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朱圉山人,即鞏建豐,清初甘肅名人,著述頗多,由其弟子整理編為《朱圉山人集》,記載了朱圉山人宦游巴蜀、滇黔以及還鄉秦隴等多地的詩歌作品。從文學地理學視角關照其詩歌,探討作品中的地理行跡,感受秦隴文化、巴蜀文化、滇黔文化;分析作品中的空間類型,無論人文地理空間、自然地理空間還是風俗民情都是作為意象而存在的,具有濃郁的人格特征隱喻;在作品內容變化體現地域化書寫的同時,隱藏在其作品背后的思想是不變的,把學氣、才氣、文氣表現得淋漓盡致。
[關" 鍵" 詞] 《朱圉山人集》;詩歌;文學地理學
《朱圉山人集》是清初甘肅著名理學家和杰出詩人鞏建豐的作品集。鞏建豐,字文在,號渭川,晚年自稱朱圉山人,他曾多次以學官身份督察地方教育,主考或參與順天、四川、云南等地的鄉試和會試,他一生的著述頗豐,有《日省錄》《清吟集》《在滇南采風集》等,后由弟子李南暉整理,編為《朱圉山人集》12卷。目前,對鞏建豐的研究集中于對其著作進行校注,探討其人格、思想、文學成就、詩歌藝術特色,而對其詩文中涉及的地域特色及意象關注較少。
本文從文學地理學的視角入手,把文學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結合起來研究,探究文學的地理性、文學作品中的自然意象與人文意象、文學的地理空間等,分析作者在創作中心理情感的變與不變,以及地域化書寫對地方文化的影響。
一、《朱圉山人集》詩歌中的地理行跡
朱圉山人詩文集中,有很多涉及地域的詩歌,反映了當地特色和民風民俗。其在擔任四川正主考時,作《季冬命典試四川謝恩恭紀》《劍州道上烈風不休》等;任提督云南通省學政時,作《游清華洞二首》《滇南別意》等;待榮歸鄉里后便醉心講學,傳道授業,作《秦州書院勉諸生力學》《羲廟懷古》等。本節以一種變化的眼光去探討這些流動的空間,即探討“文學地理”,亦即在作品中體現的地理特征。
(一)秦隴文化
秦隴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這片土地是始祖伏羲、女媧的誕生地,伏羲文化深深地影響著秦隴人,突出表現為叛逆性、尚武之風、事功精神,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在《朱圉山人集》中,作者以其切身體會表達對故鄉熱切的眷戀,并反映秦隴的建筑歷史文化及教育文化。如以“寺是鄂公建,詩因工部留”來懷念杜甫,并感謝其對秦隴地區的貢獻;以“近聞鶴飛舞,脈脈兆文昌”來盼文明之昌盛;以“玉泉養就沖霄勢,鳳嶺培來蔽日陰”中的“玉泉”“鳳嶺”來鼓勵群賢努力,并且點明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二)巴蜀文化
楊義在《文學中國的巴蜀地域因素》中肯定了巴蜀在中華民族的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詩人提供了豐富的養料。巴蜀地區四周群山環繞,呈現盆地狀,易守難攻,即使在動蕩時期也相對安定和平,形成以“慢”文化為主的閑適生活態度。朱圉山人于公元1724年,出任四川鄉試主考官,主持四川鄉試,選拔英俊,獨具卓識,取舉的人后來多成名成材,被時人譽為“當代伯樂”。他不可避免地受到巴蜀文化的影響,創作出帶有蜀地色彩的作品,如以“鳥道高盤樹頂”來表現途經鳥道的不易,以“舉象犀貝玉、光珠翠羽之屬,爭貰贄于天府”說明蜀地的物產富饒;以“惟有名賢高士跡,爭光日月齊山丘”總結蜀地名賢高士留下的足跡。
(三)滇黔文化
云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區域,有著與秦隴、巴蜀不同的自然和社會文化景觀。傳說云南有金馬、碧雞二山,故有碧雞金馬之鄉之稱。公元1720年,鞏建豐授任云南省提督學政,就職后,他謝絕一切請托,主試查訪,深入邊疆村寨,足跡遍及云南各地。他推行教育,興辦學校,選拔品行高尚、學識淵博的人當教習,在其教導下,諸學子都滿懷信心,“諸生尚賈宗君勇,萬里乘風亦快哉”。
二、《朱圉山人集》詩歌中的空間類型
從《山海經》開始,中國文化就與地理結緣,就對地域性多加關注,而一個地域內不僅包含地方景觀,也涵蓋社會文化景觀。社會文化景觀在作品中體現為對當地民俗的描寫,通過分析詩人對景觀的選擇,探討詩人精神層面的發展。地方景觀包括自然景觀和人造景觀,把外在的文化顯現與內在的文化蘊含結合起來,因此本節探討的是空間意象,即民俗風情和地方景觀。
(一)民俗風情
在朱圉山人的詩歌中有較多對風俗民情的描寫,包括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不同的地域文化導致各地的風俗民情各不相同,它既包含著特定空間范圍內人的精神世界的表現,也包含在這一精神支配下人的創造,并與社會發展和進步緊密聯系在一起。風俗民情是在自然和人文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因此風俗民情具有自然性與人文性。
