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陶菲格·哈基姆是一位在阿拉伯現代戲劇領域獲得巨大成就的文學家,他是20世紀阿拉伯文學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被譽為“阿拉伯戲劇之父”和“地中海國家最佳文學家與思想家”。哈基姆對歐洲文學作品的潛心研究和對埃及社會細致的觀察與深刻的思考,使他的戲劇作品緊密聯系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他的作品針砭時弊,向觀眾呈現了真實的社會現象,揭露了社會中的矛盾,作品中的角色極具象征意義,向觀眾拋出現實難題,引發觀眾思考,再向讀者表明自己的思想和立場,極具現實主義風格和諷刺意味。
[關" 鍵" 詞] 陶菲格·哈基姆;埃及戲劇;現實主義;象征主義
一、經驗的積累與創作的源起
陶菲格·哈基姆是現代埃及戲劇的創始人,他曾在阿拉伯文學界創作了許多偉大的作品,并且深刻地影響著埃及的戲劇文化。他于1898年在亞歷山大出生,逝于1987年。哈基姆在世時,他從未停止過創作文學作品,他一直在自己的作品中捍衛自由、民主的價值觀。在哈基姆年少時,他對藝術的追求和狂熱并不符合精英家庭對孩子的期望。哈基姆的父親是一名法官,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跟他一樣能有一份穩定且受人尊重的職業;哈基姆在埃及獲得法學學士學位后,被父親送往巴黎繼續攻讀法學。然而,巴黎的藝術氛圍深深吸引了他,他再也無法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法律上,他觀看了大量的戲劇表演,研究最新的文學趨勢和文學理論。當時正是象征主義在歐洲盛行的時期,而象征主義文學的中心正是法國。①他將埃及戲劇和歐洲戲劇進行對比,發現阿拉伯戲劇缺乏必要的經典起源。在法國,他接觸到了文藝復興后帶來的藝術自由,受到現實主義思潮以及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哈基姆從研究希臘戲劇入手,深入探討戲劇的起源、發展和創作原則,研究歐洲的戲劇如何表現社會環境、民族精神和人們的心理與思想活動的規律。②這為他后來的戲劇創作打下了基礎。“他棄‘法’從文,放下本該完成的法學學習,時常出入音樂廳和劇院等地。1928年,哈基姆回到了埃及,在監察部門工作,之后又離職,在教育部、司法部以及社會事務部任局長。③豐富的工作經驗給哈基姆提供了許多創作靈感。
哈基姆的戲劇作品為建立“新阿拉伯劇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當時的埃及,像戲劇這種純粹富有想象力的寫作類型并沒有被認定為文學作品。例如《天方夜譚》,雖然在西方被視為故事書的典型代表,但它甚至不值得在阿拉伯文學評論書籍中被提及。當時的埃及戲劇純粹而簡單,是埃及普通民眾娛樂放松的消遣方式。哈基姆在巴黎對歐洲戲劇的學習使他認識到戲劇是傳播思想的工具,在埃及他也想通過戲劇告訴人們些什么。哈基姆的戲劇作品一改埃及戲劇之前的風格,他的劇作充滿了人生哲理,充滿了他對社會現象的看法,戲劇中角色的描寫從不脫離空間以及環境對人類社會歷史的巨大影響。這樣的戲劇表演使人們沉迷于人物之間的喜劇交流,又反映了許多社會問題。因此這種相較晦澀難懂的戲劇并不如之前簡單純粹的娛樂戲劇受歡迎。直到20世紀40年代末,他的戲劇作品才首次上演,從那時起,他的戲劇在開羅和阿拉伯的其他國家才有了觀眾。哈基姆的寫作風格在現實主義和象征主義之間反復橫跳,他戲劇作品中的角色并非憑空創造,而是代表了當下社會的某些因素。角色與角色的矛盾與互動是社會中各個因素之間的相撞與沖突,劇中角色爭論的部分就是哈基姆希望觀眾去思考的內容:埃及民眾現在處于怎樣的社會背景,究竟怎樣的選擇才能帶來自由與民主?下面將從哈基姆的《死亡之歌》和《蘇丹的困境》兩部戲劇作品來分析哈基姆給世界的疑問。
