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于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區之間存在著豐富多樣的文化差異,兒童文學翻譯面臨著諸多挑戰。兒童作為特殊的讀者群體,其認知能力、心理特征和審美需求與成人有著顯著的差異。因此,兒童文學翻譯要特別關注目標讀者的特點和需求,采用適當的翻譯策略和方法,以確保翻譯作品既符合兒童的閱讀習慣,又能有效傳遞原文的文化價值。對兒童文學翻譯中的文化差異現象進行剖析,在此基礎上提出具體的翻譯策略。
[關" 鍵" 詞] 兒童文學;文化差異;翻譯策略
翻譯是不同國家、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兒童文學翻譯作為翻譯的一個分支,在文化交流中具有特殊意義。由于各國的語言和文化背景不同,兒童在閱讀兒童文學作品時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文化上的差異。文化差異雖不會影響兒童對文學作品內容和形式的理解,但會對兒童的閱讀心理產生影響,并影響兒童對兒童文學作品的接受。因此,譯者在進行兒童文學翻譯時應考慮到翻譯過程中所涉及的文化差異因素,采取一定的翻譯策略來適應不同文化背景下兒童讀者對文學作品的接受需求。
一、兒童文學作品的共性與特殊性
兒童文學是兒童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在兒童文學作品中,作者以兒童為中心,把兒童作為獨立的個體,通過對兒童世界的描寫和反映來表達自己對人生、社會和自然等方面的認識。兒童文學作品通常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故事、童話等文體形式,其中故事和童話是兒童文學作品最主要的表現形式。這些體裁形式能激發兒童的想象力,讓兒童在閱讀過程中享受藝術美。兒童文學作品除了具有一般文學作品的共性,還具有以下特殊性:第一,兒童文學作品大多采用童話、寓言等形式,反映人們對生活中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宣揚真善美,體現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念。第二,兒童文學作品主要是為兒童而創作的。作者在兒童文學作品中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節的描寫來表達自己對人生、社會和自然等方面的認識和理解。因此,兒童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兒童成長過程中所面對的各種問題和困惑。
二、兒童文學作品對兒童成長的影響
(一)兒童文學作品對兒童的認知能力有促進作用
在兒童文學作品中,無論是文字還是圖畫,都包含了豐富的信息和知識。這些作品通過描繪不同的場景、人物和事件,幫助兒童建立起對世界的初步認識。例如,通過閱讀關于動物、植物、自然現象等內容的兒童文學作品,兒童可以了解到更多關于自然世界的知識,能夠開闊他們的認知視野。文學作品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也能激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使兒童主動尋求更多信息,進一步提升認知能力。
(二)兒童文學作品對兒童的情感發展具有積極影響
兒童文學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元素,如親情、友情、愛情等。這些情感元素通過故事情節的展開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得以呈現,讓兒童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體驗,促進兒童理解并表達自己的情感,培養他們的同理心和關愛他人的能力。兒童文學作品中的積極情感還能激發兒童樂觀向上精神,幫助兒童建立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兒童文學作品對兒童的語言能力有著重要的提升作用
兒童文學作品的語言通常簡潔明了、生動有趣,符合兒童的閱讀習慣。通過閱讀這些作品,兒童可以接觸到更多的詞匯和表達方式,豐富他們的語言儲備。兒童文學作品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能激發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促使他們嘗試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提升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和創造力。
三、兒童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差異現象分析
(一)兒童與成人文化差異現象
在當今的文化市場中不難發現,許多以譯本形式呈現的兒童文學作品,其本身并非專為兒童創作。它們更多地源自國外的科幻小說、童話故事、社會文學等各類文學形式。這些作品因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吸引了國內各大出版社的目光,經過系列的加工與改編,最終成為面向兒童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的創作視角與童話有著顯著的差異。許多成人作家在創作兒童文學作品時,不自覺地融入了一些成人的思考方式和價值觀念。比如,他們對于世間事物的描述方式、對于社會現象的判斷標準以及所積累的生活經驗等,都帶有鮮明的成人特色,這些內容與兒童的視角和認知方式大相徑庭,兒童在閱讀時可能難以完全理解和接受。
例如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中的:
“Curiouser and curiouser!” cried Alice (she was so much surprised that for the moment she quite forgot how to speak good English.)
