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談談敦煌經部文獻校勘的知識儲備問題

2024-08-23 00:00:00許建平
敦煌研究 2024年4期

內容摘要:敦煌經部文獻的校勘整理,除了應具有進行傳世文獻校勘所必須具備的目錄學、版本學、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以及古代典章文化方面的基本功以外,還需關注敦煌寫卷的書寫體例、唐五代西北方音、敦煌文獻的避諱、寫本旁注字、文字演變史以及清人的研究成果,如果在這幾方面認識不足,就會出現校錄及結論考訂方面的錯誤。

關鍵詞:敦煌寫本;經部;校錄;知識儲備

中圖分類號:G2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4)04-0107-08

On the Reserve of Knowledge Necessary for the Coll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among Dunhuang Documents

XU Jianping

(Institute of Ancient Books 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History,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Zhejiang)

Abstract:Collating and organizing manuscripts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among the Dunhuang documents requires basic knowledge in the fields of typology, philology, phonology, exegetics, and cataloging, as well a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e of ancient scholarship. In addition to these basic skills, specialized knowledge in various related areas is also necessary, namel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unique writing style of the manuscripts from Dunhuang; knowledge of the linguistic dialects of northwest China during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knowledge of the taboos surrounding Dunhuang documents; attention to the annotations in the margins of the manuscripts;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knowledge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achieved by the Qing dynasty literati. Without 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se aspectsof the Confucian documents of Dunhuang, errors are likely to occur in collation and research work.

Keywords:Dunhuang manuscripts; Confucian Classics; collation; knowledge reserve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經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而十三經是經學的主要載體。經書文字的歧異,導致說義的不同,影響到人們對經義的理解,故自西漢開始,政府就重視經典文字的校訂。漢成帝河平二年(前27),劉向、劉歆父子典校中秘書,是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校勘典籍的活動。之后刊刻漢石經、魏石經以及唐石經,都是通過校勘而確立國家的標準文本。有清一代,考據之學大興,清儒多有經典文本校勘之成果,至阮元編《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詳列諸本異同,薈萃前人校勘成果,對十三經注疏作了全面系統的校理,可稱清儒經典校勘的集大成之作,迄今無出其右者。良好的校勘成果,需要滿足外、內兩個條件,即版本與學識。清儒學識,人所共知,毋庸置喙。然于版本,即使有能力薈萃當時所能見之所有版本,然后世之出土文獻,亦非清儒所能及見。地不愛寶,隨著近一百多年來大量的考古文獻出土,我們有幸獲睹唐宋以前之傳抄文獻,其中跟儒家經典有重大關系的是1900年在中國甘肅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寫本,多為六朝及唐五代抄本,其中經部文獻寫本有300多件,包括《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共九經,有白文本,有注本,也有單疏本。對敦煌文獻進行校勘整理,與對傳世文獻的校勘相比,其所需具備的知識結構并不完全相同。整理者不僅應具有目錄學、版本學等文獻學的基本素養,扎實的文字、音韻、訓詁的基本功以及一定的歷史地理、天文歷算、醫卜星相等領域的基本知識,而且要掌握寫本學的相關知識、中古時期敦煌的地方文化特色等。本文擬從整理敦煌經部文獻所必須具備的專業知識角度來談談校勘。

一 明了寫卷的書寫體例

敦煌寫本因是當時人的手抄文獻,如果抄寫時有衍脫訛誤,抄寫者或寫卷閱讀者發現后,就會在寫卷上添加相應符號進行修正。這些符號有刪節符、重文符、省代符、乙字符等,學者們對于這些抄寫符號已多有研究,集大成者為張涌泉《敦煌寫本文獻學》[1]。如果不了解這些符號的含義或校錄時不仔細辨別,就會出現錯誤。

如P.3729《左傳》寫卷:“公曰:‘何為?自郊勞及贈賄,禮無違者,何故知不知?’”陳鐵凡校“何故知不知”云:“各本無上‘知’字。案上‘知’字當是動詞。‘何故知不知者’,蓋謂‘何由知其不知禮也’,似亦可通。”[2]王叔岷云:“敦煌本故下衍知字。”[3]

