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近年來,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因其宏大的敘事格局、巧妙融合的中國文化和現代科幻元素、深刻的哲學思考及其橫掃中外的國際影響力被視為一部跨時代的中國星際史詩。從跨文化形象學和讀者反應批評理論出發,使用NVIVO 14軟件深入分析美國Goodreads網站上英語國家大眾讀者對《三體》系列中的中國文化相關元素的接受和解讀,從大眾讀者反應視角探討該系列作品在構建當代中國形象及中國文化的國際化大眾傳播中的作用和影響,從而進一步明確中國當代優秀文學作品通過外譯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的思路,推動中國話語權在全球范圍內的構建。
[關" 鍵" 詞] 《三體》;跨文化形象學;讀者反應批評;中國形象
在全球化進程中,文學作品作為重要的文化載體,扮演著促進各國間交流的角色。近年來,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及“一帶一路”的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提出了要“講好中國故事”的要求。繼2012年莫言成為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首位中國作家之后,劉慈欣也于2015年憑借長篇科幻小說《三體》系列三部曲成為首位榮獲雨果獎的中國作家。
隨著《三體》的影響力逐漸顯現于國際流行文化的多個方面:從討論論壇、“超話”到讀書互動網站,從學術研討會到影視作品,這種現象級的國際化傳播情勢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研究。吳瑾瑾[1]、毛孟啟[2]、付筱娜[3]和宋明煒[4]等學者分別指出,《三體》因其新奇的故事情節,呈現了中國文化和哲學精神,得到了海外精英和普通讀者的認可。
目前,《三體》系列國際化傳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翻譯策略成功原因的分析上,探討海外專業媒體及大眾讀者對該系列作品的整體接受。雖然湯黎[5]、吳龍桓[6]、李建福和高序瑩[7]等國內學者分析了劉慈欣在作品中運用的中國文化元素和中國哲學思想,但針對海外大眾讀者的反應和接受的研究仍不夠深入。
跨文化形象學強調文化符號在傳播中的作用和意義,涉及文化認同和跨文化交流,而讀者反應批評理論關注讀者對作品的理解和反應。將跨文化形象學與讀者反應批評理論相結合,有助于深入理解英語國家大眾讀者對《三體》系列三部曲中中國相關文化符號的理解和接受,揭示該系列作品在中國文化國際化傳播及中國話語在世界語境構建中的意義和影響。
一、Goodreads網站讀者對《三體》系列三部曲的整體接受分析
Goodreads (好讀)是一個盈利性質的讀書社交網站,是全球最大的在線讀書平臺,被稱為“美國豆瓣圖書”。該網站主營讀者互動交流,呈現出讀者反饋情況精準、數據指向性強[8]的優勢。因此,本文以Goodreads網站上英語國家讀者發布的對《三體》系列三部曲的英文評論為研究對象,使用NVIVO 14軟件分析英語國家大眾讀者對《三體》系列三部曲中的中國文化的接受。
(一)讀者對于《三體》系列三部曲的整體接受度分析
將《三體》系列三部曲與莫言的兩部代表性作品在Goodreads網站上的讀者評分數據進行對比能夠發現(見表1),盡管莫言是最早在國際上斬獲大獎且為國內外文學界廣泛關注的中國當代小說家,他的作品受大眾讀者的喜愛程度遠不及劉慈欣的《三體》系列三部曲。因此,分析英語國家大眾讀者對《三體》系列三部曲的反應,對于研究當代中國文學作品在中國文化的國際化傳播上產生的意義和影響具有代表性研究價值和意義。
(二)英文讀者評論樣本抽取及分析
在網站系統上進一步抓取在該系列作品讀者中具有影響力的英文讀者評論,得到小說三部單行本獲贊總數超過100人次以上的英文讀者評論(共49條、26977詞)及系列套裝有效英文讀者評論(共17條、1359詞)作為數據分析樣本,使用NVIVO 14軟件進行詞頻、主題及讀者接受情感的質性分析。