譯文1:“越來越離奇了!”愛麗絲嚷道。(注:“越來越離奇”的原文是“Curiouser and curiouser”。英語習慣是形容詞和副詞超過兩個音節,比較級不在字尾加er后綴,而是在字前加more)
譯文2:“越變越奇罕了,越變越希怪了!”(阿麗思詫異自己連話都說不好了。)(趙元任,2002)
譯文1雖然忠實地傳達了原文的意思,但忽略了兒童讀者的認知特點。對于兒童來說,“英語語法”和加注的內容可能會讓他們感到困惑,無法準確體會愛麗絲的驚奇情緒,影響對原文的欣賞。相較之下,趙元任先生的譯文“連話都說不好了”更加貼近兒童的表達方式,既達意又傳神。此外,由于譯者多為成人,他們在理解原著中的隱喻、比喻等深層含義時能得心應手,但是當這些成人譯者將這些內容直接翻譯成兒童文學作品時,容易忽略兒童讀者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因此,兒童在閱讀這些譯作時,能迅速理解并產生共鳴的可能性并不高。
導致上述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并未很好地從兒童的視角進行深入的考慮和細致的揣摩。翻譯兒童文學實際上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它要求譯者有扎實的語言功底和翻譯技巧,具備對兒童心理、思維方式和閱讀習慣的深刻理解。兒童文學作品的翻譯,其核心目標是讓兒童輕松理解并深入體會作品的內涵和情感。因此,翻譯過程中的所有技巧和行為都應圍繞這一目標展開。然而,許多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過于關注語言轉換的準確性和流暢性,忽略了目的和目標之間的本質區別。具體來說,多數譯者在翻譯兒童文學時,直接從翻譯的角度出發,機械地將原文轉換為另一種語言,沒有考量兒童的思維模式和閱讀習慣。兒童與成人有著不同的認知方式和審美趣味,他們在閱讀時更注重直觀性、趣味性和情感共鳴。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更加注重兒童的閱讀體驗,運用符合兒童心理特點的詞匯、句式和表達方式,使譯文更加貼近兒童的思維方式,更容易被他們所接受和理解。
(二)原文內容與基本常識差異現象
部分外國文學作品在情節構建、角色設定以及世界觀呈現上與中國文化背景下的作品存在顯著的差異,體現在敘事手法和風格上。中國兒童讀物以歷史人物或現實生活中的故事為主,而外國文學則更傾向于加入魔法、奇幻等超自然元素,構建出與眾不同的虛構世界。對于中國的兒童讀者來說,接受這種迥異的世界觀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需要對這些陌生的概念、情節和角色進行適應和理解,才能沉浸在故事中。但在當前市場上已經成型的兒童文學翻譯作品中,不難發現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許多翻譯人員為了減少跨文化內容對兒童閱讀的影響,會直接打亂原文的結構和作者的創作思路,用更符合中國兒童閱讀習慣和認知水平的語言結構來重新構建整本外國文學作品。翻譯人員試圖通過“歸化”策略來拉近外國文學作品與中國兒童之間的距離,但忽視了這種處理方式可能帶來的問題。
首先,這種過度“歸化”的行為會扭曲原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作品風格。文學作品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表達,翻譯人員應盡可能保留原文的精髓和特色,而不是隨意改動。如果翻譯作品失去了原作的味道和風格,那么它就失去了作為文學作品的獨特價值。其次,這種行為可能對兒童讀者的認知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兒童期是認知發展的關鍵階段,兒童讀者應該閱讀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接觸更廣闊的世界和更多元的文化。如果翻譯作品過于追求本土化,缺乏對外國文化和思想的呈現,那么兒童讀者就可能錯失了解不同文化的機會,從而限制他們的視野和思維。
導致這種行為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譯者并未充分意識到過度“歸化”對兒童認知發展的潛在影響。他們可能過于關注兒童的閱讀體驗和接受程度,而忽視了文學作品的文化價值和教育意義。二是譯者自身的翻譯觀念可能存在誤差。一些譯者認為翻譯就是簡單地用另一種語言來表達原作的內容,而忽視了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流活動的復雜性和重要性。
四、兒童文學翻譯中文化差異的適應對策分析
(一)了解與掌握兒童的思維特征
