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的一天,我正在小賣部處理一起盜竊警情。說來也怪,溪口轄區少有盜竊發生,而且還是大白天,膽子也太大了。不出意外,兩小時后,嫌疑人就被抓住了,是個未成年人。
嫌疑人自稱是隔壁市的,因為和父母吵架離家出走,一個人沿著國道騎了兩天自行車過來的。我一看地圖,好家伙,騎了50多公里,成年人都不一定有這毅力。我心里是佩服的,但面上不能表露分毫,繼續板著臉和他聊,結果又一次被震驚了——他先是因為偷手機與爸媽發生了爭吵,后來又偷了輛自行車,開始了自己的“逃亡”之路。用他的話說就是:“路通到哪兒,就去哪兒,流浪地球唄。”
了解情況后,我馬上聯系了孩子家長。家長很快趕來了所里,一見孩子便紅了眼眶。家長說這些年因為忙于工作,對孩子疏于管教。孩子不知何時養成了偷盜習慣,家里為他賠了不少錢。
這讓我想起另一個刑事盜竊嫌疑人,家里是做酒店生意的,并不缺錢,但在單親家庭長大的他為了證明自己,下海經商,結果虧了40多萬元,意志消沉之下便干起偷雞摸狗的事。
教育!必須教育!不僅是對少年,更是對家長。青春期的孩子有了表達自我的強烈沖動,需要家長更多的關注與關懷,讓他提升自我認同感。(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