在對英文讀者評論樣本進行詞頻分析并剔除無實際意義的詞匯后,在生成的關鍵詞云圖中,我們可以找到“中國(相關)的/中文”(Chinese)、“劉”(Liu)、 “文化(相關)的”(cultural)、“翻譯”(translation)、“慈欣”(Cixin)、“革命”(revolution)、“不同(的)”(different)等高頻詞匯。由此可見,中國元素和作者劉慈欣在評論中具有高度關注度和辨識度,同時也可以看到該系列小說引發了英語大眾讀者對中國歷史、社會變革的討論。因此,《三體》系列在英語讀者眼中不僅是一部科幻小說,更成為理解和討論中國文化的重要依托。
通過使用NVIVO 14軟件對抽取的全部英文讀者評論樣本進行編碼主題分析,得到的層次圖表的首層截取面(見圖1)可見:英文讀者評論共涉及作品內容相關、閱讀體驗、中國相關、翻譯相關及作者相關的五大主題。其中,中國相關主題成為讀者評論的第三大關注方向,說明英語國家大眾讀者對《三體》系列作品中與中國相關的內容有著濃厚的討論興趣。
使用NVIVO 14軟件對英文讀者評論中與中國相關主題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大部分英語國家讀者對于作品中的中國相關主題持中立態度。少部分具有明確情感導向的讀者中,正向和混合情感傾向占絕大多數,僅有極個別讀者表達了強烈的負向情緒(見圖2)。這說明《三體》系列在英語讀者中得到了廣泛接受,尤其是其中國元素得到了總體正面的評價和認可,表明作品成功地引發了讀者對中國文化和歷史的興趣和思考,并且大多數讀者對這些元素持有積極、復雜但總體正面的情感態度。這也反映出《三體》在跨文化傳播中的積極影響,成功打破了刻板印象,增強了中西文化的相互理解。
讀者Cammy在評論中提道:“從中國視角來讀一本科幻小說真的很有趣。”另一位讀者Nishi Chitale也表示:“看一本背景設置在美國以外的另一個國家的科幻小說是很新鮮的感覺。”讀者Susan Meier評論道:“我愛中國視角下的宇宙。”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那些極個別對中國相關內容產生負向情緒的讀者,也并不是對中國及中國文化的直接否定,而是讀者由于文化差異所導致的理解困難。讀者Erica表示:“我可能是太太太美國了,但不管怎樣,我根本就欣賞不來……這些是我根本就不理解的東西。”
二、讀者對《三體》系列作品中與中國相關內容的解讀
將抽取的66條、28336詞的英文讀者評論樣本的文本導入NVIVO 14軟件進行主題編碼,并進一步將其與中國相關的主題評論進行分類對比得出:英語國家大眾讀者從《三體》系列作品中不僅感受到中西文化差異,還對作品中涉及的中國歷史文化相關元素和知識及作品中塑造的中國人物形象印象深刻。
(一)中西文化差異帶來的新奇閱讀體驗
英語國家讀者對《三體》系列的評論顯示了對其獨特視角和創新思維的贊賞。一些讀者認為該系列與傳統西方科幻有所不同,更注重宏大的科學概念和故事發展,具有挑戰性和吸引力。作品涉及的故事主題和哲學觀點也與傳統西方科幻不同,引發了讀者的興趣和思考。盡管一些評論指出作品的敘事方式與西方傳統不同,更注重情節推動和科學闡述,人物塑造和情感表達相對較弱,以及由文化和歷史差異導致的閱讀理解困難,但這些不同之處也帶來了新鮮的閱讀體驗,激發了讀者對中國文化和作品的好奇心。
(二)中國歷史文化帶來的震撼與期待
英語國家讀者對《三體》系列,特別是對其中描寫的中國歷史文化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并對作品中涉及的中國傳統人物和文化元素印象深刻,認為這些元素為故事增添了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使其與眾不同。部分讀者表示,小說中涉及的中國歷史和軍事戰術讓他們有了新的認識。
他們認為小說中雙重時間線的設置是中國科幻文學作品的一種全新嘗試。此外,讀者也感受到了大量中國歷史、神話元素和中國文化的細節,讓他們體會到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有些讀者甚至表示為了有更好的閱讀體驗已經開始學習中文,同時對其他中國作家的作品也充滿了期待。
(三)顛覆以往傳統的中國人物形象