物質文化方面,《宿五里莊》載:“聞說蜀山多杞梓。”《癸卯季冬命典試四川謝恩恭紀》中以“錦江花可浣,鳥道險逾平”反映蜀地的錦江和浣花溪,以及通過險峻鳥道后到達平原地區所見一望無際的平坦。《蜀圍揭榜日謝恩赴宴即事恭紀》載蜀錦:“江花俱吐秀,蜀錦倍增新。”
社會文化方面,以“時祭重華日,榜開三月春。江花俱吐秀,蜀錦倍增新”反映蜀圍揭榜日,一片欣欣向榮之景。《煥山即景》中的“毫端散彩云初出,案上浮華日中正。選士情知斯地勝,可能入彀得英雄”,反映了學士們對科舉入仕為國效力而滿懷期待,希望在此勝地得償所愿。
名人精神方面,表現為對先賢前輩的懷念。如“當年紫氣迎仙李,道德五千言已矣”“鞠躬盡瘁身雖死,氣吞吳魏扶炎劉”“巋然獨仰少陵祠,一代風騷百世師”贊揚李白、諸葛亮、杜甫等人留下的豐功偉績,同時希望他們的精神影響百世。
(二)地方景觀
在朱圉山人的創作中,還關注到人造空間和自然空間兩個方面,這些不同類型的空間意象在不同程度上是其人格特征的象征,具有濃郁的隱喻色彩。其中人造空間可以概括為古代遺跡、教育場地、交通場地三類,反映出朱圉山人作為教育家、文學家將身體力行、務實辦學貫徹到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自然空間則是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個人情懷結合起來,反映出作為師表應有的家國抱負。
在朱圉山人詩歌中提及的人文地理空間,大致可以概括為三類(見表1)。以古代遺跡傳達對先賢圣人的尊重與崇拜,以教育場地表現出對現世學子的諄諄教誨并對其寄予厚望,以交通場地反映對國家發展政策的支持和對百姓能有美好生活的愿景。除此之外,朱圉山人在詩歌中還提到不少地名,如鎮遠、云南、梓潼等,也有以地名入題的,如《鎮遠除夕》《次通海縣》《清溪祠在平彝縣》等。
表1 人文地理空間類型 具體名稱
古代遺跡 帝君廟、夷齊祠、武侯祠、清溪祠、魁星樓、諸葛武侯墓、龐士元祠、大覺寺、閬風臺、放雪樓、伏羲廟、雙明洞、青羊宮、臥龍宮、少陵祠、杜甫草堂、何烈女祠、南山寺
教育場地 鎖院、蟾影、絳帳、棘院、奎堂、文場、試院、蕓窗、塾黌、皋蘭書院、秦州書院、又洪書屋、翰林院
交通場地 二里關、寧羌州、扣馬鎮、鐵索橋、響水關、隴關、羅玉橋、朝天關、武關、五丁峽、七盤關、鸚鵡關
對古代遺跡的描寫大多是作者在詠史懷古,借古人古事闡發今人今事。以諸葛亮為例,在其詩歌中經常出現,如《過沔縣吊諸葛武侯墓》中的“丹心貫日懸高冢,照徹軍山草木愁”。《讀史感懷》中的“鼎足數難定,鞠躬死未休。遙遙千載下,奚翅仰風流”認為諸葛公是“真有純儒氣象”,直接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贊賞之情,后輩理應向其學習。
教育場地作為古代傳道授業的場所,其中書院承擔重要責任,書院是一種文化教育組織,與官學、私學密不可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朱圉山人曾到秦州書院講學,作《秦州書院勉諸生力學》“桃李浸澆須暢干,礦沙煅煉待成金”,以此倡言“體忠行恕,人能真實用功”,借書院抒發“關西師表”,鼓勵務實力學的迫切心態,同時表達自身對書院的贊美、喜愛之意。
對交通場地的關注,更多表現為這些物質橋梁對人的實際作用,其中暗含務實的情感,如《初秋登秦州城觀修羅玉橋》“新橋此日安隆棟,老幼歡聲頌郡侯”;以及從交通場地的艱險側面表現出人的微小,如《自朝天關舟行廣元縣偶拈十韻》“中流忽觸險,舵工危孤撐。相顧少人色,我亦心膽警”;同時反映出天人關系,敬天重道,如《七盤關下車傾有感》“重險由天設,安居應地貞”。
(三)自然地理空間
在眾多自然地理空間中,朱圉山人尤以自然氣象、江河群山為關注對象,如風雨云雪、滄瀾江、博南山等自然地理意象。曾大興先生認為,文學與地理環境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的關系,這種影響的表現之一便是,自然環境為文學作品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題材資源,從而衍生出眾多精妙絕倫的自然地理空間。
自然氣象類,如《阻雨》《劍州道上烈風不休》《黔途遇雪》等。首先,借自然氣象表現對生命的感慨,如《阻雨》“風雨無一定,惟遇之所安”及《劍州道上烈風不休》“險北劍頭炊世說矛頭斷禾劍頭飲,鴻毛輕性命”,表達了在無可控力的自然現象的影響下生命的渺小,無可奈何,唯隨遇而安;其次,表現自我心情,如《喜晴》“昨日雨聲橫,今朝喜乍晴”抒發久雨乍晴的歡喜之情;再次,《喜雪》“農思播種津津飫,圃欲疏畦脈脈滋”說明氣候的多變影響著農民的農耕生活。
