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棗樹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果樹,其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缺鐵性黃葉病是棗樹生長過程中一種常見的病害,它不僅影響樹木的生長發育,還嚴重影響棗的產量和品質。通過詳細描述病害癥狀,分析棗樹缺鐵性黃葉病的主要原因,包括土壤因素和棗樹自身的生理特性,也對相關的土壤條件進行了分析,提出土壤改良、葉面噴施、追肥措施,以及綜合性管理和預防措施在內的防治策略,希望為棗樹種植者提供科學的管理建議,并減少和控制缺鐵性黃葉病的發生。
關鍵詞:棗樹;缺鐵性黃葉病;防治方法
在棗樹的栽培過程中,缺鐵性黃葉病是一種常見且影響嚴重的病害,它不僅對棗樹的生長發育構成威脅,還會嚴重影響果實的產量和品質。缺鐵性黃葉病主要表現為葉片黃化、生長遲緩和果實發育不良,由棗樹無法有效吸收和利用土壤中的鐵元素所致。這種病害的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鑒于缺鐵性黃葉病對棗樹種植業的潛在影響,深入了解它的發生機制,并探索有效的防治方法成為提高棗樹生產效率和果實品質的關鍵。
1 發病癥狀與原因
1.1 發病癥狀
棗樹缺鐵病又稱黃葉病,在各棗區均有發生,特別是鹽堿地或石灰質過高的土壤中種植的樹或3年以下的小棗樹易發生。缺鐵易導致棗樹營養不良,生長代謝失衡,影響棗樹生長,降低棗果品質和產量。棗樹缺鐵性黃葉病的癥狀最明顯的特征是葉片逐漸出現黃化現象,特別是在葉脈之間的區域,與葉脈本身的綠色形成鮮明的對比。這種黃化一般從葉片的尖端或邊緣開始,逐漸向葉脈蔓延,隨著病情的加重,葉片的黃化區域逐漸擴大,最終可能導致整個葉片泛黃。在某些嚴重的情況下,葉片會出現干枯、卷曲或早期脫落,影響棗樹的整體生長,除了葉片變化外,棗樹的生長速度也會受到影響,新梢生長緩慢,果實發育不良,大小不一,會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此外,樹木的整體抗病能力下降,對其他病害和環境壓力的抵抗力也會減弱,這些癥狀反映了棗樹體內鐵元素的缺乏,而鐵是合成葉綠素的重要元素,缺鐵導致葉綠素合成受阻,從而引發一系列生理和生化的變化,最終表現為缺鐵性黃葉病的典型癥狀(圖1)。
進一步觀察棗樹缺鐵性黃葉病的癥狀發展,可以發現它們與樹體內部的多種生物化學過程密切相關。例如,由于鐵是許多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缺鐵會影響這些酶的活性,進而干擾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關鍵代謝過程,這種代謝失衡導致的結果可能是樹木整體能量代謝下降,新梢和果實的生長發育受阻。鐵缺乏還可能影響植物體內激素平衡,這些激素在調節植物生長和應對環境壓力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此,缺鐵不僅影響植物的外觀,還深刻影響其生理功能和應激反應,缺鐵狀況還可能引起植物體內次生代謝物的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會進一步影響植物對病蟲害和逆境的抵抗能力(圖2)。
1.2 發病原因
棗樹缺鐵性黃葉病的發病原因多樣,在pH值高于7.5的堿性土壤中,鐵元素以難溶的形式存在,使得棗樹難以吸收所需的鐵。當土壤pH值升高1時,鐵的有效性可能降低90%,土壤中高含量的石灰或鈣也會影響鐵的可利用性,在鈣含量高的土壤中,鐵易與鈣形成難溶的化合物,導致棗樹吸收困難。過度的灌溉和不當的排水措施還會導致土壤中鐵元素的缺失,特別是在重質黏性土壤中,過多的水分會引起土壤缺氧,從而減弱鐵的可溶性[1]。此外,棗樹本身的根系特性也會影響鐵的吸收,根系生長不良或受損會減少根部對鐵的吸收能力。除了土壤和根系因素,過量施用磷肥和氮肥也可能導致鐵元素的有效性降低,這些因素相互作用,會共同導致棗樹缺鐵性黃葉病的發生,進而影響棗樹的整體健康和果實產量。
在棗樹缺鐵性黃葉病的發病原因中,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和活性直接影響鐵的吸收和利用。一些有益的微生物,如某些根際促生菌能夠通過分泌鐵載體物質來溶解不溶性鐵,從而輔助棗樹更好吸收鐵元素。如果土壤微生物失衡或有害微生物過多,可能會抑制鐵的可用性,加劇黃葉癥狀,棗樹本身的生理調節也與缺鐵狀況息息相關。