案:寫卷在前一“知”的右邊有一點,此實為刪字符。因不解此一書寫體例,陳氏據以敷衍其意,王氏則以之為衍文。《唐石經》{1}、日本書道博物館的中村不折舊藏敦煌寫本138號《左傳》以及金澤文庫所藏《春秋經傳集解》寫卷皆無此“知”字,可知此“知”字不當有。寫卷抄寫者在寫好“何故”后,本應接寫“不知”,卻誤漏“不”字而寫了“知”,故在“知”旁添一點,表示刪除此字,再接寫“不知”。如果不知道這旁注的一點是刪字符,就會錄成“何故知不知”。

又如P.2516《尚書》寫卷:“我舊員刻子。”偽孔傳:“病子不得立,則宜為后殷者也。”寫卷“后殷”兩字的右邊有鉤號,這是乙字符,表示此處兩字當倒乙為“殷后”。所以我們在錄文時,當直接錄為“殷后”;或錄為“后殷”,并出校說明。P.2643《尚書》寫卷即作“殷后”。陳鐵凡《敦煌本商書校證》錄作“后殷”,并云:“各本‘后殷’作‘殷后’。案后殷為殷后誤倒。”[4]吳福熙《敦煌殘卷古文尚書校注》亦錄作“后殷”,校云:“‘后殷’,今本作‘殷后’,是,伯二六四三號不誤。”[5]此皆不知鉤號為乙字符而誤。

敦煌寫本中還有一種特殊的書寫體例——雙行對齊。那些有雙行注文的寫卷,因正文單行大字,注文雙行小字,抄寫者在抄寫過程中,不容易正確地將注文平均分成左右兩行。如果在雙行小注的左行快抄完時,下面還留有空白,為了使卷面看上去美觀,有的抄寫者就會采取補救辦法,使雙行小注的左右兩行之下端對齊。其形式多樣,或拉大字與字的間距,或增添虛字,等等。《敦煌寫本文獻學》對此已有比較詳細的介紹[1]499-523,可以參看,此不贅語,只舉校錄經學文獻時因不了解這種書寫體例而誤的一例以觀之。

P.2562《左傳》:“國君不可以輕,輕則失親。”杜預注:“孔叔,鄭大夫也。親,黨援之也。”雙行小注的右行為“孔叔鄭大夫也”六字,左行為“親黨援之也”五字,“之也”兩字占了三格的空間,左右兩行正好對齊。李索校云:“疑衍‘之’字,阮本、叢刊本皆無‘之’字。”[6]

案:金澤文庫所藏《春秋經傳集解》寫卷的雙行小注之右行為“孔叔鄭大夫”五字,左行為“也親黨援也”五字,左右兩行正好對齊。P.2562因為右行抄了六個字,則左行就只剩下四字,兩邊無法對齊。于是在“也”前添一“之”字而成五字,而且將“之也”二字的間距拉大,占三個字符的位置,從而使左右兩行對齊。所以此“之”字乃抄寫者為雙行對齊而添之虛字,并非衍文。李索疑其為衍文,是不解此書寫體例所致。

二 了解唐五代西北方音

敦煌文獻,雖然有不少自中原流入的寫卷,但其主體還是敦煌本地文獻,尤其是通俗文學作品、童蒙讀物、社會經濟文書等,基本是當地人所作或當地人傳抄,其中保存了不少唐五代時期的西北地區方音。唐五代西北方音中,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止、遇二攝互用的例子很多。羅常培早在1933年出版的《唐五代西北方音》一書中即根據《開蒙要訓》注音中的止、遇二攝互注例指出,唐五代西北方音中止、遇二攝存在混同現象[7]。后來邵榮芬根據敦煌俗文學作品中的別字異文材料進一步論定這種語言現象的存在[8]。李正宇《敦煌方音止遇二攝混同及其校勘學意義》[9]、洪藝芳《唐五代西北方音研究——以敦煌通俗韻文為主》亦均有相關論述[10]。如果不了解這樣一種語音現象,在校勘中就不能很明確地將造成這種異文的原因說清楚。經部文獻中的《論語》《孝經》為童蒙讀物,大多數寫卷為學子所抄,其中就有不少異文反映出這種語音現象。

如S.782《論語集解》:“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所有勇。”蔡主賓云:“使所中古音同屬疏母,當是音近而訛。”[11]陳鐵凡云:“所當為使之訛。”[12]

