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一天天長大,很多家長開始考慮讓孩子獨立睡覺,也就是和孩子分房睡。但很多時候,孩子不愿自己睡,根本分不出去。“三歲四歲不分房,五歲六歲悔斷腸”“分房太晚會導致孩子性早熟、長不高”……這些親子界的傳言增加了家長的困擾和焦慮。那么,實際的情況是怎樣的?
分床不等于獨立
目前,沒有證據證明孩子性早熟和分房晚有直接關系。性激素屬于人體內分泌系統中的一部分。正常情況下,人體發育過程是由腦袋里的下丘腦、垂體,通過分泌激素促使性腺器官成熟,最終讓孩子發育成翩翩少年和婷婷少女。
這套系統在幼兒時期會處于沉睡狀態,直到青春期到來才會逐漸蘇醒并發揮作用。而性早熟的孩子往往是這套系統提前被激活了。性早熟一般分為中樞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外周性性早熟(假性性早熟),以及良性或非進展性青春期變異。
不同類型的性早熟,發病原因也不一樣,大多和神經系統或其他器質性病變有關。除了疾病的原因,誤食了含有性激素的食品、營養過剩、攝入外源性的性激素、生活在某些化學品的環境中等情況,也可能導致性早熟發生。
和父母一起睡,既影響不了“下丘腦—垂體—性腺軸”這個系統內的運作,也影響不了系統外的飲食和環境。所以截至目前,沒有直接證據證明與父母同睡會導致性早熟,家長無須太過擔心。
同時,還有家長認為,一分房孩子就又哭又鬧,白天黏人,晚上哭號;要么遲遲不睡,要么半夜爬床。是不是分房分得太晚了,導致孩子的獨立性不夠?說來心酸,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所謂的獨立,就是把孩子推出去。只要他不再依賴父母,就算是完成了獨立。果真如此嗎?
獨立,是內心安全感的外化表現。獨立的基礎,一定是源自內心力量的強大。家長也許弄錯了分房睡和獨立性的先后順序和邏輯關系。很多時候,是因為孩子獨立性的發展還不足以讓他們擁有足夠的安全感能夠單獨睡,從而導致分房難、分房晚。
在教育學中,所有家長被分成了主動性同床和反應性同床兩種。前者是對于跟孩子一起睡的態度更積極接納,也更頻繁和更主動地與孩子互動。出于文化風俗、經歷和認知的原因,認為和孩子“一起睡”是很自然而然的,例如小時候和爸媽一起睡,長大后也更愿意、更接受和孩子一起睡。
反應性同床的家長,則更多是根據孩子的具體需求和實際的條件限制而選擇一起睡。例如,面對“一放就醒,抱起才睡”的難搞寶寶時,只有放在身邊才能睡個安穩覺。也就是說,如果家里有個“睡渣”寶寶,同床也許是最便捷的情緒安撫和睡眠誘導手段。
相比早早就訓練孩子分開睡的家長,主動選擇一起睡的主動性同床家長,可能在孩子年幼時對孩子獨立性的要求沒那么高,或者沒有在這方面進行特定的訓練,而是更看重陪伴和安撫。當這些家長后來決定嘗試和孩子分房睡時,可能會遇到一些挑戰,比如孩子表現出怕黑、怕怪獸、入睡要哄要抱等問題。
這些問題并不意味著孩子的獨立性差,只說明孩子需要時間適應一個人的空間。分房難、分房晚現象,實際上是這些孩子獨特成長軌跡的自然結果,而非導致他們獨立性滯后的原因。每個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都是獨特的,因此在分房這個問題上,每個家庭和孩子的情況都是獨一無二的。
構建安全感
對于分房睡來說,并沒有一刀切的標準,而是取決于孩子的成長階段、個性需求以及家庭的實際情況。
分房的一個硬條件,是孩子可以睡整夜,不在中途醒來。從睡眠安全角度來看,孩子可以在6個月以后分房,最好是1歲以后讓孩子在單獨的房間睡覺。當然,年齡不是唯一界限,一般建議在孩子6歲上小學之前完成分房。
家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于一直和父母睡同一個房間的孩子,有兩個分房好時機可以嘗試:兩歲左右是第一個嘗試分房的好時機。此時孩子自我意識開始形成,對“我的”開始有概念了,“我的床”“我的房間”這樣的事物對他們是很有吸引力的。抓住這點因勢利導,分房就會順利得多。兩歲左右的孩子還沒接觸動畫片,對“妖魔鬼怪”這種幻想出來的事物還沒有概念,也是分房的有利條件。
另外一個比較好的分房時間點是4歲。這時孩子已經適應了幼兒園生活,基本沒有了分離焦慮,也有了父母之外的朋友,對父母的依賴開始減少,這些因素都有利于分房。這個階段的孩子性別意識已經變強,父母趁此機會嘗試和孩子分房,也是逐漸幫助孩子建立隱私觀念的過程。
這些只是一個大致的參考范圍,并非硬性規定。即使孩子到了6歲還沒分房,也不要過度焦慮。家長應與孩子進行充分的溝通和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并從自身做起。
從自身做起的第一步,就是父母需要心理準備。很多父母說和孩子分房很困難,其實深層原因是自己不愿意和孩子分開。要明白,分房這件事是必然發生的,就像孩子日后要走出家門獨立一樣。
分房是孩子一步步和家長遠離,構建自己安全感的很重要的一步。孩子如果看到,即使和父母分開睡,父母還是一樣地愛我、支持我、接納我,孩子就會對父母更信任。這種信任脫離了物理空間,會內化于心。還有一點就是要降低預期,分房大多不會一次就成功,過程中難免有意外和反復,遇到問題不指責、不埋怨,對于幫助孩子順利過渡也十分重要。
做好準備后,就可以跟孩子溝通分房、施行分房了。其中也有幾個關鍵步驟:首先,要幫孩子建立獨立入睡的心理準備,讓孩子參與分房的物品準備。讓孩子感覺到,床、床上用品、房間,都是特意為自己準備的,是專屬的,自己睡覺是那么有意思的一件事,從而對睡在自己的房間充滿期待。其次,還要拉滿儀式感,提前和孩子一起約定一個特殊的日子進行分房,比如孩子生日那天。這樣孩子會有期待的感覺,畢竟生日總是和美好的事物相關。
總而言之,分房要結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育特點來綜合考慮。家長不要被網上說的“3天成功分房攻略”“一周順利分房”的帖子搞得太焦慮,對自家娃產生懷疑。分房過程中家長盡量做好安撫和陪伴,多給孩子一些時間,也不要因為自己心軟或者覺得累,就不堅決分開導致分房半途而廢。更何況,每個孩子的個性不一樣,分房過程中有反復再正常不過。
如果一刀切式地強制孩子分房,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豈不是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