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派出所設了45個社區警務室,有這個必要嗎?哪兒來這么多的警力?屯下這么多民警輔警在社區,效果又如何?這個讓人“讀不懂”的派出所,就是陜西省西安市公安局未央分局大明宮派出所。
大明宮派出所是個老牌的先進派出所,曾兩次榮獲公安部頒發的“全國公安機關愛民模范集體”,被國務院授予“人民滿意派出所”榮譽稱號,先后獲得國家、部省市各項榮譽180余項。但是,隨著昔日的城鄉接合部逐漸嬗變成最繁華的都市商圈,大明宮派出所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派出所轄區有174個小區,實有人口39萬人。加上龍首印象城、大明宮萬達、四海唐人街、大明宮建材市場等8個商圈的流動人口,大明宮派出所轄區最多時能達到48萬人。當時,大明宮派出所采用通常的“大輪班”,所里把民警分成4個班,每個班12人負責出警。平均每天150起的出警量,讓大明宮派出所不僅高居全市派出所第一名,還占到全分局接警量的1/3。從早到晚,所里六輛警車都奔忙在出警的路上,民警疲憊不堪,發案卻降不下來,警務機制已經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社區警務室擴容
2024年4月下旬,為落實公安部“市縣主戰、派出所主防”的要求,未央分局將大量機關警力下沉到派出所。其中,25名民輔警充實到了大明宮派出所。同時,由于派出所不再承擔電信詐騙、入室盜竊、涉眾性犯罪等案件的偵破,所里抽出了10名刑警改行當了社區民警。從前,所里就有16名社區民警,但因為還要承擔所里的值班、出警任務,原有的16個社區警務室白天也未必有人值守。而現在,社區警力擴充之后,大明宮派出所社區警務室一下增加到了45個。一個社區民警,平均只負責不到4個小區。上午9點至下午6點,所有白天的出警任務,都由社區民警承擔。這就帶來了這樣一些變化:
首先,出警速度快了。以前,趕上上下班的高峰期,出警車從所里出發,趕到遠一點的現場,需要十幾分鐘。而現在,民警就在社區里工作,接到警情,三到五分鐘之內一定能趕到。
4月26日,從分局警務保障科下沉到大明宮派出所的女警田芳正在中海太華府進行消防檢查,突然接到小區業主張阿姨打來的求助電話。張阿姨的老伴聽信了一個微信好友的勸說,下載了好友推送的一個理財App,正要給人家轉3000元“學費”,張阿姨咋都勸不住。田芳馬上帶著樓棟長、網格員中挑選出來的治安協理員,一起來到張阿姨家。田芳到了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先把張阿姨老伴的手機要到手。接下來,田芳給這位大爺講了之前發生過的同類案例,直到把這位“夢中人”叫醒,才把手機還給他。擱過去,遇到電詐案件,民警勸阻的流程一般先是打電話,實在勸不住,再登門勸阻。可是,這回要不是田芳及時奪過大爺的手機,這筆錢他早轉走了。
其次,社區民警出警的另一個好處,就是治標之后,能接著治本。一些矛盾糾紛能及早發現,也能及早化解。
5月22日早上,中海開元壹號小區居民跑到小區門口的警務室報警,說一對夫妻在家吵架,像是快要打起來了。分局巡警大隊下沉民警陳攀馬上帶著輔警李鵬前去敲門。原來,這對夫妻是為孩子的事兒吵架。送孩子回來后,倆人“戰火”升級,連班都不上了。簡單調解后,陳攀二人讓他們先各自上班,隨后,就找社區干部進一步了解這家的情況。原來,這對夫妻在小區里吵鬧出了名,有時甚至還會打架。社區過去也做過工作,但效果并不太好。陳攀就請社區女書記單獨約那位女同志,從要不要給她8歲的兒子一個完整的家入手,和她慢慢談;陳攀則把丈夫約到警務室,并且請來一位律師,給這位丈夫進行普法。等雙方思想上都轉了彎,再把二人一起約到社區。當著民警、律師和社區干部的面,倆人表示回去要好好過日子。
社區民警忙些啥
矛盾糾紛、安全隱患和違法犯罪線索這“三排查”,是社區民警日常最主要的工作。小區門禁、監控壞了,或者監控有盲區,天天在社區轉悠的民警,會第一時間和物業交涉,及時解決。為防止入戶盜竊案件的發生,民警會在居民下班回來之際,利用展板、傳單和現場演示等方式,建議居民及時將A級、B級的門鎖升級為防盜性能更好的C級鎖。老舊小區,院子里車位緊張,一些居民把車放在小區外面的路邊過夜,民警會及時提醒居民,車內座椅上千萬不要放貴重物品。“社區警校”會定期把小區的老年人組織起來,民警給他們講講養老詐騙、保健品詐騙的常見手段,提前給他們打打預防針。所里每天根據本所轄區案例編的《反詐日報》,也會通過業主群,讓每位業主都可以看到。總之,提升人防、物防和技防水準,全力以赴降發案,就是社區民警的工作目標。