案:此“所”字,P.2620、P.3254、P.3402、P.3606諸寫卷、《唐石經》及傳世刻本均作“使”。所以蔡、陳均以“所”為“使”之誤字。但“使”是怎么誤作“所”的呢?他們并沒有提及。《廣韻》“使”在上聲止韻,“所”在上聲語韻,二字聲母相同,其韻乃是止、遇二攝混同之例,故“使”“所”二字在唐五代西北方音中是同音字。在敦煌文獻中,使、所二字經常互用,如S.1441《二月八日文等范本》:“愿所年消九橫,月殄三災。”黃征校“所”為“使”[13]。又如S.1156《大漢三年季布罵陣詞文一卷》:“依卿使奏千金召,山河為誓□□勛。”P.3697《捉季布傳文》“使”作“所”。

又如P.3830《孝經》:“《書》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P.3698、P.3416、P.3372、S.1386、S.728諸《孝經》寫卷“書”字均作“詩”,而且此句即《詩·小雅·小旻》中文,故“書”應校改為“詩”,所以陳鐵凡校云:“‘詩’誤作‘書’。”[14]但陳氏未言“詩”何以會誤作“書”字的。考《廣韻》“詩”音書之切,審紐平聲之韻;“書”音傷魚切,審紐平聲魚韻,二字聲母相同,其韻即止攝與遇攝之別也。唐五代西北方音中,詩、書二字實為同音字,故“詩”寫作“書”,乃因同音而誤。如S.3011《論語集解》:“何必讀詩,然后為學?”P.2620、P.3402、P.3192、P.3606及《唐石經》“詩”均作“書”,此因同音而誤“書”為“詩”也。陳鐵凡校云:“‘詩’為‘書’之訛。”[12]183李方校云:“‘詩’,諸本作‘書’,底本誤。”[15]皆未言致誤之由。

三 知曉敦煌文獻的避諱特點

六萬多號敦煌寫本,基本上是中古時期人的手寫材料,保存了當時人在文本書寫時的避諱情況。但由于寫本文獻輾轉傳抄,其文本較易變異,我們在校錄經部文獻時,要注意其中避諱字改易的現象。關于敦煌文獻的避諱特點,可參竇懷永《敦煌文獻避諱研究》一書,此不詳述。普通的文字避諱現象,稍具避諱知識的人,都很容易發現。但敦煌文獻中有一種避諱字回改的現象,卻不容易注意到。《敦煌文獻避諱研究》中提到過這種現象,并舉了P.2255《老子道德經》的例子[16]。而這種避諱字回改的例子,在經部寫卷中卻比較多見。

如P.2748《古文尚書傳》:“武王惟茲四■,尚迪有祿。”“四■”,《唐石經》作“四人”。毫無疑問,“■”為“民”之缺筆避諱字,而且唐人避諱,常把“民”改為“人”。于是我們就會很自然地得出結論,《唐石經》作“四人”,就是因避唐太宗諱而把“民”改為“人”的結果。但P.2748寫卷所錄偽《孔傳》云:“文王沒,武王立,惟此四人,庶幾輔相武王,蹈有天祿。虢叔先死,故曰四人。”孔穎達《尚書正義》云:“我新還政成王,今任之重者,其在我小子之身也。我不能同于四人,輔文武使有大功德,但茍求救溺而已。”又云:“彼四人者能翼贊初基,佑成王業,我不能同于四人,望有大功,惟求救弱而已。”[17]“四人”指經所云“惟茲四人”,即前所言“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閎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顛,有若南宮括”也(因虢叔先死,故五人只存四人)。P.2748寫作“四民”,乃手民以為“人”是“民”的諱改字而回改為缺筆避諱字“■”。只是手民改了經文,沒有改偽《孔傳》文。

