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癱與偏用一側肌肉有關嗎?
有些朋友觀察到,周圍性面癱多單側發病,便擔心自己總用一側肌肉咀嚼食物會增加患病的概率。從臨床觀察來看,該病與患者本身因面部表情肌使用習慣形成的雙側肌肉差別迥異,也與患者左右兩側的視力差異及咀嚼習慣無明顯關系。中醫認為,這是因為“風邪無常處”。少數人會在病愈數年后再度發作,可出現于原發病側或另一側面部。
周圍性面癱是一種多發的周圍神經疾病,患者往往一夜之間發現自己一側面部“失靈”,肉眼可見五官歪斜。中醫認為,周圍性面癱的發病往往與風邪、寒邪等外邪及心火、肝火等內因有關。
周圍性面癱患者經治療后,多數情況下都能恢復如常。但也有很多人會存在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復不全的后遺癥,如不能蹙額紋(如抬眉、皺眉)、眼瞼閉合不全、不能鼓腮、口角運動差(如影響進食、說話)等,還有人產生面肌不自主抽動、面肌聯帶運動(如無意識的面部抽搐,或微笑時一側嘴角向上,一側向下)等并發癥。之所以會出現這類情況,多與患者在恢復過程中所犯的一些“忌諱”有關。
面癱不光是臉“病”,保養胃氣不可缺
周圍性面癱雖然癥狀表現在面部,卻不止累及面部。從發病原因來看,多數患者在發病前有過長時間加班、熬夜、飲食不節、情緒波動的經歷,導致身體疲勞、失于穩定。
中醫素來有“虛邪傷人”的理念,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在身體疲勞,正氣已虛,不能充實經絡的狀態下,則會引起“絡脈空虛”。這時,外界風邪侵入體表,則出現面部不遂、肌膚不仁的情況。如果疲勞的同時還存在著急、憤怒等內火加重的情況,則會使人體防范外邪的能力進一步下降,使風寒邪氣更易長驅直入,甚至深入臟腑。
外邪一旦侵入人體,需要人體正氣逐漸充實起來,才能驅邪外出。在這個過程中,有節律的靜養、休息能保證氣血的充盈。從傳統中醫學的經筋理論來看,面癱屬于足陽明胃經的經筋病,稱為“卒口僻”。足陽明胃經是多氣多血之經,面癱本身就是足陽明胃經氣血受到外邪侵襲而損耗的外在反映,因此,保養脾胃之氣,對這一疾病的恢復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患者往往就是因為不重視這一點,面癱后依然食飲失節、起居無常,致使身體處于疲勞的狀態,病情遲遲不得好轉,甚至發生后遺癥。須知,面癱一病,關乎全身,保證安靜休養,使脾胃中氣正常運轉,是養病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為了保證充足的休息,應該做到:
1.有規律地飲食、起居,保證充足睡眠。
2.減少不必要的外出活動和聚會,盡可能靜養。
3.避免過度的運動鍛煉,避免疲勞。
眼睛恢復很關鍵,電子產品要慎用
在休息靜養的時候,要減少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的使用。面癱患者的眼睛不能很好地閉合,結膜持續暴露在外,容易引起損傷。而過多使用電子產品,一則刺激眼球,會加重結膜的損傷;二則會造成整個面部肌肉的緊張,妨礙氣血充盈于面部絡脈,進而影響神經的恢復。
《黃帝內經》里說“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又說“肝氣通于目”,而肝主藏血,過度使用眼睛,除了會消耗肝血,也會消耗全身氣血,不利于疾病的恢復。
通過臨床觀察發現,在面癱恢復過程中降低電子產品頻率的患者,恢復速度要快于患病后依舊頻繁、持續使用電子產品的患者。一般來說,患病后每天的視屏時間以不超過15分鐘為宜。
聊天太多傷中氣,養好肺脾很關鍵
過多的聊天易于損耗肺脾之氣,也不符合靜養的原則。面部絡脈氣血的充盈有賴于人體肺脾之氣的充足,并且能夠提供足夠的清氣升騰至面部。說話太多,會使面部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不利于神經的放松,也會影響肺氣的宣發肅降功能,阻礙面部得到氣血的滋養。這一點,對平素中氣偏弱患者的影響尤其明顯。
面癱也應該忌口,厚味發物宜回避
很多患者認為,面癱只是局部神經的問題,不屬于全身性疾病,不需要忌口。殊不知,這同樣會妨礙病情的好轉。患上面癱,要避免攝入肥甘厚味、煎炸等易于上火、生濕的食物,避免攝入蝦、蟹等發物,以清淡、有營養的飲食為主。
保證脾胃的正常升降,對疾病的恢復更有利。此外,吸煙、飲酒會影響神經功能,在整個疾病恢復期內都是應該禁止的。
不起肝火不傷心,情緒穩定很重要
口眼歪斜的癥狀極不美觀,易引發患者的焦慮情緒。多數面癱患者很難保持心態平和,但這種心態并不利于病情的恢復。
面部除了有足陽明胃經分布,還有足少陽膽經。中醫認為膽屬少陽,易于生風生火。情緒不穩定,焦急多怒,容易造成心火不降,膽經風火壅塞,使經絡氣血失和,進而影響面部功能的恢復。因此,保持平和的心態對于面癱的恢復也是很重要的。
針灸按摩要有度,過量刺激反有害
熱愛中醫的讀者都知道,針灸是治療面癱的有效手段。但很多患者為了好得快一些,要求每天進行針灸治療;有些患者在針灸時要求醫生多扎些穴位,平時還自己重按、長按面部穴位;還有些患者會在非正規養生機構接受“三無膏藥”治療。
其實,這些行為看似在“積極求醫”,實則對病情恢復不利。并不是針灸治療的頻率越高越好,也非穴位扎得越多越好。
根據病情輕重,每間隔2~5天針灸一次,即可起到較好的療效。針灸穴位是通過疏通經絡氣血,激發面部神經的自我恢復能力。在兩次針灸之間的休息階段,神經會開始自愈,有肉眼可見面部的恢復。但過于頻繁、較重的刺激,會使神經無暇“休養”,造成不必要的氣血虧損,反倒影響其自我恢復能力,甚至有可能引發面肌抽動等并發癥。
責任編輯/陶憲凝
面癱按摩操
梳理五經祛風邪:雙手并攏,左右手指相接,兩手中指指端點按在前發際線中點,以指代梳,向后經過百會穴、風府穴梳理至后項窩,往復36遍;然后按揉風府穴和風池穴各36次;再將兩手指分開,以指代梳,分別梳理兩邊頭皮,涵蓋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區域,由前發際梳至后發際,使頭皮有溫熱感。共約5分鐘。
掃抹前額理太陽:以兩手食指中節橈側面置于前額,從中線分開向兩邊輕柔地掃抹至太陽穴,上緣沿前發際線,下緣沿印堂穴、眉弓,反復進行至前額溫熱且有松解感,再輕柔地按摩太陽穴36次。共約5分鐘。
引頰緩筋氣血和:兩手中指指端以輕手法分別按揉鼻旁兩側迎香穴36次,隨后由迎香穴沿顴骨下緣緩推至耳前,反復進行36遍;再以兩手中指指端按揉口角地倉穴36次,由地倉穴沿下頜緩推至耳前,反復進行36遍;隨后將食指、中指、無名指指端并攏,摩揉耳前的耳門穴、聽宮穴、聽會穴36次。
松解頸肩經絡通:用兩手指端從左右風池穴向下緩推至肩井穴,反復進行36遍。
注意:本套按摩操每天可做1~2遍,手法力度宜柔和,避免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