1.3 土壤分析與病害發展趨勢
土壤pH值、有機質含量、鐵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其他營養元素的比例都直接影響棗樹對鐵吸收和利用。當土壤pH值在6.0以下時,鐵的可用性相對較高,但隨著pH值的升高,尤其是超過7.0,鐵的有效性顯著下降,當在pH值達到8.0時,鐵的有效性僅為中性或酸性土壤的一小部分。一般而言,有機質含量較高的土壤有利于提高鐵的可用性,因為有機質可以增強鐵的螯合能力和移動性,當土壤有機質含量從1%增加到3%,鐵的有效性可以提高約50%。土壤中其他營養元素的不平衡也會影響鐵的吸收,高磷土壤中鐵的有效性可能降低,因為磷與鐵形成不溶性化合物。從疾病發展趨勢來看,缺鐵性黃葉病通常在生長旺盛期和果實成熟期更為嚴重,因為在這些時期,棗樹對鐵的需求量增加,而土壤中有效鐵的供應可能無法滿足這種增加的需求(圖3)。因此,對土壤進行定期的測試和分析,了解土壤的pH值、有機質含量、鐵的有效性以及其他營養元素的比例,對預防和控制缺鐵性黃葉病至關重要。通過這些數據的監測,可以及時調整土壤管理策略,確保棗樹獲得足夠的鐵元素,保持健康生長。
2 防治方法與管理措施
2.1 土壤改良方法
在pH值8.2的土壤中,棗樹出現黃葉癥狀的比例比在pH值為6.5的土壤中高出近40%,因為鐵在高pH值條件下的可溶性顯著降低。同時,在有機質含量低于1.5%的土壤中,棗樹黃葉癥狀的發生率是有機質含量超過2.5%的土壤的2倍,表1是不同土壤條件下棗樹黃葉癥狀發生率,揭示了pH值和有機質含量是影響棗樹缺鐵性黃葉病發生的重要土壤因素[2]。當pH值升高或有機質含量降低時,棗樹黃葉癥狀的發生率顯著提高,通過調節土壤pH值和增加有機質含量,可以有效減少棗樹缺鐵性黃葉病的發生,從而保證棗樹的健康成長和果實產量。
2.2 葉面噴施與追肥措施
葉面噴施主要包括將含鐵肥料直接噴施于葉片,可以加速補充鐵元素,使用5%的硫酸亞鐵溶液進行葉面噴施,能夠在1周內顯著減輕黃葉癥狀。在噴施后的第7天,葉綠素含量比未處理的對照組高出40%,尤其是施用螯合鐵肥料,對改善土壤中鐵的有效性同樣重要。例如,在試驗中,施用含鐵量為6%的EDDHA螯合鐵肥料(圖3)處理后30天內,棗樹的葉綠素含量提高了約50%。通過有效的葉面噴施和追肥措施,可以顯著提高棗樹葉片的葉綠素含量,從而減輕缺鐵性黃葉病的癥狀。葉面噴施提供了一種快速的解決方案,而追肥則有助于長期改善土壤條件和鐵的有效性,結合這兩種方法,可以更有效地預防、防治棗樹的缺鐵性黃葉病。
2.3 綜合性管理與預防措施
土壤檢測是預防的關鍵一環,通過分析土壤pH值、有機質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條件。例如,將土壤pH值維持在6.0~6.5,可以提高鐵的有效性,在一個為期3年的研究中,通過定期添加有機質,將土壤有機質含量從1.5%提升至2.5%,棗樹黃葉病的發生率降低約30%。合理的灌溉同樣重要,過度灌溉會導致土壤中的鐵元素流失,因此控制水分以保持土壤適度濕潤是關鍵。在保持土壤濕度在田間持水量的60%~70%的情況下,棗樹的健康狀況明顯改善,黃葉癥狀減少。最后,適當的修剪有助于改善樹體的光照和通風條件,從而減少病害的發生,定期修剪可以去除病弱枝條,促進樹冠內部空氣流通和光照通透,也有助于提高棗樹的整體抗病能力。
3 結 論
棗樹缺鐵性黃葉病主要由土壤條件不佳(如高pH值和低有機質含量)以及不當的農業管理(如過量灌溉和不平衡施肥)導致,因此,維持適宜的土壤pH值、增加有機質含量和合理施肥對預防此病至關重要。尤其是葉面噴施含鐵溶液和進行鐵螯合肥料的追肥,可以顯著提高棗樹葉片的葉綠素含量,改善植株的整體健康狀況。通過科學的土壤管理、恰當的營養補充和綜合性病害管理,棗樹缺鐵性黃葉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從而保障棗樹的健康成長和果實產量。
參考文獻
[1] 姚春亮. 大荔縣冬棗缺鐵性黃葉病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J]. 鄉村科技,2019(4): 93-94.
[2] 張彩霞. 棗樹缺鐵性黃葉病的發生原因與防治方法 [J]. 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4,37 (3):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