又如S.1386《孝經》“孝利章弟八”,P.3698、P.3416、P.2545、P.3372及阮刻本“利”字均作“治”{1}。蔡主賓云:“利治二音,中古甚近,此治作利者,當涉音近而訛。”[11]311案:《廣韻》“利”音力至切,來紐去聲至韻;“治”音直吏切,澄紐上聲止韻。雖然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去聲至韻與上聲止韻有混同者[10]77-78,來紐有與泥紐同用者[8]197,但未見來紐與澄紐同用者,是不可以利、治二字音近釋之。陳鐵凡校云:“‘利’疑為‘理’之訛。蓋唐人避高宗諱,改‘治’為‘理’。又以音近訛為‘利’。”[14]93其說是也。利、理同為來紐,其韻則為至、止之別,但在敦煌文獻中,“理”常寫作“利”。如S.5637《亡考妣文范本等》:“雖為白衣之服,還修不二之因;混跡居凡,每曉真如之利。”《敦煌愿文集》即校“利”為“理”[13]239。S.1156《沙州進奏院狀》:“又遣李伯盈修狀五紙,見四宰相及長官,苦著言語,痛說理害。”榮新江校讀“理”為“利”[18]。

由于《論語》《孝經》為童蒙讀物,多為年少學子抄寫,故其中的避諱字尤為復雜,常與同音借字糾葛在一起,若不仔細審察,極易誤斷。

如P.3830《孝經》:“富貴不治其身。”《唐石經》、阮刻本“治”作“離”。李德超云:“治字當誤。”[19]陳鐵凡云:“‘治’為‘離’之訛。”[14]29但“治”與“離”音不同,形亦不近,并無訛誤之理由。其實此應是與避諱字回改的做法有關。手民把“離”寫成“理”,《廣韻》“離”為來紐平聲支韻,“理”為來紐上聲止韻,雖然二字一為支韻平聲,一為之韻上聲,但敦煌文獻中,支脂之三韻同用,其平聲與上聲亦常常合用[10]74。S.5589《散食文》:“并愿理衣喜樂,發歡喜心。”《敦煌愿文集》校“理衣”為“離于”[13]581,是亦把“離”寫作“理”之例。后有學子在抄寫《孝經》時,看到“富貴不理其身”句,認為“理”應是“治”之諱改字,于是就把“理”回改為“治”。

又如P.3643《論語集解》:“不知其民,焉用倿。”李方云:“‘民’,篁墩本、邢本、天文本、卜寫鄭本作‘仁’,大永本作‘于仁’,皇本、古本、唐本、津藩本、正平本作‘仁也’。”[15]174只是列了版本異文,沒有考釋。嚴可均《唐石經校文》云:“‘仁’磨改作‘人’,《金石文字記》云:‘仁誤作人。’桉《邢疏》:‘則不知有其仁德之人,復安用其佞邪?’則經是‘人’字。今即以為誤,亦改刻者受之。初刻是‘仁’字,不誤。”[20]是《唐石經》原作“仁”,后磨改為“人”。顧炎武、嚴可均都以作“仁”為是。《唐石經》磨改為“人”者,說明當時有作“人”之本。“仁”與“人”古常通用,無論是傳世文獻還是敦煌文獻中,其例眾多{2}。唐代為避唐太宗諱,“民”字常改作“人”。寫卷抄寫者以為《論語》“不知其人”之“人”是“民”之諱改字,于是回改為“民”,這就是P.3643作“不知其民”的原因。殊不知“不知其人”之“人”并非“民”之諱改字,乃“仁”之通假字。我們只有知道敦煌寫本多有避諱字回改的現象,才能理解《論語》“不知其仁”的“仁”,P.3643為什么會寫作“民”。

四 分清寫卷旁注字的文本層次

敦煌寫本中的旁注字,形式多樣,有旁記錯字者,旁記直音者,旁記別字者,旁記脫字者,《敦煌寫本文獻學》在第八章第三節、第九章第二節有專門的研究。在校錄寫本時,對旁注字需要根據具體內容分別處理。其中旁注脫字的,學者們在校錄時,往往是直接錄入正文之中而不加說明,或雖不是直接錄入正文,但仍把旁注字看作是正文內容的脫漏。其實這些旁注“脫文”,并不一定全是該文本的脫文,有些是閱讀者根據其所見其它文本添加的。如果直接將旁注字看作正文的脫漏而補入的話,就會把文本流傳過程中后加的文字看作文本的原始面貌,從而混淆不同來源文本的內容。

如P.2516《古文尚書傳》“我弗顧行■”偽孔傳:“眀君子之出處默語非一涂也。”寫本在“出”字右邊墨筆旁注“道”字,而P.2643《古文尚書傳》無“道”字。陳鐵凡《敦煌本商書校證》校P.2643云:“內野本、互注本、八行本、阮刻本‘之’下有‘道’。案此當誤奪‘道’字。”[4]86