英語國家讀者也表達了對《三體》系列作品中人物的深刻印象。除了系列中的主人公外,史強、葉文潔等次要人物也廣受英語讀者喜愛。尤其是警察“史強”的形象展現了普通人的豐富人性和幽默感,成為讀者最喜愛的角色之一。
女科學家葉文潔展現了人類智慧和情感的豐富性,呈現了獨立、堅強、有思想深度但又叛逆的女性領導者形象,顛覆了傳統的中國女性形象。
同時,主人公王淼、羅輯和程心等展現了中國現代科技領域的從業者形象,為讀者呈現了具有科技智慧和冒險精神的中國人形象,顛覆了以往對中國人形象的刻板印象。
三、結束語
英語國家的讀者在Goodreads上對《三體》的評論展現了他們對理解和探討中國及其歷史文化的濃厚興趣。這部作品不僅是一部科幻史詩,在讀者看來更像是一部介紹中國及其歷史文化的優秀作品,展示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讓全世界的讀者有機會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通過作品中獨特的中國人物形象,劉慈欣成功地打破了英語世界讀者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展現了更真實、多樣的現代中國人形象,使海外讀者對當代中國及中國人民有了更生動的認識。
這部作品在“講好中國故事”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和影響,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引路石,是講好當代中國科技強國故事的里程碑。莫言的鄉土中國和劉慈欣的科技中國等當代優秀中國文學作品通過其英譯本充分展示了當代中國作為崛起大國的形象。在優秀譯介作品的幫助下,西方讀者對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英譯本的接受和喜愛也從專業小眾走向了普通大眾,中國形象也在逐漸從西方作品中的“他者”轉變為世界當代文學作品中的主導力量。
然而,由于文化差異和缺乏了解,少數海外讀者仍然不能夠理解作品中所表達的中國文化和哲學思想。這就需要今后的中國文學作品的外譯和傳播工作來補齊:一方面要利用新媒體和傳統教育交流機構來進一步傳播中國文化,促進海外讀者對中國文學作品的了解;另一方面,還要通過外譯更多的優秀中國當代文學作品,讓它們走出國門,為海外普通大眾“講好當代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參考文獻:
[1]吳瑾瑾.中國當代科幻小說的海外傳播及其啟示:以劉慈欣的《三體》為例[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6):172-184.
[2]毛孟啟.娘子關頭窺皓月:谫談劉慈欣小說與中國文化精神[J].當代作家評論,2020(2):122-129.
[3]付筱娜.攜想象以超四海:《三體》的海外傳播之鑒[J].當代作家評論,2018(1):174-179.
[4]宋明煒,汪曉慧.在“世界”中的中國科幻小說:科幻作為一種全球文類,及其成為世界文學的可能與問題[J].中國比較文學,2022(2):81-100.
[5]湯黎.民族性和國際化的共同觀照:中國當代科幻小說如何講述“中國故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20, 41(3):185–191.
[6]吳龍桓.《三體》中空間與倫理學雙重維度之下的中國敘事[J].文學教育(上),2020(8): 19-21.
[7]李建福,高序瑩.淺析劉慈欣《三體》中的現實主義思想及中國敘事[J].現代交際,2023(6): 89-97.
[8]胡麗娟,布莉莉.傳播學視閾下劉慈欣科幻小說的海外接受效果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23.
作者單位:呼倫貝爾學院外國語學院
基金項目:呼倫貝爾學院科學技術研究項目“當代中國文學作品英譯本的中國話語權建構研究”(2020SZC09)。
作者簡介:鄂巍(1983—),女,達斡爾族,內蒙古呼倫貝爾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