二、《死亡之歌》
(一)作品內容簡介
這部作品創作于20世紀中葉,當時的埃及社會正處于一場巨大的文化沖突中。受歐洲列強控制多年的埃及終于重獲獨立,民眾感到迷茫,人們陷入了兩難境地,究竟是怎樣一條路適合他們。埃及的老一代人希望保持埃及之前的宗教、文化、社會、政治和家庭價值觀;新一代人則更偏向于尋求新事物,并被現代思維方式以及西方化和現代化所吸引。兩代人的矛盾是根植于歷史的,思想上的差異與埃及歷史上教育的分離和埃及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有極大的相關性。
這部戲劇作品以兩個埃及農婦阿薩基爾和馬布魯卡等候阿薩基爾已離家多年的兒子歸家的場景作為開頭。兒子的名字叫阿爾萬,他被阿薩基爾送到開羅的一家肉鋪當學徒。他的母親希望他在這家肉鋪里能夠學會熟練地使用刀具,然而阿爾萬并沒有如母親所愿一直待在肉鋪。他上了大學,成為一名接觸新思想的大學生。阿薩基爾派馬布魯卡的兒子去火車站接阿爾萬,兩人回到家后,阿薩基爾熱情地擁抱了阿爾萬,一旁身為姑姑的馬布魯卡則對阿爾萬說道:“你是我們的希望。”阿爾萬當時并不明白馬布魯卡的意思,隨后他的母親給了他一個鞍袋和一把沾滿血跡的刀。阿薩基爾告訴兒子,這個鞍袋曾經裝著你父親的尸體,這把刀則是兇手致你父親于死地的兇器。阿薩基爾告訴阿爾萬,兇手的名字叫蘇維拉姆·塔哈維,但阿爾萬并不認識這個人,他詢問自己的母親如何確定兇手是他,母親卻說全村的人都這么認為。并且阿薩基爾表示希望阿爾萬替他的父親報仇,去殺了這個所謂的兇手。受過新時代知識和社會規范化的他不能為了滿足母親的愿望去殺一個不認識的人。他告訴母親他回到村子的目的是給村民帶來更好的生活,他希望所有的村民都能在房子里睡覺而不是和動物同住,可以享受教育和干凈的自來水。阿薩基爾認為他的兒子是在裝腔作勢,立刻將他趕出了屋子。阿爾才告訴母親他要再次離開家鄉回到開羅。阿薩基爾認為兒子是在逃避為父親報仇的使命。她用自殘來宣泄自己的憤怒和不甘。她的侄子蘇梅達看見,趕緊阻止姑姑。阿薩基爾則命令侄子去殺掉她那不肯替父報仇的兒子,在成功殺掉阿爾萬之時,蘇梅達揚起歌聲來宣告這個任務的成功。火車站果然響起了蘇梅達的歌聲,阿薩基爾并沒有得到解脫和快感,她悲痛地喊出了兒子的名字。在這部以悲劇結尾的戲劇中,阿爾萬是受過現代思潮影響的新一代,母親阿薩基爾是難以擺脫傳統束縛的傳統主義者。他們二者的沖突昭示著兩代人的沖突。是堅守傳統還是面向現代,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二)沖突的歷史原因
老一代人經歷了從伊斯梅爾到英國殖民的教育變化。伊斯梅爾曾是一位深受西方文化熏染的埃及領導人,在政治上,他效仿西方走立憲之路;在經濟上,他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興修水利;在工業上,他主張大量建設工廠;在軍事上,他按照西方的方式修整軍隊。此外,他還大力發展埃及的公共文化事業。他創辦了埃及的教育部,開辦了工程、法律、師范、醫學等四類高等院校,興辦了許多中小學與各式技術類學校。這些學校大部分實行免費教育。但在埃及徹底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后,殖民當局的行政官員首領取消了伊斯梅爾時期的免費教育,為了節約財政經費,要求埃及人想要獲得教育必須支付學費。高昂的學費成為大多數埃及普通民眾接受教育無法跨越的門檻。教育自此以后成為富裕階級的專權。