案:日本古寫本內野本、足利本、影天正本有“道”字{1},元亨本“道”字旁注,與P.2516同;而日本古寫本八行本則無“道”字{2},與P.2643同。可知隋唐以后,存在有“道”與無“道”兩種文本。“道”為旁注字之文本,如P.2516、元亨本,其所據底本原無“道”字,只不過寫本之閱讀者據其所見其它有“道”之本,在P.2516、元亨本上旁注“道”字。而且無“道”之文“明君子之出處默語非一涂也”字從句順,并無不妥。P.2643無“道”,并非脫漏,而是其所據文本即如此。考《周易·系辭上》有云:“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21]《尚書》偽《孔傳》有“道”字者,蓋后人據《周易》而添。

又如S.2049《毛詩傳箋》:“雖有兄苐,不如友生。”毛傳:“兄弟尚恩怡怡然,朋友以義切切然。”寫本于“切切”右下角旁注“節節”。潘重規云:“此卷作朋友以義切切節節然,合于正義本。”[22]將旁注小字直接作為正文內容。

案:《毛詩正義》云:“兄弟之多則尚恩,其聚集則熙熙然,不能相勵以道。朋友之交則以義,其聚集切切節節然,相勸競以道德,相勉勵以立身,使其日有所得,故兄弟不如友生也。切切節節者,相切磋勉勵之貌。《論語》云:‘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注云:‘切切,勸競貌。怡怡,謙順貌。’此‘熙熙’當彼‘怡怡’,‘節節’當彼‘偲偲’也。定本‘熙熙’作‘怡怡’,‘節節’作‘偲偲’,依《論語》,則俗本誤。”[23]是孔氏《正義》所據本有“節節”二字。P.2514《毛詩傳箋》亦有“節節”二字。然《經典釋文》云:“切切然,定本作‘切切偲偲然’。”[24]阮元《毛詩注疏校勘記》云:“朋友以義切切然,小字本、相臺本同。案此《釋文》本也。”[25]是《經典釋文》所據本無“節節”二字,阮元《毛詩注疏校勘記》所引小字本、相臺本兩宋本亦無“節節”二字。S.2049之旁注“節節”二字,并不能就認為是S.2049的脫文,極有可能是閱讀者據有“節節”二字之文本所加,所以在校錄S.2049時,不能把“節節”二字直接錄入正文。《全敦煌詩》在校語中謂S.2049作“切切然”[26],則是未注意到寫卷有旁注字。

五 具有文字演變史概念

經部文獻是先秦兩漢的著作,其中大部分是先秦時寫成的。經部文獻流傳兩千多年,無論是書籍載體、文字形態都發生了多次變化,今所見經籍,已非其朔。數百年來,學者們窮盡畢生精力,對經部文獻的文本進行校勘整理,目的就是為了探索文獻原貌,還其本真。經籍的各種版本之間最大的差別就在于文字的異文,要正確判別這些異文的正誤優劣,在校錄敦煌經部寫本時需具有“文字是不斷演變的”觀念,深刻理解文字的產生、分化、孳乳、訛變的關系,在校錄時理清字際關系,為大家提供符合當時形態的經籍文本。

如P.2516《尚書》“說筑傅巖之埜”偽孔傳:“常使胥靡形人筑護此道。”陳鐵凡云:“各本‘形’作‘刑’。案形為刑之訛。六朝碑文形刑二字有混用者,如始興忠武王碑‘圖形麟閣’‘儀形三事’。”[4]48吳福熙云:“‘形’為‘刑’之誤,伯二六四三號不誤。”[5]141又S.4696《論語集解》:“齊之以形。”陳鐵凡云《敦煌論語異文匯考》云:“各本‘形’作‘刑’。案形字當以與刑音同形近而訛。”[12]100李方云:“齊之以刑,斯四六九六號‘刑’作‘形’,乃形近而訛。”[15]53

