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上旬,正處于長夏時期,中醫理論認為,長夏養脾,秋季養肺,中醫導引學則倡導通過對自身經絡的主動調攝來改善、提高相應臟腑機能,以達到順天應時、健康養生的效果。
脾司運化之職,平日里,我們無論是吃五谷雜糧還是山珍海味,抑或是生病服藥,都需要依賴脾的運化吸收,因此,中醫理論認為“脾為后天之本”。脾喜燥惡濕,喜暖惡寒,長夏時節雨水較多,天氣潮濕悶熱,人們常與空調、冷飲相伴,久之則易傷脾胃。加上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常常食不按頓,進食沒有規律,到了正餐飯點也沒有胃口,這樣容易導致脾胃失調。
在國人的傳統觀念中,生病時,首先會考慮服用藥物和補充營養。然而,經驗表明,現代許多人的消化吸收問題往往源于過量飲食、飲食不規律等,從而導致脾胃失和。因此,當脾胃不適時,首先應該節制飲食。古語云:“疾病以減食為湯藥。”這里的減少飲食并非完全不吃,而是不隨意進食,要按頓進食。那么,應該食用哪些食物呢?可以攝取一些符合國人飲食習慣、具有健脾養胃作用的米油、茯苓、葛根等,為脾胃提供一個調理和休養生息的機會。同時,采用中醫導引法幫助脾氣運化、健脾祛濕。兩者相互配合,效果更佳。
值此之際,人們還應注意宣通肺氣,中醫理論認為,肺朝百脈、主治節,司宣發肅降之職,肺與大腸相表里,通調水道。每日習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診療法-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中疏導肺經導引方和疏導大腸經導引方,有助于宣通肺氣,增強心肺功能,促進吸收代謝。
1疏導肺經導引方
此方取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診療法-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韋陀獻杵第一勢,用以疏導手太陰肺經。韋陀獻杵第一勢要求“身形中正”“氣息平和”。中正者,即身形中正,心無外馳;氣和者,專心調息,勿使氣滯。
【動作分解】
1.松靜站立,自上而下放松。咬牙,舌抵上腭,雙目平視,調勻鼻息。
2.兩腳開立,與肩同寬。兩手轉掌心向前,在體前慢慢捧起。
3.兩手在胸前合掌。
4.指尖向前,平直推出,勁達指尖。
5.兩臂左右打開,同時挺胸收小腹。
6.兩臂至水平位,兩手轉掌心向下,舒臂伸指,卷指握拳。
7.兩臂放下時,依次放松肩、肘、腕、手指。
8.以上導引動作合為1次,重復導引7次后,恢復松靜站立。

2疏導大腸經導引方
此方取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診療法-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出爪亮翅勢導引法,用以疏導手陽明大腸經。

【動作分解】
1.兩腳并攏,自上而下放松。咬牙,舌抵上腭,雙目平視,調勻鼻息。
2.兩手握拳提起,置于肋間。
3.兩手呈鳥爪狀,向前上方探出。出爪的同時重心上移,腳跟提起。抬頭、挺胸、收腹。
4.兩手翻掌心向外,兩臂外展,向后下方劃圓弧至極限位。
5.亮翅時,兩臂從體后側用力收回,握拳置于肋間,同時兩肘夾緊。
6.重心下落時,依次放松肩、肘、腕、手指。
7.以上導引動作合為1次,重復導引7次后,恢復松靜站立。
【要點提示】
出爪亮翅勢導引法是模仿鳥類的一種仿生導引法,《莊子·刻意》曰:“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背鲎α脸釀輰б?,通過咬牙、舌抵、抬頭、挺胸、收腹、展翅、踮腳,促陽氣上升,有助于聚精、養氣、凝神。
3 健脾祛濕導引方
此方取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診療法-古本易筋經十二勢導引法”收勢,用以疏導足太陰脾經。中醫導引訣曰:“調理脾胃須單舉。”此導引勢適宜在飯前、飯后做,脾胃乃后天之本,常做“左右單舉”,有醒脾養胃、健脾祛濕之功效。
【動作分解】
1.兩腳開立,與肩同寬,松靜站立。咬牙,舌抵上腭,雙目平視,調勻鼻息。
2.兩手在體前捧起,在胸前分掌。
3.右掌用力上托過頭頂,同時左掌用力向下按至環跳穴外側。
4.眼睛透過左掌虎口看腳跟,呈收勢右勢。

5.兩臂收回,兩手在胸前交替。
6.左掌用力上托過頭頂,同時右掌用力下按至環跳穴外側。
7.眼睛透過右掌虎口看腳跟,呈收勢左勢。
8.右勢與左勢合為1次,重復導引7次后,恢復松靜站立。
責任編輯/李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