江河群山類,如《過紫柏山》《賦得石門夜月》《盤江曉渡》等,對這些山水類的描寫程度較淺,占據篇幅較少,呈現內容有限,重點在于通過描寫拼湊出完整渾融的意向群,是為作者抒情服務的。所以,不論是人文地理空間還是自然地理空間都是作為詩歌中的意象存在的,而意象背后隱藏著詩人對這些景物的人格象征的隱喻特征很濃。
三、朱圉山人的空間建構及其思想
通過不同地理行跡中不同地理空間的呈現,反映出朱圉山人在地理空間變化下的變與不變,其思想和本心不論是在巴蜀還是在滇黔都是始終堅定的,身體力行做到教化世人、移風易俗,從真正意義上把關學帶到西南地區。在有明顯地域風光的巴蜀和滇黔,詩人也不免受其影響,融入當地的社會生活與文化生活中。
(一)詩歌創作對文學地理的影響
首先,在朱圉山人的詩歌中充分體現了文學地理學中的地域性,在他宦游的過程中,對其仕宦地的特色景物都進行了地域化書寫。其次,在地域化書寫之外,作者還把文學地理學中的交互性表現得很深刻,體現在詩歌上就是在意象上的貫通,如蜀地的杞子,不僅在入蜀時提到,在出蜀入滇時也回憶起杞梓。最后,地域流動導致文化傳承,在云南任職時,其創作《滇南課士條約》來引導士風,諄諄教誨。
(二)詩歌創作對思想的影響
朱圉山人作為理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在其創作中學氣、才氣、文氣三者交織纏繞,因此其文學作品可以傳道、娛情、觀己。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曰“詩文簡易,無擅勝之處,亦無駁雜之處”,然從思想內容入手分析其創作便可以發現在宦游多地時他的核心思想仍然是“傳道的學者”,將務實深刻于心。讀《朱圉山人集》,應思考精意所在,不應以其詩文平實淡簡為不足。
1.文學思想。作文應當順理成章,且要“放開巨眼評衡定,勿使光天被礙遮”,要刪繁就簡,直截了當地說明事件。文章的內容應以理為主,氣以輔之,以法為范,詞以達之,要蘊藉風度、醇正體格,如此才能理會要旨,使文章貴得理法神氣。
2.教育思想。這是朱圉山人宦游多地始終不變的,他被譽為“關西師表”,且一生以儒者之學為學,因此在教育上有著自己獨到的看法。在方法上以人為本,善鼓勵,多勸誡,因材施教,如其在《賦得律應一陽璿象轉》中直接表明“因勉學杜工部體”;在《秦州書院勉諸生力學》中鼓勵學子“寄語群賢應努力,云程萬里一朝尋”。其以“桃李浸澆須暢干,礦沙煅煉待成金”表達百煉成金的恒心;以“賢關思造階梯,養氣應如養木雉。一切浮情渾掃去,齋心危坐谷神棲”告誡學人當保持心如止水,定而靜也。
3.處事思想。首先,以道德為根本,遵循長幼尊卑的秩序,相信善良平和定能迎來祥瑞,吃虧是上達的境界。其詩指出“慈孝時時講,子孫世世昌。古人移風俗,立教惟綱常”,說明重視個人行為修養和家族道德的重要性。其次,以務實為基礎,以真才實學取勝才能善始善終辦好實事,徒有虛名是讀書人的恥辱,其詩云“秀者習時禮,樸者勤農桑。為冢與為介,中饋供壺漿”,就是要求多實踐,將所學化為實干,積極投身現實的政治社會活動中,解決實際問題。
總之,從文學、地理學的視角分析朱圉山人的詩歌,可以發現他在巴蜀、滇黔、秦隴等地都把教書育人、移風易俗作為己任。他能很好地把地域性特色與抒發性情感聯系起來,在不同地區,受不同文化影響,不僅能入鄉隨俗,亦能把各地文化融會貫通,體現在詩歌中就是將學識與地方特色蘊含的深層歷史意味傳達出來。其在宦游各地的途中,不僅能夠弘揚地方文化,也能促進地區交流與文化融合。
參考文獻:
[1]曾大興.文學地理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2]杜松奇,霍志軍校注.朱圉山人集校注[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9.
[3]趙逵夫.論鞏建豐的思想、著述及其價值[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9(3):1-3.
[4]霍志軍.鞏建豐的人格特質及文學成就[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9(3):4-7.
作者單位:天水師范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4年研究生創新引導項目“文學地理學視域下朱圉山人詩歌探究”(項目編號:TYCX242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黃椿瀕(1999—),女,漢族,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