案:王輝云:“形字產生很晚,金文有刑無形,漢隸雖有形字,但形刑二字常混用。”[27]但據沈祖春的統計,在馬王堆漢墓帛書中,“形”字寫作“刑”60次,沒有一次“刑”寫作“形”的[28]。說明在西漢時,“形”字尚未產生。王輝所說的漢隸有“形”,見于東漢的鄭固碑、孔彪碑[29]。從造字的角度看,“形”是“刑”的后起換旁字。“形”字產生后,與“刑”還有一個混用時期。郭瑞對“魏晉南北朝石刻數據庫”所收造像記作了一個統計,佛教用語“有形”一詞有37例,寫作“有刑”的有5例[30]。《孝經·天子章》:“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31]《經典釋文》云:“形,法也。字又作刑。”[24]341P.3416、P.3698、S.728《孝經》作“形”,P.2545、P.3372、S.1386《孝經》作“刑”。S.222《大般涅槃經》:“所可示化無量形類,各令有心。”S.116號“形”作“刑”。此皆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刑”“形”混用例。故P.2516《尚書》、S.4696《論語集解》寫卷中的“形”字并不是“刑”之誤,而是因為二字混用不別的原因,不能以為錯字。

又如S.133《春秋左氏經傳集解節本》:“《詩》曰:‘惠我無彊,子孫保之。’”李索云:“‘彊’,通‘疆’,阮本、叢刊本、《群書治要》皆作‘疆’。[6]262”是以“彊”為“疆”之通假字。S.2049《毛詩傳箋》:“躋彼公堂,稱彼兕■,萬壽無彊!”《全敦煌詩》“彊”字錄作“疆”,在校記中云:“疆,甲本原作‘彊’,阮刻本作‘疆’,據改,下同。”[26]342則是以“彊”為“疆”之誤字。其所謂“下同”者,即將后面出現的“彊”都改成了“疆”。

案:季旭昇云:“甲骨文‘畕’從二田相比,會田與田為界之意……金文承甲骨,但‘畕’形上中下之界畫較多變化;或加‘弓’聲,作‘彊’。……從弓之‘彊’字《說文》釋為‘弓有力也’,可疑,金文所見皆‘疆界’義。……春秋時期又增義符‘土’作‘疆’。”[32]是彊、疆古今字,“疆”字春秋時才產生。田煒通過對先秦古文字材料的統計,發現西周金文多用“彊”字表示“疆”,春秋、戰國時已多有彊、疆混用的例子[33]。于淼云:“表‘疆界’時,漢隸或用‘彊’。”[34]是漢代時,彊、疆亦混用。敦煌寫本亦多有作“彊”字者,如P.2532《周易注》“益動而巽,日進無彊”,P.2978《毛詩傳箋》“我彊我理,南東其畝”,P.4660《翟神慶邈真贊》“開彊效節,始布酬恩”,P.2528《文選·西京賦》“山谷原隰,泱莽無彊”,都保存了“疆”之古字“彊”。傳世文獻亦多有保存“彊”字者,例可參《古字通假會典》[35]。說明從春秋戰國到隋唐,彊、疆二字一直并行,“疆”字并沒有完全取代“彊”。所以敦煌寫卷寫作“彊”者,存古字也,不可謂為“疆”之通假字,更不可以為錯字而改為“疆”。

六 重視清人的研究成果

在對敦煌經部文獻進行整理研究時,對學術史進行追溯是必須的,應將前人相關研究成果盡可能搜羅無遺。敦煌經部文獻中,有不少在今傳世文獻中仍舊保存著,這些文獻除了一百年來近人對相關的敦煌寫卷作有研究外,清人對該文獻也已作過大量的研究。雖然清人沒有看到過敦煌寫卷,但他們看到的其他版本或舊籍引用的異文有與敦煌寫本相同的,那么他們的研究成果當然應該吸收到我們的整理本中。但不少研究敦煌文獻的學者,往往忽略這一點,在對敦煌經部文獻進行校錄時,很少甚至不使用清人的研究成果。

如P.2590《春秋穀梁傳集解》:“冬,齊人伐我。”P.2536《春秋穀梁傳集解》“我”作“戎”。《法藏敦煌書苑精華》在對P.2590號的“解說”中云:“高義本‘我’作‘戎’,恐非。”[36]“高義本”即P.2536《春秋穀梁傳集解》,因該寫卷題記謂此卷乃書吏高義所抄寫。

