短時間內(nèi)受到強烈刺激,還可能導致心肌功能暫時性異常,引發(fā)“心碎綜合征”。因此,夏季養(yǎng)心尤為重要。
夏季天氣炎熱,容易導致出汗、乏力、心浮氣躁、心悸不寐等多種不適,是一年中令人較難適應的季節(jié)。人體五臟功能活動與自然界四時陰陽消長密切相關,而心在五行中屬火,夏季也是火季,心作為陽中之太陽,其陽氣在夏季最為旺盛,因此,“心與夏氣相通”,夏季養(yǎng)生重在“養(yǎng)心護陽”。
夏季汗多的調護
中醫(yī)有“汗血同源”“汗為心之液”“陽加于陰謂之汗”之說,而且認為汗由津液所化生,有載氣的作用。過度出汗,一則傷及津液,導致津液不足,表現(xiàn)為口干、神疲、尿少、便秘等不適;二則“汗為心之液”,出汗不但傷津耗血,還會損耗心陽,導致心氣不足的現(xiàn)象。因此,夏季容易過度出汗的人,應注意做好以下調護措施。
起居調養(yǎng):一是注意調息靜心,“心靜自然涼”,保持安寧、祥和的心態(tài),不隨意躁動,以免加重汗出;二是強調作息有序,晚睡早起,注重午休;三是注意勤換衣物,保持身體干燥清潔,避免潮濕悶熱,導致汗出不休。
飲食調養(yǎng):一是根據(jù)“春夏養(yǎng)陽”的原則,夏季飲食宜溫,但大辛大熱又會助陽生熱,耗傷氣津,而過于寒涼則會助濕生痰,困脾傷陽,因此,應以平性、清淡的飲食為主,避免辛辣、肥膩和刺激性食物;二是汗出后應及時補充水分,可以選擇飲用淡鹽水或含鹽飲料,以補足津液;三是可以多吃新鮮蔬果和肉類,有助于補充營養(yǎng)和水分。
此外,最好將空調調至適度溫度,不可貪涼,而且不宜“汗后當風”,以避免寒氣入侵引發(fā)“傷風感冒”。
夏季心悸、夜寐不安的調護
中醫(yī)認為“汗為心之液”,汗液必須依賴心陽的蒸騰宣發(fā)(蒸發(fā)陰液)才能出現(xiàn),由此強調了汗的生成與排泄與心臟功能關系密切。夏季是心火旺盛的季節(jié),心陽容易外泄,而且由于氣候炎熱,人們情緒波動較大,容易出現(xiàn)煩躁、汗多等癥狀;中醫(yī)又有“汗血同源”之說,因此夏季不但容易耗津傷血,也容易傷及陽氣,導致氣血兩傷、心失所養(yǎng),直接影響心“主血脈”和“主藏神”的功能,出現(xiàn)心悸、夜寐不安等情況。
夏季容易出現(xiàn)心悸、夜寐不安的人,可通過合理飲食、適時休息和適度運動等方式養(yǎng)心,調節(jié)陰陽平衡。
對于體虛久病之人,一是飲食要有節(jié),宜進食清淡且營養(yǎng)豐富而易消化的食物,宜采取低脂、低鹽飲食;二是休息與運動應協(xié)調,一般而言,夏季炎熱,人體耗氣,體虛久病之人應多休息、少運動;三是屋外高溫傷人,開空調又易造成室內(nèi)外溫差過大,應注意正確使用空調,避免感冒。
對于心悸反復發(fā)作之人,一是注意查找原因,如系焦慮煩躁,則應寧心定志,消除恐懼;二是進行適度的體力活動,避免劇烈活動,以不覺勞累、不加重癥狀為度;三是心悸嚴重難平者,應臥床休息,及時發(fā)現(xiàn)變證、壞病先兆,做好應急準備。
對于夜寐不安之人,一是調整睡眠節(jié)律,晚睡早起,適度午休;二是安心睡眠,要有規(guī)律,避免睡前飲酒或劇烈運動,以免助火擾心,導致心神不寧;三是可多吃能清熱解暑的食物,如綠豆、白茅根、西瓜等。
避免夏季傷“心”,做好五方面
1.飲食清淡:過多進食高脂肪、高膽固醇和辛辣的食物,易損耗心氣,增加心病發(fā)作風險。應該多食清淡、多汁,性平,味酸、微苦的食物,如苦瓜等蔬菜、豆制品、鴨湯、魚湯等。
2.遠離冷飲:夏季冷飲,爽口卻傷心,大量飲用冷飲,易損耗心陽。對于脾胃虛寒者,還容易引起胃痛、腹瀉。因此,不宜過多飲用冷飲,尤其是高溫大汗后,應進溫飲,以少量多次為佳。
3.切忌貪涼:夏季貪涼,長時間使用空調或室內(nèi)外溫差過大,導致體溫調節(jié)失衡,增加心臟負擔,則容易誘發(fā)心腦血管病變。因此,使用空調的時間不宜過長,而且與外界溫差也不宜過大。
4.晚睡早起:夏季晝長夜短,長期熬夜之人自然會耗津損心,導致寢食難安。應晚睡早起,但要在23點(子時)前安靜入寢,以養(yǎng)心安神。
5.適度運動:夏季高溫且濕熱,在高溫下進行劇烈運動容易導致中暑或心律失常。應在適宜的溫度下進行適度的運動,建議保持少于其他季節(jié)的運動量,并注意及時飲用溫水。
總之,夏季高溫,不適當?shù)娘嬍成钊菀缀慕驌p心,影響健康,應順應自然、適時養(yǎng)生。
責任編輯/孫學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