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的五月天,峰巒疊嶂的黑龍江省張廣才嶺東北坡春意盎然,和煦的春風拂面。韓淑秀和老伴薛奎穿著護邊員服裝,像往常一樣踏上了巡邊路。
韓淑秀今年72歲,老伴薛奎長她4歲,都是黑龍江省東寧市三岔口鎮東大川村金廠溝屯村民,也是牡丹江邊境管理支隊三岔口邊境派出所的護邊員。53年來,他們把青春和汗水灑在邊境線上的山山嶺嶺,守護著邊境安寧,同時,也打造著幸福安康的小家,收獲了“全國最美家庭”的殊榮。
一條蜿蜒的巡邊路,見證了從青絲到白發的相守
帶上邊境法規宣傳單、鉗子、鐵絲,鎖好院門,韓淑秀和老伴薛奎向東步行700多米,便見一條數十米寬的邊境通道鋪在眼底。這條蜿蜒向前的黃沙土道,是韓淑秀夫妻走了50余載的巡邊路,見證著老兩口從青絲到白發的平凡相守。
1971年,那時的東大川村金廠溝屯人煙稀少,人稱“十四戶”。那年五一國際勞動節,23歲的薛奎在這里迎娶了19歲的山東姑娘韓淑秀。彼時,薛奎稚氣初脫、雙目有神,韓淑秀面容姣好、長辮過肩。風華正茂的年紀,給了這對年輕夫妻樂觀生活的勇氣。
“聽說過東北冷,卻沒想到竟然那么冷。”回想起剛結婚的日子,韓淑秀至今感慨萬千。剛剛結婚,黑龍江山區的寒冷就給了剛從山東過來不久的韓淑秀一個“下馬威”。
夫妻倆的新房,是借住鄰村開荒隊廢棄的看場院的石頭房,不通電,靠一盞煤油燈照明,沒門沒窗,只能找來木板釘上草簾遮擋寒風。并不規整的石頭墻,只是石縫間糊了少許泥巴填充。
最好的相守,是比翼齊飛。婚后,韓淑秀夫妻倆沒有被惡劣的生活環境壓垮,反而在生產生活中互相扶持,用勤勞的雙手給每一個平凡日子增添光彩。
平凡的相守,也有不一樣的浪漫。長久的勞動和生活中,韓淑秀夫妻互相體貼、相互關愛,給了生活百般滋味。
后來,隨著土地承包到戶,韓淑秀夫妻靠著種地、養豬、種植黑木耳,慢慢地把日子過得富裕起來,但無論是在生產生活還是漫長的護邊事業中,韓淑秀夫妻都很少紅臉,感情歷久彌深、回味綿長。
守邊就是守國,守國就是守家
“一條路、兩個人,從青年到古稀,攜手相伴50余載春秋。”2023年5月15日,韓淑秀和薛奎帶著兒女出席“閃亮的名字—2023最美家庭發布儀式”,作為中宣部、全國婦聯向全社會宣傳發布的10戶全國最美家庭代表之一,夫妻倆手拉著手,在熒屏前傾情講述著她們的家風故事。
50余載堅守邊境、10余萬公里巡邊……對韓淑秀夫妻來說,守邊就是守國,守國就是守家。這份家國情懷,源于派出所民警李鐘健的一句囑托。
“你們住在這里,就有義務協助派出所守邊護邊,邊境安全穩定,你們才能安心過好自己的日子。”韓淑秀剛嫁到金廠溝屯時,原三岔口公安邊防派出所(當時稱保衛組)民警李鐘健的一句話,在他們夫妻內心掀起萬千波瀾。“我們的家就在這里,一定會守好邊境看好家。”面對李鐘健的囑托,韓淑秀和愛人薛奎沒有猶豫,在生產之余主動開始了義務護邊,默默守護邊境安全。
夏季蚊蟲猖獗,冬季風雪肆虐,每天步行巡邊十多公里成為家常便飯,更要面對野獸、洪水等生死考驗,但韓淑秀夫妻始終不畏艱辛,與民警一起扎根邊境前沿,宣傳邊境管理法規、勸返臨界人員,制止非法狩獵、修復破損邊境設施……53年中,他們巡邊10余萬公里,成為守護祖國“北大門”的“活界碑”。
又是一個平常的日子,依舊是那條黃沙鋪就的邊境通視道,不同的是,韓淑秀夫妻的巡邊路上多了一個人陪伴。受父母影響,三兒子薛連軍從部隊復員返鄉后,也經常在工作之余陪同父母守邊護邊。遙遠的風雪邊關,從此多了一抹亮麗迷彩色。
“父母從小就教導我們要愛國、誠實、講奉獻、有愛心,如今,我們也把這份家風傳給了孩子們。”每次說起家風話題,薛奎和韓淑秀都格外嚴肅。
“要踏實做事、清白做人。”在大兒子薛連永心中,始終記著一個故事。1994年秋,東寧市綏陽鎮一名商販到韓淑秀家收購黑木耳,將一件綠馬夾落在了小桌上。商販走后,薛奎拎起馬夾感覺很沉,竟在兜中發現3萬元人民幣。在20世紀90年代,3萬元算得上是一筆巨款,薛奎夫妻卻絲毫沒有心動。等到3天后商販尋來時,薛奎一分報酬沒要就把馬夾和巨款還給了他。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勤儉持家,他們是村里公認的榜樣。借別人的錢物,總會如期歸還。遇到需要幫助的人,從未袖手旁觀。屯里長期不通電,薛奎就無數次到縣里去找門路,最終為村民送去了光明。
堅守邊境50余載,韓淑秀家庭被評為2023年全國最美家庭。她也分別獲評黑龍江省“邊防工作先進個人”“龍江好人”“‘感動龍江’年度人物”和“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好人”等稱號。一份份證書和牌匾成為土坯房中最醒目的亮色。
2024年臘月二十九,是韓淑秀的生日。這天,韓淑秀的兒女們拎著蛋糕紛紛趕回金廠溝屯為她慶祝。當兒女們再次提出要接她到東寧市里養老時,韓淑秀的態度依舊十分堅決:“只要還能動彈,我們就留在這兒守著邊境,哪也不去!”
