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朋友:
您是否也有這樣的習慣:打開手機,點擊一個APP,瀏覽完帶小紅點的推薦消息后,看一看平臺的熱搜,切換到另一個APP,再重復以上操作。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手機已經成為大家不離身的“伙伴”。我們從手機中獲得片刻的娛樂與休息,但也因此被“捆綁”,無法“下線”;手機通過將繁雜的消息提煉得短小精悍,迅速地“抓住”人們的眼球,也一次次地考驗我們是否智慧、聰明。我們在享受知識的盛宴時,也容易被各種真假難辨的信息所迷惑。若有些朋友沒有耐心去鑒別信息真偽,往往會深受其害。
時值三伏天,面對養生熱潮,打著“神奇療效”旗號的“養生產品”或“偽養生科普”層出不窮。它們利用人們對健康的渴望和對疾病的恐懼,精心包裝自己,企圖在短時間內吸引大量關注度或實現高銷量。然而,真正的養生之道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根據個人體質、季節變化等多方面因素綜合考慮,循序漸進地進行調理。即便在濕邪、熱邪為“首領”作祟的三伏天里,也還是有人會傷于寒邪而使得陽氣受損。
雖然“冬病夏治”廣為提倡,但陰虛證或實熱證患者也并不適于此時擅自溫補。養生保健應用于實際,唯有“長篇大論”才能將其中的道理說清楚、講明白。但現在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在閱讀書籍或長篇文章時往往覺得枯燥。因此,以做好中醫科普為己任的編輯部,希望讀者朋友在“認識中醫”的過程中,多保持一些耐心。編輯部也將致力于把中醫科普做得更生動易懂,成為您養生之路的“好伙伴”。
健康熱點
#睡覺蓋肚臍真的有必要嗎#
不管是寒冷的冬季還是炎熱的夏季,老百姓總有這么一種傳統而“倔強”的認知和習慣——睡覺時,身邊即便只有一個小方巾,也要蓋在肚臍上保暖,似乎這樣才能安全感滿滿地入睡。其實,這其中蘊含著深刻的中醫學理論。在中醫看來,肚臍為神闕穴所在之處,能“通五臟”,雖然較為敏感,屏障功能較弱,但滲透能力很強。所以,中醫有通過藥物作用于肚臍以治療疾病的臍療法。那么,該如何通過護理肚臍達到保健效果呢?
雜志2019年1月刊《保養肚臍護安康》專題
#三伏天養生要注意這些不能做#
自7月中旬進入初伏,到8月下旬出伏,又一年濕熱交迫的三伏天即將結束。此階段,氣溫“熱情似火”,人體大量出汗,迫切渴求水分和涼意,但“吃冷飲”“直吹空調”等貪涼行為早已寫入“三伏天千萬不能做的清單”中。那三伏天能做什么呢?很多朋友注意到,近期各大中醫院及社區門診人頭攢動——大多是奔著三伏貼去的。受益于中醫科普的廣為傳播,老百姓都知道在炎熱的三伏天,按時接受三伏貼治療是最“養生”不過的事了。三伏貼以“冬病夏治”為理論基礎,除了它,還有哪些“冬病夏治”的方法呢?
雜志2015年7月刊封面報道《冬病夏治,不僅“一貼”了之》
責任編輯/陶憲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