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三月,天地氣交,萬物華實。人們對夏天往往是又愛又恨的,愛其蛙叫蟬鳴的熱鬧,日光悠長的閑適,還有脆甜的瓜果與沁涼的冰飲,恨那明晃毒辣的日頭,黏膩不絕的汗液,以及擾人的蚊聲與遍身的紅癢。
如今,空調的普及使人們免受暑熱之苦,但暑濕之力仍不容小覷。炎熱與多雨的氣候交替,令人如入蒸籠,極易為暑濕所傷。古代沒有放射線檢查、核磁共振檢查、超聲檢查等手段,想了解濕邪致病時體內發(fā)生了什么,只能通過外在表現進行揣測。對于濕邪所致的癥狀,大多數人能想到面部出油、大便黏膩等表現,但濕在中醫(yī)理論體系中有著更為深刻的含義,可分為外犯之濕和內亂之濕。
濕潤萬物,隨時消長
自然界的正常氣候有“風、寒、暑、濕、燥、火”六種變化,統稱“六氣”,是萬物“生、長、化、收、藏”的重要條件。其中,濕可以理解為彌漫于天地之間的水汽及其在循環(huán)過程中變化而成的不同形態(tài)。地表之水受太陽照射而蒸發(fā),地下之水被植物吸收而蒸騰,水汽輕而升,隨大氣運動四處飄散;空氣中的水汽遇冷則凝結,水滴重而降,以雨、雪、霧、露的形態(tài)回到地面,一部分匯溪河、入湖海,一部分滲潤土壤,沉入地下,再次被吸收,循環(huán)不息。
古人認為,正常范圍內的濕,對人體及萬物具有滋潤的作用。篆書中的“濕”字可拆解為“覆土而有水”,即土壤下的水汽,這是萬物生長的重要物質基礎。濕與燥相對,隨季節(jié)交替而變化。立春之后,“地氣動而濕勝”,陽氣漸復,水濕蒸騰,滋潤萬物蓬勃生長;夏秋之交,暑氣炎而降雨多,濕熱交蒸,暑濕相挾;及至秋分,“天氣肅而燥勝”,日照短而秋風涼,水分蒸發(fā)減少,空氣變得干燥,持續(xù)至冬。
外濕侵襲,溫和纏綿
當氣候變化異常,或非時而至,或超出限度時,“六氣”就會轉變?yōu)橹虏∫蛩兀Q作“六淫”,反而會影響生機,導致人體無法適應這種變化而生病。比如正常的水濕潤物無聲,但若淫雨霏霏,連月不開,則易成澇害,人也容易倦怠納差,這是為外濕所傷的表現。氣候潮濕、霧露浸漬、涉水淋雨、久居濕處等,均易導致外濕為患。
濕邪由外而內地侵襲人體時,根據其性質的不同,“登陸點”也有所不同。“濕有天之濕,霧露雨是也……先中表之榮衛(wèi),有地之濕,水泥是也……先傷皮肉筋骨”,“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濕邪中,質地輕、清,如霧、雨者居于上,易傷及人體上部與體表屏障,如淋雨后,濕衣貼身易導致頭重、身痛、發(fā)熱;質地重、濁,如水、雪者居于下,易傷及人體下部與筋骨皮肉,如久居潮濕環(huán)境易致風濕而累及關節(jié)。

外敵入侵,或從邊關起,攻城略地,或從內瓦解,直取都城。但濕邪侵襲人體較為溫和,外濕逐層侵襲皮肉筋骨及經脈,繼而影響臟腑功能。
外濕侵襲,最先受累的是皮膚與黏膜。當居處潮濕,汗出不暢時,濕邪浸漬,易發(fā)濕疹,破潰滲液,反復不愈。若陽氣為濕邪所郁而不得透散,則可能出現皮膚、黏膜的過敏癥狀,如結膜炎、鼻炎、蕁麻疹等,在多雨或暑濕季節(jié)尤其多見。若外感濕邪,營衛(wèi)失調,則濕邪困表,表現為頭重如裹、身困重、肢體酸痛等。
濕邪進一步發(fā)展,則會影響到皮肉筋骨,如表現為關節(jié)疼痛的痹癥。
濕邪若阻于經脈,則會導致經氣不利,氣血阻滯,表現為局部疼痛、麻木或其他異常感覺。
此外,外濕也可能影響臟腑功能,如導致脾“消極怠工”。脾喜燥惡濕,在濕邪為患的環(huán)境下會消極怠工,不能積極代謝水液,導致內濕由此而生,表現為人體食欲不振、倦怠、便溏、完谷不化等。
內濕停滯,五臟所累
內濕的產生,可能是外感濕邪日久,“綁架”脾來引發(fā)內亂;其他臟腑的功能失調也可能會引發(fā)內濕。
水液是維持人體正常運行的重要物質,通過轉化為血、津液等物質滋養(yǎng)全身,但我們攝入的水分是無法被直接利用的。食物中的水需由“原材料處理間”——胃與腸腑等經過化糜、分清濁、重吸收等過程進行提煉,轉化為人體可吸收的津液,與飲入之水一并移交給“樞紐”——脾;脾負責將津液分配到合適的去處,特別是“交通總調度”——肺;肺借由氣機宣降,通過密布的脈道,將津液輸送到四肢百骸,發(fā)揮滋潤濡養(yǎng)的作用;經過一輪吸收的津液,被移交給“過濾凈化器”——腎,進行過濾凈化;在腎陽的溫煦下,津液蒸騰氣化,其中清者被送回肺重新布散,濁者與第二次吸收利用后的“廢液”向下輸送給“廢料排放處”——膀胱,等待排出體外。此外,肺調控體表腠理開合,能使津液以汗液的形式排出;負責為水液運行提供通道的三焦也參與其中。

以上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都可能導致人體水液代謝異常,無法順利轉化津液,產生內濕。
內生濕邪,常聚于身體下部,若停滯于女子胞宮,可見帶下異常,濕熱帶下色黃臭穢,寒濕帶下清稀量多;若停滯于男子陰器,可見陰囊潮濕多汗,局部濕疹;若停滯于下肢,可見腿腫,晝輕夜重;濕阻膀胱,可見小便不利,排尿不暢;濕阻腸腑,則見腹瀉,大便溏稀而黏。內濕為病的另一特征是阻遏氣機,因此,悶、脹、痛等癥狀可能也與濕邪相關,需要結合病位具體辨證分析。
責任編輯/陶憲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