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高校作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主陣地、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瞄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培育新質生產力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特征和目標要求,充分發揮好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中的樞紐作用,成為人才高地和創新高地,更好地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服務。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高校必須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作為基礎性工作切實抓好。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持續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創新,健全完善“大思政課”格局,深入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著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斷加深學生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拔尖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加強新工科、新文科、新醫科、新農科建設,積極探索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新機制,推進創意、創新、創業“三創融合”的高層次創新創業教育,大力推進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深化研究生專業學位改革,深入推進卓越工程師培養改革,提升高校創新能力培養水平,有的放矢地培養軟件工程師等重慶急需緊缺人才。要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創新培養機制,不斷探索完善科研成果進教材、技術開發進實驗、實踐案例進教案、行業專家進課堂模式,不斷提升學生創新能力,打造“產學研用”一體的人才培養平臺和產業平臺,依托大型科研平臺、重大科研任務培養創新人才,推動行業企業全方位參與協同育人。要加強學生留渝就業創業教育。整合學校及相關部門的力量和資源,通過融入課堂、進入校園、走近學生等方式,幫助學生全面準確了解重慶發展優勢、留渝就業創業政策禮包等信息,引導更多學生參與到西部大開發戰略中來。
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
高校的高質量發展必須體現在有效提升服務國家能力上,要把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不斷提升解決國家重大問題的能力。構筑高質量學科體系。緊扣重慶市“416”科技創新布局和“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的需要,以“人工智能+”學科群建設為抓手,整合優勢資源,集中力量打造更多“高原”學科。根據科學技術發展態勢,聚焦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著力開辟適應與引領智能時代發展的相關學科新領域。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加大新興交叉學科建設力度,促進相關學科的交叉合作,深化跨學科交叉研究機構建設,形成支撐學科交叉的良好生態。構筑高水平科研平臺。瞄準科學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行業重大戰略需求,聚焦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信息安全等領域,主動參與重慶金鳳實驗室、嘉陵江實驗室、明月湖實驗室等“重慶實驗室”建設,聯合知名企業打造國家技術工程中心,持續推動國家部委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和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科創平臺建設,打造更多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產業應用一體化場景。構筑人才競爭優勢。堅持人才強校,全面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的工作機制,按需設崗、以崗定責、按崗聘用、人崗匹配,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協同強化各類各層次人才引育機制,聚力打造合理的人才梯隊。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內生動力,產業創新是科技創新價值實現的根本途徑,二者深度融合才能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高校這一角色至關重要。要組織開展科技創新。深化有組織的科研機制改革,改革大團隊協同攻關、探索“揭榜掛帥”等科研組織模式,建立人才特區、科研特區和項目特區,不斷完善科技創新生態;聚焦集成電路、基礎軟件等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結合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迭代升級需求,加大技術研發力度,不斷產出高水平創新成果;當好企業的“解題者”和“服務者”,積極聯合企業承擔項目、承擔企業項目、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要健全融合協作機制。創新“產學研”協同機制,深入開展校地、校企、校校、校所和國際化合作,大力推進“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健全完善與企業、科研機構、政府、園區等多方共建聯動機制,加強校地共建創新研究院內涵建設,優化產業技術研究院布局,大力推動環大學創新創業生態圈建設提檔升級,努力打造教育鏈、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的“產學研用”創新體系。要完善獎勵激勵制度。創新科研評價方式,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完善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探索科技成果轉化賦權改革,實行分類多元評價改革,把人才培養效果、科研成果轉化效果、創新創業效果作為人才評價的重要內容,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引導科研工作者協同攻關,沉下心來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甚至顛覆性研究。
作者分別系重慶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