案:《左傳》《公羊傳》所據《春秋》此字亦均作“戎”。李富孫云:“‘齊人伐戎’,《穀梁》作‘伐我’。案:‘戎’與‘我’字形相涉。是時齊魯同盟合好,不應有侵伐之事,當以《左》《公》為是。”[37]趙坦曰:“戎、我字相類,《穀梁》作‘伐我’,或因十九年‘冬,齊人、宋人、陳人伐我西鄙’而訛。”[38]朱駿聲云:“‘齊人伐戎’,《穀梁》‘戎’作‘我’,三家皆無傳。按十九年冬,齊、宋、陳伐我西鄙;三十年,齊圖霸,始伐山戎。似《穀梁》為是。但經書齊侵我、伐我者十四,皆書所侵伐之地,或西鄙,或北鄙。惟哀十一年‘齊國書帥師伐我’,《左傳》云‘及清’,而經不書清耳。”[39]朱氏又從《春秋》行文體例分析,凡“伐我”后必有地名,《穀梁》此處“伐我”后無地名,故“我”字應從《左傳》《公羊》作“戎”。鐘文烝曰:“‘我’當作‘戎’。《穀梁》與《左氏》《公羊》本同字,蓋轉寫誤也。哀以前皆書四鄙,不應此獨直文。傳于上年發書‘鄙’義,不應于此無傳,知必是誤字矣。”[40]鐘氏說與朱駿聲同。今傳本《穀梁傳》此字皆作“我”,《唐石經》及P.2590亦作“我”,難怪《法藏敦煌書苑精華》會懷疑P.2536作“戎”是誤字。但據以上四位清人的研究,可以得出結論,P.2536作“戎”是正確的,而“我”則是“戎”的形誤字,以后以訛傳訛,遂使作“我”之本成為傳世的唯一版本。

再如P.2562《春秋左氏傳》:“于是江、黃、道、栢方睦于齊,皆弦姻也。”杜預注:“道國在汝南陽安縣南。”李索云:“‘陽安’,當為‘安陽’之倒文。阮本、叢刊本皆作‘安陽’。”[6]8

案: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卷十三《諸小國》“道”條云:“‘安陽’當作‘陽安’,蓋傳寫之誤也。《漢志》陽安縣屬汝南郡,應劭曰:‘陽安有道亭,故道國。’”[41]洪亮吉《春秋左傳詁》云:“《地理志》汝南郡陽安,應劭曰:‘故道國。’……杜本‘陽安’,今作‘安陽’,蓋傳寫誤。汝南郡別有安陽縣,應劭曰:‘故江國也。’”[42]沈欽韓《春秋左氏傳補注》卷二云:“《漢志》安陽、陽安皆屬汝南郡,安陽有江國、江亭,陽安有道國、道亭,此當作陽安。”[43]是P.2562作“陽安”為杜預注原貌,阮刻本、《四部叢刊》本皆誤倒為“安陽”,李索未查閱清儒著作,反以不誤為誤。

結 論

敦煌寫本的發現,是20世紀學術史上的重大事件,必將持續影響今后若干世紀。其中的敦煌經部寫卷,對于儒家經籍的研究,亦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熟諳整理敦煌經部文獻所必須具備的相關知識結構,諸如敦煌寫卷的書寫體例、唐五代西北方音、敦煌文獻的避諱特點、寫本旁注字、文字演變史等等,對于敦煌經部文獻深層次的整理研究是有重要作用的。只有正確地校錄敦煌經部文獻,才能為學術界提供可靠的敦煌經部文獻文本,為進一步的研究打下扎實的基礎。敦煌經部文獻整理所需具備的知識結構,對于整理敦煌文獻中其它部分,如史部、子部、集部文獻以及社會經濟文書、佛道經典,也是有幫助作用的。

參考文獻:

[1]張涌泉.敦煌寫本文獻學[M]. 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1.

[2]陳鐵凡. 法京所藏敦煌左傳兩殘卷綴合校字記[J]. 書目季刊,1970,5(1):11.

[3]王叔岷. 左傳考校[M].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331.

[4]陳鐵凡. 敦煌本商書校證[M]. 臺北: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1965:86.

[5]吳福熙. 敦煌殘卷古文尚書校注[M]. 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2:148.

[6]李索. 敦煌寫卷《春秋經傳集解》校證[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8.

[7]羅常培. 唐五代西北方音[M]. 上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3:100-104.

