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常遇到這類患者,整日頭昏腦漲、易疲勞;胃口不佳,伴隨胃脹、消化不良等;手足濕涼,睡眠質量差。這些癥狀的出現大都與他們的不良生活習慣有關,如熬夜、晚起、不吃早餐、常點外賣、嗜食辛辣油膩食物、愛吃夜宵等。這些不規律的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一步一步損傷了他們的脾胃,“蠶食”著他們的健康。
脾胃——人體能量的“補給站”
飲食是人體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而飲食的營養要被人吸收,則離不開脾胃功能的正常運轉。《黃帝內經》記載:“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氣歸于權衡。”食物進入胃部后,通過脾胃的消化,使食物的精氣被肝吸收,滋養周身肌肉筋膜。食物的水谷精微被注入心,再由心布散到血脈中。血氣在經脈中流行,匯聚于肺部,進行體內外清濁之氣的交換,再將血氣精微布散到皮毛。四肢末梢的精氣匯合,還流歸入于脈,周流于臟腑。而水飲的吸收代謝,則經過了胃的受納,脾的運化、布散,肺的宣降、通調,膀胱的匯聚、排出,使周身得到濡養。
脾主運化、輸布精微,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脾胃作為水谷吸收轉化的第一站,二者的功能強弱是否協調、攝入和排出是否運轉正常,決定了五臟得到水谷精微滋養的多少。五臟只有得到充足的滋養,人體氣血調和,人的生理和精神活動才能維持正常。正如《黃帝內經》所說:“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內傷脾胃,百病由生
人以水谷為本,以滋養周身。如果脾胃生病,人就容易出現各種癥狀:如果脾胃吸收能力不佳,肢體則缺乏營養,容易出現消瘦、肌肉萎縮等;如果脾胃轉化功能不佳,身體代謝的廢物容易在體內堆積,導致血脂升高、血糖升高等;如果水液代謝功能不佳,就可能會引起身體沉重、腹脹、水腫等。
脾胃不和還可能影響人的睡眠和情志。臨床上常見到一些脾胃病患者常有入睡困難、眠輕易醒等問題,而在抑郁癥、焦慮癥患者中,有消化系統癥狀的人也不在少數。中醫理論認為,脾胃升清降濁功能失常,可導致胃腸濁氣上攻,擾亂神明。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腦-腸軸菌群失調可導致這類情況發生。人體的腸神經系統大約由10億個神經元構成,可獨立調節腸道功能。腸道菌群通過代謝和神經內分泌,與腸道細胞和腸神經系統,以及中樞神經系統進行“溝通”。腸道菌群在免疫和防御、消化和代謝、炎癥和細胞增殖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當飲食不和、胃腸失調時,腦-腸軸調節功能失常,就可能出現失眠等癥狀。
正如醫圣張仲景所說的“四季脾旺不受邪”,以及金元時期名醫李東垣所說“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想要身體持續健康,護好脾胃是關鍵。
順應四季,調養脾胃
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中醫把人體的臟腑與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變化聯系起來,形成了“脾不主時”和“脾主長夏”兩種對應方式。這兩種對應方式反映了脾胃在一年不同時期的功能特點。具體而言,在一年不同季節,脾胃協助或抑制其他臟腑以維持機體應時而變的調節穩態。夏秋之交,應關注脾胃本身功能是否協調。

春應調肝健脾
春天,肝木生發,若疏泄太過,則容易克脾土,可出現反酸、胃灼熱、胃脹等諸多不適;若肝氣抑郁,脾胃不能正常運轉,則可能出現消化不良、打嗝、惡心等癥狀。因此,在春天調養脾胃,首先要舒暢肝氣、調暢情志,不僅心情要輕松愉悅,還要規律作息。
孫思邈有言:“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春季應少吃酸,飲食要以溫、軟、淡、易消化為主,防止刺激脾胃。可以適當飲用陳皮茶、大麥茶,以疏肝健脾。
夏應健脾祛濕
夏天,氣候炎熱,外界濕氣重,人體處于陽氣外散而內臟相對虛弱的狀態。寒涼可傷脾胃,肥膩可生痰濕。全真派道士丘處機在《攝生消息論》中提出夏天應“飲食溫暖,不令大飽,常常進之,宜桂湯、豆蔻、熟水,其于肥膩當戒”。其中,桂湯就是桂花湯;豆蔻是一味草藥,具有芳香化濕、開胃消食之功效;熟水即是燒開的水,也是花草茶飲的代稱。宋代著名詞人李清照在夏季常有暑濕脾虛的毛病,于是,她就制作了“白豆蔻熟水”用以日常代茶飲用。同時,由于夏季炎熱,較多人喜食瓜果生菜,這容易導致消化系統疾病,如胃腸炎、痢疾等,脾虛的人也更容易出現腹瀉等癥狀。所以,夏季應少食生冷、肥膩的食物。對于素體脾胃虛弱的人群,如果出現了慢性腹瀉,也可以考慮適量服用參苓白術散改善癥狀。
秋應健脾潤肺
秋天,天干氣燥,是許多呼吸道疾病如感冒、哮喘、支氣管炎、肺炎高發的季節。肺與大腸相表里,胃腸通暢能促進肺系疾病的好轉。因此,體熱易患積滯,癰、疽、疔、癤、口瘡,便秘,痔瘡者,不適合吃干硬食物、燒烤等,可以吃一些清潤、易消化的果蔬食物,防止引發肺胃舊疾。秋季宜“少辛增酸”,可適當食用酸甘、質潤之品,如百合、葡萄、梨、玉竹、沙參、木耳、芝麻、蓮藕、蜂蜜等,以養陰生津,防秋燥。
冬應溫食防燥
冬天,陽氣在內,陰氣在外,飲食上既要保障人體的熱量供應,又應該避免食用易生內熱之品。因此,冬季應少吃燥熱刺激的食品,以防燥熱損傷胃絡,出現潰瘍、出血等。丘處機在《攝生消息論》中提出:冬天應“晚服消痰涼膈之藥,以平和心氣,不令熱氣上涌……不可多食炙煿、肉面、餛飩之類”。炙煿即熏烤食物,易使人燥熱;面條、餛飩是“死面”,不易消化,會困阻脾胃氣機。對患有糖尿病的人來說,血糖在冬季容易出現波動,升糖指數較高的食物如面條、蛋糕等應少吃,可以適當喝一些溫胃的普洱熟茶,調節糖脂代謝功能。
責任編輯/李思涵
“脾不主時”與“脾主長夏”
“脾不主時”:“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是指脾土旺于四時交替變換之時,主四季過渡,而不獨主一時,即脾為生化之源,在五臟之中長養四臟,反映了脾胃作為后天之本的重要地位。
“脾主長夏”:從脾胃腐熟轉化水谷的功能特點出發,認為其與長夏之際濕熱交蒸萬物化成的狀態相呼應。長夏之際水濕較重,脾胃功能呈現“脾弱胃強”的特點,消化功能增強,吸收功能減弱,易發生脘腹脹滿、大便溏薄等消化系統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