50余載“不換防”的“護邊驛站”
“一條巡邊路,一腔愛國情,鬢發成霜,丹心一片。柴門連著國門,貢獻托舉奉獻,警民連心的護邊驛站,送來了家的溫暖,風雪邊關的韓媽媽,用堅守見證著偉大出自平凡。”2023年1月16日,“2022‘感動龍江’年度人物(群體)發布儀式”在黑龍江哈爾濱舉行,韓淑秀榮膺“感動龍江”年度人物。發布儀式上,著名朗誦藝術家王波深情地宣讀著頒獎詞。
“這些年,邊境派出所的民警換了一茬又一茬,但韓媽媽的‘護邊驛站’一直都在。”作為韓淑秀家的“常客”,三岔口邊境派出所所長孫榮波和民警們都親切地稱韓淑秀為“韓媽媽”。
因為心疼駐勤民警在山上吃不飽、住不暖,韓淑秀把自己的家當成“護邊驛站”,夏天備好瓜果降暑,冬天燒炕暖衣烘鞋,還專門騰出西屋給他們住。
“家里一直就像大車店,走了這撥來了那撥,吃完這頓又做下頓……”在大女兒薛紅蘭眼中,母親忙碌的地方只有兩個,巡邊的路上,做飯的鍋臺旁。
駐勤民警和部隊官兵巡邊地點、時段不一,吃飯時間也不同,韓淑秀就不間斷地燒火做飯。特別是夏季,守在熱鍋旁一天做幾頓飯的滋味,常人很難體會。“汗順著臉頰往下淌,油煙一直在頭頂繚繞。”柴火灶前,韓淑秀揮動鍋鏟汗濕衣背的畫面,深深印在民警腦海中。
“我是親生女兒,卻感覺自己還不如個外人。”提起父母,薛紅蘭有著沒對他們說過的委屈。薛紅蘭剛結婚時,日子有些緊巴,一次在父母炕柜內看見一袋地瓜干,便想拿些回家,卻被韓淑秀叫住:“這是給派出所希林和傳林曬的,你不能動。”
民警常年在山上執勤,難免會碰到些小毛病,韓淑秀老兩口就仔細學習辨別草藥,四處淘弄中藥偏方,力所能及地幫民警解決問題。
時任三岔口邊境派出所教導員的徐韻鑫剛上山駐勤時,因為水土不服總是失眠,韓淑秀和薛奎上山采來新鮮刺五加葉,炒制后讓他泡水喝,失眠狀況很快有了緩解。
有時,民警會因為山上濕氣重瘙癢難耐,一不小心就撓破皮膚。韓淑秀就到地里去挖馬齒莧,將汁液涂抹在瘙癢處。民警高興地說:“韓媽媽的小偏方解決了大難題。”
2021年夏,朝鮮族民警李明學來到韓淑秀家駐勤。老兩口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山東人大鐵鍋蒸面食習慣,很少做米飯,而李明學恰巧相反,只吃米飯不吃面食。幾頓飯下來,細心的大娘發現了問題所在。她特地讓二兒子薛連剛從東寧買來嶄新的電飯鍋,專門給李明學做米飯吃。看著他大口吃飯的樣子,老人像個孩子似的笑了。
2021年底,大雪覆蓋的通村公路異常難行,所長孫榮波和民警在雪路上艱難行駛近三個小時才到了金廠溝屯。韓淑秀早就提前包好餃子等他們到來。孫榮波剛一進屋,她就端上了熱氣騰騰的餃子。“滿口的酸菜肉香,簡直太幸福、太難忘了!”而這種令民警們難以忘懷的幸福場面,在“韓媽媽”家已不知經歷了多少次。
從橄欖綠軍裝到藏青藍警服,對民警來說,身上的制服變了,但與“韓媽媽”的“母子情深”卻永遠不會變。每當農忙時節,民警們都會利用業余時間趕到山上,幫助老兩口秋收、劈柴、壘雞窩……
近幾年,生活有了富余的夫妻倆一直惦記著改善民警駐勤條件,在自家房前翻蓋了三間大瓦房,免費提供給三岔口邊境派出所當警務室。揭牌現場,韓淑秀和薛奎笑得格外開心。
“平凡家庭懷不凡使命,戍守邊疆印家國情懷。韓淑秀家庭不僅是美麗家風傳承者,更是萬千家庭的學習榜樣。”三岔口鎮黨委書記李媛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