[8]邵榮芬. 敦煌俗文學中的別字異文和唐五代西北方音[J]. 中國語文,1963(3):193-217.

[9]李正宇. 敦煌方音止遇二攝混同及其校勘學意義[J].

敦煌研究,1986(4):47-55.

[10]洪藝芳. 唐五代西北方音研究:以敦煌通俗韻文為主[D].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95.

[11]蔡主賓. 敦煌寫本儒家經籍異文考[M]. 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233.

[12]陳鐵凡. 敦煌論語異文匯考[J]. 孔孟學報,1961(1):185.

[13]黃征,吳偉. 敦煌愿文集[M]. 長沙:岳麓書社,1995:41.

[14]陳鐵凡. 孝經鄭注校證[M]. 臺北:編譯館,1987:32.

[15]李方. 敦煌《論語集解》校證[M].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492.

[16]竇懷永. 敦煌文獻避諱研究[M]. 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153-154.

[17]孔穎達. 尚書正義[M]//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248.

[18]榮新江. 歸義軍史研究:唐宋時代敦煌歷史考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88.

[19]李德超. 敦煌本孝經校讎[C]//第二屆敦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1991:103.

[20]嚴可均.唐石經校文[M]//景刊唐開成石經. 北京:中華書局,1997:3107.

[21]王弼注,孔穎達疏. 周易注疏[M]//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151.

[22]潘重規. 巴黎倫敦所藏敦煌詩經卷子題記[C]//敦煌詩經卷子研究論文集. 香港:新亞研究所,1970:150.

[23]孔穎達. 毛詩正義[M]//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322.

[24]陸德明. 經典釋文[M]. 北京:中華書局,1983:75.

[25]阮元. 毛詩注疏校勘記[M]//十三經注疏校勘記.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797.

[26]張錫厚. 全敦煌詩[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404.

[27]王輝. 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校讀札記[G]//古文字研究:第14輯. 北京:中華書局,1986:282.

[28]沈祖春. 《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假借字研究[M]. 成都:巴蜀書社,2008:31.

[29]王輝. 古文字通假釋例[M]. 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406.

[30]郭瑞. 魏晉南北朝石刻文獻中同音借用字分類研究[G]//中國文字研究:第26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7:95.

[31]李隆基. 孝經注疏[M]//十三經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11.

[32]季旭昇. 說文新證:下冊[M]. 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239.

[33]田煒. 西周金文字詞關系的共時與歷時考察[G]//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5輯.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84.

[34]于淼. 漢代隸書異體字表[M]. 上海:中西書局,2021:1045.

[35]高亨. 古字通假會典[M]. 濟南:齊魯書社,1989:293.

[36]饒宗頤. 法藏敦煌書苑精華:第3冊[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301.

[37]李富孫. 春秋三傳異文釋[M]//續修四庫全書:第144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410.

[38]趙坦. 春秋異文箋[M]//清經解:第7冊. 上海:上海書店,1988:470.

[39]朱駿聲. 春秋三家異文覈[M]//續修四庫全書:第148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02-103.

[40]鐘文烝. 春秋谷梁經傳補注[M]. 北京:中華書局,1996:193.

[41]高士奇. 春秋地名考略[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76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660.

[42]洪亮吉. 春秋左傳詁[M]. 北京:中華書局,1987:278.[43]沈欽韓. 春秋左氏傳補注[M]//續修四庫全書:第125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激情小说另类|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99视频在线精品免费观看6|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欧美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欧美一区国产|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一区|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swag| 午夜a级毛片| 成人亚洲国产|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7超级碰碰碰碰精品|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67194亚洲无码|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区|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成人在线不卡| 亚洲色偷偷偷鲁综合| 黄色一级视频欧美|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 亚洲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色就色|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国内精品免费| 9啪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国产主播喷水|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成人午夜亚洲影视在线观看|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板| 在线国产91|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下载| 福利片91|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乱妇高清无乱码免费| 日韩久草视频|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 婷婷亚洲天堂|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国产乱人激情H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999精品在线视频| 色天天综合|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97视频免费看| 日韩小视频网站hq| 亚洲九九视频| 日本欧美午夜|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99|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国产区在线看|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国产毛片基地| 992Tv视频国产精品|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爆操波多野结衣|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国产91色| 亚洲综合第一页|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