西鐵小區設施老舊,居民存在電動車的胡亂停放和 “飛線充電”的安全隱患。社區民警李洋組織社區、物業工作人員一起,對“飛線”充電、電動車入戶、樓道內違規停放電動車常抓不懈。在巡查過程中,李洋不光會要求居民立即整改,還會當場給居民用手機播放電動車違規充電引發火災的典型案例,讓居民口服心服。
不光防范,逮到機會,社區民警在打擊犯罪上照樣有“臨門一腳”的功夫。5月12日一早,方新社區民警郭衛國接到方新北區小區保安報告:前一天夜里,一名男子將一輛紅色電動車推進小區,停放在2號樓下后隨即離開,電動車也沒上鎖,仍在小區內放著。郭衛國立即趕到小區,調取了相關監控視頻,發現這名男子推車進小區時左顧右盼,形跡可疑。郭衛國判斷,這輛車很可能是贓車,嫌疑人八成會有下一步動作。于是,他帶人守株待兔。中午11時,那名男子和另一個自稱收廢品的男的開了一輛三輪板車進入小區,徑直到2號樓下。倆人合力剛將電動車搬上板車,郭衛國和保安們一擁而上,當場將他們拿下。經審查,嫌疑人是前一天下午在永祥路北段偷了這輛電動車,夜里將車轉移到了方新北區內。12日上午10時,嫌疑人找到了個收破爛的,以200元的價格將電動車賣給那人。郭衛國將案子移交所里的案件辦理隊,這倆人一個被刑事拘留,另一個被行政處罰。
九個“最小共治單元”
雖說各有“責任田”,社區民警卻也不是單打獨斗。派出所將相鄰的五個社區警務室組成一個“最小共治單元”,吸納小區、校園、企事業單位等內保力量,聯合社區黨員、公益律師等共同參與社區治理,形成“五名民警+五名輔警+N個共治力量”的單元板塊。每單元配備一輛警車和五輛警用電動自行車,社區民警日常在警務室開展接處警等工作。遇突發事件處置、集中檢查清查、大型宣傳演練時,共治單元內警力集中協助。
天氣一熱,晚上出來喝酒的人就多了。有的商圈夜市生意好,桌椅擺得太近,也能引起食客沖突;為數釬子,食客烤肉攤老板也會打起來。有人喝大了,半夜還會露宿街頭。以前,這類警情民警一晚上出四五個,都是常事兒。
九個共治單元中,有四個夜市比較集中。派出所就在這四個商圈組織夜間巡邏。由每個小區出一名保安,每晚抽十人,由一名民警、一名輔警帶領,晚上8點開始在各自共治單元的夜市巡邏,直至夜市打烊。民警給餐飲經營者也打了招呼,有事兒及時打電話。發生糾紛第一時間有人介入,吵架、打架第一時間有人制止,夜市的警情也就明顯減少了。
6月2日中午1點30分,有群眾報警說,他在路邊的車上等朋友,看到一名小男孩獨自在人行道上游蕩。當時周邊行人較少,小男孩身邊也沒家長。他和朋友駕車離開后,越想越不對勁,才打電話報警,想讓民警核實一下。派出所綜合指揮室立即指派最近的工業學校社區民警李洋趕往現場。由于報警人離開一段時間后才報的警,李陽一邊走訪詢問周邊商鋪門店,一邊向所屬的“共治單元”組長、陜重社區民警李勇剛匯報。李勇剛馬上根據時間劃定小男孩的活動范圍,并組織其余社區民警和區域內的物業安保人員行成“包圍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所里接警11分鐘后,就在北二環和御井路口的一個小街心公園內找到了那個小男孩。可是,小男孩無法準確說出家人的相關信息。李洋將小男孩帶回所內暫時安置。綜合指揮室立即調取相關監控視頻,發現小男孩最早出現于上午11時許,在啤酒路附近。李洋立即聯系所屬社區民警,讓周邊的物業、社區將相關信息在業主微信群進行發布。14時10分許,李洋接到了太華路社區民警電話,轄區一居民認出了孩子并提供了家屬聯系方式。14時23分,小男孩的母親在警務室見到了走失的兒子,喜極而泣。原來,小男孩有輕度認知障礙,上午11時,媽媽帶他在外面玩耍時不慎走失。他的父母已經苦苦找了他4個多小時,正打算去派出所報警,路上就接到了民警電話。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作為西安市最大的遺址公園之一,每年的春夏季,公園里游客格外多。日常聯絡公園管理方的,是炕底寨社區民警何志榮。他和周邊其余4個社區民警分別劃定各自的負責區域,一旦接到復雜警情,便各自帶領治安協理員和所在出入口值守的園方安保人員,在各自區域內共同開展工作,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自警務機制改革以來,大明宮派出所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據統計,今年4月和5月,該所與去年同期相比,治安案件發案下降了21%,刑事案件下降了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