新一代的埃及人經歷了從殖民社會逐漸勢微到埃及徹底獨立的社會變化。1952年7月的一場革命為埃及歷史帶來了根本性的轉折,促使埃及建立主權獨立的國家。1954年,英國從埃及撤兵,標志著埃及徹底獨立,使埃及走上了現代化發展的道路。埃及越來越多的普通人也幸運地在殖民社會逐漸瓦解的情況下接受了現代化的教育,接觸到了西方的現代化。他們和富裕階級的孩子一樣成為埃及的新一代,但他們并沒有足夠的能力和經驗來擺脫埃及老一代人對傳統舊思想的堅持,新一代還沒有有力的證據來證明他們的堅持可以給埃及帶來光明的未來,他們必須面對這場沖突。
(三)難以解決的沖突與割裂
哈基姆用《死亡之歌》這部戲劇作品表現了傳統主義者對構建一種新的現代性模式的反對與掙扎。在戲劇中,阿爾萬拒絕母親的要求,并表達自己返回家鄉的真正目的。哈基姆是嘗試改變老一代陳舊思想的埃及年輕人的典型形象。阿爾萬的死亡也昭示了新一代承受了傳統文化的反擊。在西方發達科技的助推下,埃及城市社會正朝著未來邁進。另外,這種發展加劇了過去埃及倫理和價值觀的瓦解以及文化信仰的粉碎。社會倫理的改變,父權制規范的破壞,使整個舊的埃及世界都在凋零。老一代人的難以適應使他們不快樂,所以他們抵制年輕一代。
三、《蘇丹的困境》中的沖突
(一)作品內容簡介
陶菲格·哈基姆在他的另一部戲劇代表作《蘇丹的困境》 (The Sultan’s Dilemma)中,表達了在新舊社會交替時代困惑全部人的問題——到底是權威的力量更強大還是法律的力量更強大。這部戲劇以中世紀為背景,但其寓意是針對現代世界的。在奧斯曼帝國到來之前,埃及被馬穆魯克人統治了兩個半世紀,他們曾是中世紀服務于阿拉伯哈里發的奴隸兵,主要效命于埃及的阿尤布王朝。后來馬穆魯克人取代了逐漸勢微的阿尤布王朝,成為強大的軍事統治集團,并建立了自己的王朝與國家——馬穆魯克王朝和馬穆魯克蘇丹國。蘇丹作為當時的最高統治者,統治埃及長達三百年之久。《蘇丹的困境》背景設在馬穆魯克時期的埃及,以一場即將在黎明執行的死刑開場。劊子手不停地在黎明到來之時戲謔著囚犯,囚犯只無奈地說道:“我的審判呢?我都還沒有見到法官。”劊子手沒有理會他的疑問,他也不允許囚犯講述自己成為囚犯的原因。囚犯卻向蘇丹提出了請愿,希望自己的死罪能得到赦免。收到請愿的蘇丹在最高法院法官的陪同下來到了現場。囚犯大喊他沒有錯,他沒有做過傷害任何人的事,他還說到他被判以死刑是因為他宣稱現在的蘇丹還是沒有脫離賤籍的奴隸。按照法律規定,奴隸不能管理自由民,因此蘇丹并不是一位合法的統治者。面對這種困境,蘇丹要想獲得統治權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直接殺死那位囚犯讓他帶著真相消失,另一種方式就是根據法令規定擺脫奴籍,大臣們也紛紛爭論起來,各呈一派。最后他選擇了遵從法律。他出售了自己,最后他的新主人也還了他自由之身。
(二)哈基姆的隱喻與立場