翻譯兒童文學作品時,由于目標讀者是兒童,這一群體具有獨特的認知特點、閱讀偏好和情感需求,因此翻譯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為了更好地完成翻譯任務,譯者需要深入了解兒童的心理和閱讀習慣,這就涉及與兒童的直接接觸和互動。首先,譯者應主動走進學校,與教師進行交流。教師是兒童文學教育的重要引導者,與教師溝通,可以了解兒童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獲取關于兒童日常接觸到的文學作品種類、風格、主題等方面的寶貴信息,有助于譯者更準確地把握翻譯方向和風格。在獲取相關文學作品信息后,譯者應對這些作品進行仔細閱讀,了解兒童的閱讀水平和審美偏好,熟悉兒童文學作品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從而在翻譯過程中保持與原文相一致的語言風格和情感色彩,確保譯文符合兒童的閱讀習慣和認知特點。其次,譯者應直接與兒童進行對話,可以是面對面的交流,也可以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進行。在與兒童對話的過程中,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興趣愛好和情感需求,可以更準確地把握兒童文學作品的翻譯方向和重點。
(二)以直接翻譯作為主要翻譯方法
直接翻譯方法的核心在于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信息和特色,即我們常說的維持其“異國情調”。兒童的世界總是充滿想象和好奇,他們對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故事往往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在翻譯兒童文學作品時,適當保留一些具有外國特色的內容,如獨特的語言表達、文化習俗、角色設定,都能為兒童帶來新鮮感,引發他們的閱讀欲望。以常見的角色設定為例,許多男孩子對王子或騎士的身份特別向往,他們喜歡這些角色所代表的勇敢、智慧和力量。而女孩子則對高貴、優雅的角色情有獨鐘,她們享受那種獨特的魅力和氣質。因此,譯者在翻譯時可以運用帶有外國角色特征的語氣,使這些角色更加鮮活、立體,從而更容易地被兒童讀者所接受和理解。直接翻譯方法有助于兒童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歷史和風土人情,拓寬自己的視野和認知。當然,直接翻譯并不意味著完全照搬原文,而是要在保留原文特色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調整和潤色,使之更符合目標語言的表達習慣和兒童的閱讀習慣。例如,在《哈利·波特》中有這樣一段描述:“‘Will you stop messing around! he yelled!’That’s exactly the ...”在翻譯時,messing around指的是搗亂,對此,譯者可直接進行翻譯。“你能不能別再搗亂了!”他大聲喊道,“你這樣只會讓我們輸掉比賽!斯內普這次是裁判,他肯定會找機會給格蘭芬多扣分!”這段話保持了原文的主要信息,同時簡化了表述方式,使內容更加簡潔明了,遵循兒童熟悉的常規對話模式,即先表達制止或不滿,再解釋原因。
(三)盡可能傳達“原裝”語句
在翻譯外國兒童文學作品時,傳達“原裝”語句能保留作品的原汁原味,讓兒童讀者接觸到更多元的文化元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首先,外國兒童文學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例如,在翻譯《年輕的國王》時,原文中出現的“該隱”是反面角色,他因殺死親人而臭名昭著。在翻譯這部作品時,多數譯者選擇保留“該隱”這一原詞,而不是將其替換為其他詞匯或進行解釋。雖然這種直接傳達的方式可能使兒童無法直接理解“該隱”的含義,但這也是一個教育契機。對于兒童來說,出自國王之口的這一名字不僅具有神秘感,在劇情推進中也起到了關鍵作用。這種陌生而有趣的詞匯,能激發兒童的好奇心,促使他們主動去了解、探索這個詞匯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內涵。當兒童對“該隱”這一詞匯產生求知欲時,他們會向父母或老師尋求解答。在父母的科普下,兒童可以了解“該隱”的故事。
五、結論
綜上所述,翻譯兒童文學作品是一項充滿挑戰與機遇的任務。譯者需要深入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和閱讀習慣,以直接翻譯方法為核心,盡量傳達“原裝”語句,以保留作品的文化內涵。基于這樣的翻譯策略,可以為兒童讀者帶來優質的閱讀體驗,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其拓寬視野、增長知識。
參考文獻:
[1]柯心怡.接受美學視閾下的兒童文學英譯漢研究:以《記憶傳授人》為例[J].大眾文藝,2024(9): 95-97.
[2]徐德榮,王宸菲.“得兒童的歡心”:陳伯吹兒童文學翻譯思想研究[J].外國語言與文化, 2024,8(1):89-100.
[3]陳田芊.兒童文學作品中的陌生化翻譯:《青銅葵花》英譯研究[J].今古文創,2024(13):109-111.
[4]董海雅.兒童文學翻譯中的合譯研究:譯者、編輯、兒童讀者之間的合作[J].翻譯界,2024(1):53-65.
作者單位:張家界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作者簡介:鄭雪琳(1990—),女,漢族,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法、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