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推動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體系,建立都市圈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是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作為重慶的“母城”,重慶市渝中區將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鞏固拓展既有優勢、開辟塑造新優勢,圍繞打造超大城市中心城區現代化治理新高地的目標,緊扣高質量發展新機制、高品質生活新模式、高效能治理新體系的要求,以五個方面的轉變,努力交出超大城市中心城區現代化治理的“渝中答卷”。
堅持黨建統領,推動碎片化管理向系統化治理轉變。黨建統領體系重塑,打造新時代“紅巖先鋒”變革型組織,依托城市運行和治理委員會,推動體系重構、模式重構、格局重構、流程重構。黨建統領力量匯聚,發揮街道社區黨組織基層治理核心作用,發動黨政機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參與治理。黨建統領機制建強,深化“黨建扎樁·治理結網”,優化“黨建+”“吹哨報到”“民呼我為”等機制,打造更多具有辨識度的標志性成果。
強化數字賦能,推動信息化治理向智慧化治理轉變。推進算力注智,推動視聯網技術融入治理內核,依托西部算電協同創新中心將算力轉化為治理能力,提升智慧治理水平。推進設施升級,推動區、街道兩級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良好運行,增強數據歸集、城市體征監測等能力,持續完善感知預警、決策處置、監督評價、復盤改進閉環體系。推進場景集成,以人員密集場所管理數字化等為重點,加快多個關聯“一件事”向綜合場景集成,破解治理主體、資源、場域“三個碎片化”。
筑牢城市生命線,推動脆性安全向韌性安全轉變。提升硬件增強韌性,統籌地上地下空間,完善交通、市政、消防等基礎設施,提升水、電、氣、訊等的韌性,確保日常情況下高效運行、極端情況下安全運行。優化軟件延展韌性,重塑“大綜合一體化”機制,構建“街道主導+部門協同”治理體系,搭建“1分鐘自救、3分鐘互救、5分鐘增援”最小應急單元體系,推動治理走向整體協同。
厚植文化基因,推動人文之美向人文之治轉變。以“母城”文脈浸潤人,保護傳承活化利用“母城”文脈,讓看得見的文物觸動人、看不見的歷史吸引人。以文化服務感染人,迭代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打造“區—街道—社區”三級公共文化服務新空間,推出一批特色群眾文化品牌,讓基層善治更有內涵。以時代新風引領人,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擦亮“行走的思政課”等育人品牌,為治理注入文明力量。
注重共治共享,推動傳統“小治理”向全景“大治理”轉變。拓展生產新空間,圍繞“4311”現代產業體系,探索商務辦公、居民生活、旅游觀光適度分流分區,實現近悅遠來、主客共享。塑造生活新空間,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打造6個更高水平的“10分鐘公共服務圈”,引導群眾積極參與治理。構建生態新空間,深化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探索綠色金融改革等綠色發展新路子,推動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逐漸成為全社會共識。
作者:中共重慶市渝中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