《蘇丹的困境》創作于1960年,戲劇中的馬梅魯克時代,暴力、賄賂、陰謀、欺騙和不公正在埃及蔓延。他選擇這個時期作為作品的時代背景是為了躲避創作時期的政治審查。戲劇中劊子手不斷拒絕囚犯為自己申訴的要求,好似1952年后埃及民眾被捂住的嘴。在大家知道最高統治者未得到法律許可的統治權兩派大臣不同的意見,意味著當時納賽爾政權為鞏固政權所做的糾結。戲劇中,在蘇丹糾結于用何種方式鞏固自己的政權時,有大臣勸說,暴力殘酷的劍確有壓倒一切的力量,它能幫你快速達到目的。可是當更強的力量出現時,權力的天平就會向更強的一方傾斜。除了它以外,其他的一切又將被壓倒。但法律的天平不會傾向強者,它只認識正義。戲劇中大臣們對蘇丹的這一段勸諫明顯表達了哈基姆對法律公平的追求和對強權的否認。戲劇結尾,蘇丹雖然通過拍賣出售自己又成了奴隸,但他沒有受到新主人的一點傷害和羞辱,蘇丹如愿以償地得到了他的自由民身份。蘇丹美好的結局正是哈基姆想表達的,尊重法律會迎來光明。戲劇中哈基姆多處隱喻,也多處透過角色互動透露自己的立場,在法律和強權之間,他希望埃及的領導人能站在法律的天平上。
(三)戲劇歷史背景分析
1952年七月革命成功以后,埃及結束了封建王朝時代。革命成功后,國家權力被集中在革命指揮委員會手中,埃及經歷了革命指揮委員會和臨時憲法,直到1956年憲法出臺,埃及才被規定為阿拉伯民主國家,納賽爾成為共和國第二任總統。①納賽爾慢慢通過之后各個憲法的出臺獲得了立法權及解散議會的權力。新政權從制度設計上就排斥多黨制,納賽爾解散了一切政黨,并沒收了他們的財產。土地改革從經濟上打擊大地主,解散舊政黨和政治組織就是在政治上對大地主的打擊。②納賽爾時期的公民社會也受到了不小的打壓,工程師協會主席因曾經充任華夫脫政府的部長而被撤職,律師協會和記者協會要求自由軍官還政于民,委員會的活動遭到了政府的壓制,還有其他行業也難以逃脫政府的束縛。③納賽爾時期的經濟以國有經濟為主,實行計劃經濟。埃及民眾崇拜他們的總統,他是民眾心中的英雄。納賽爾政權的存在是以民眾大范圍的支持為前提的。一切反對納賽爾政府的聲音都將被消滅,埃及民眾也為納賽爾政府鼓掌,但是社會不可能只有一種聲音,哈基姆認為這樣的環境失去了自由。哈基姆選擇以馬穆魯克時期為《蘇丹的困境》創作的時代背景是因為他認為當時埃及的最高領導人納賽爾并沒有遵從法律,而是在行使權力。哈基姆想通過自己的作品表達自己對埃及在強權和法律的天平上倒向了前者。戲劇中蘇丹面臨的兩種選擇,正是作者認為在納賽爾時期埃及民眾應該思考的選擇。
四、結束語
陶菲格·哈基姆的作品是了解20世紀中葉埃及的一面鏡子。文學作品雖然充滿了作家本人的主觀思想,但陶菲格·哈基姆的作品卻獲得了大家的追隨和認可,說明他的作品相較主觀話語,更多的是帶來了真相,才足以引起整個世界的共鳴。他在《死亡之歌》中表現了現代與傳統之間的糾結、沖撞、撕裂,哈基姆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向世界提問。《蘇丹的困境》中掌握權力的人是該選擇強權統治還是該遵守社會的規則。他也向觀眾提問,結尾他也給出了自己的選擇,他希望看到的是對法律的遵守和民主自由。戲劇作品中角色的矛盾或許不是對觀眾提問,而是一種反問,希望得到人們的共鳴。
作者單位:內蒙古民族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
注釋:
①程靜芬:《陶菲格·哈基姆:從現實主義到象征主義》,《外國文學評論》1992年第2期,第64-70頁。
②③李振中:《阿拉伯戲劇大師陶菲格·哈基姆》,《阿拉伯世界》1985年第3期,第113-117頁。
注釋:
①②③王泰、郭子林:《埃及史》,商務印書館,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