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件
1970年,重慶鐘表廠造出第一批6只“山城”牌手表。從此,“山城”牌手表在重慶家喻戶曉。20世紀80年代中期,“山城”牌手表與“上海”牌手表、天津“海鷗”牌手表并駕齊驅、馳名全國。
人物
馬少弟,原重慶鐘表廠車工、原重慶鐘表工業公司工會副主席。現任重慶美達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為重慶引進了勞力士、歐米茄等高端鐘表品牌。
“難忘山城手表的‘嘀嗒’聲,沒有山城手表就沒有現在的馬少弟。”在4個小時的采訪時間里,74歲的馬少弟用或激昂或哀愁的語調,反復提起這句話。
近50年來,馬少弟親歷了山城手表的興起、失落與回歸。如今,他的鐘表外貿業務輻射22個國家,涉及100多個世界知名品牌。
在重慶美達實業有限公司的辦公樓里,當渾厚的鐘表報鳴聲響起時,馬少弟的“山城心”仍會與之共鳴:“山城手表,是我們重慶人的品牌,是我們中國人的品牌。終有一天它會走向更大的舞臺。”
結緣——“在鐘表廠工作的我,是全家人的驕傲”
“我到鐘表廠時,人們還不知道山城手表。”
1970年,馬少弟從重慶市輕工業學校計時機械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到重慶鐘表廠,成為一名生產手表表殼模具的車工。
當時,重慶鐘表廠主要生產和銷售鬧鐘。“手表要在年底通過檢測后才能上市。為此,大家爭先恐后加班加點干,恨不得一天工作24小時。”馬少弟還記得,那年廠里有人會專門登記要加班的工人并發放專用飯票,那張票被大家稱為“光榮票”。
馬少弟被這樣的氛圍深深感染,滿腔熱血投入工作,迅速掌握車工技能,并在短短3個月內就從普通員工先后被提拔為車間生產計劃調度員、黨委辦公室文字秘書。
1970年底,天氣極冷,但在重慶鐘表廠,一切都是熱烈的——6塊山城手表通過國家檢測!
一時之間,山城手表供不應求。“山城手表,家喻戶曉”的廣告語傳遍大街小巷。山城手表不但成為當時時髦的代名詞,還被列入西南地區的“結婚標配”,成為“三轉一響”(手表、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之一。
這樣的高光,也照耀在每一位山城手表人身上。
手表通過檢測后,接待來賓成為馬少弟每日必不可少的工作,“最高紀錄,一天內先后有200多輛小轎車停在辦公樓下”。就連當時不少領導來廠視察時也說:“我戴的就是山城手表。”
“在鐘表廠工作的我,是全家人的驕傲。”馬少弟很自豪,在許多人還舍不得坐汽車的時候,數千名重慶鐘表廠的員工卻每天有班車接送,工廠車間甚至配備了空調。
山城手表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1980年,以重慶鐘表廠為基礎組建的重慶鐘表工業公司聯合貴州、云南等地的8家同行業工廠,形成西南鐘表生產聯合體。20世紀80年代中期,山城手表年產量突破百萬只。
錯身——“轉變觀念,迎接市場,換一個方向”
1983年,馬少弟完成了在四川財經學院(今西南財經大學)的進修。當他回到重慶時,卻嗅到了危險的氣息。
“設計更好、功能更多的海外機械手表產品開始進入中國市場,石英表和電子表也異軍突起。”馬少弟決定,“轉變觀念,迎接市場,換一個方向。”
1984年3月,馬少弟在渝中區解放碑八一路開設了“麗達商行”,山城手表只是他銷售的商品之一。
此時,山城手表已經囤貨嚴重。為及時消化部分囤貨,馬少弟開著租來的吉普車,從重慶到四川,再到云南、貴州、湖北,沿著地圖一個縣一個縣地兜售,每只手表只賺一元錢。他也將自己的銷售品類逐漸擴大,引進英格納、梅花等海外知名鐘表品牌。
漸漸地,馬少弟在短短幾年內成長為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手表批發商之一。
1989年4月,馬少弟注冊成立重慶美達實業有限公司。他在渝中區買下了一棟樓,作為美達實業的地址。在這里,他召開過西南鐘表展銷會,10層高的大樓里,擺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各式鐘表,迎來送往數以百計的客商。
可此時,已累計生產1000多萬只的山城手表,款式卻僅有8款,且公司依然沒有設置直營點,困守在原有的商業代銷模式之下。
1997年,重慶鐘表工業公司全面停產,2002年正式破產。
得知消息后,馬少弟開車前往重慶鐘表工業公司原址——九龍坡區石橋鋪蘭花村。公司大門無人看守,門上的標語已經褪色。他繞著廠區開了一圈又一圈,卻無人相識。
但馬少弟與山城手表的緣分并未就此終止。曾經的重慶鐘表工業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和多位維修骨干先后來到他的企業任職。
在老領導與老同事的支持下,馬少弟如虎添翼,入駐解放碑大都會、開設重慶首家勞力士手表專賣店,他的公司成為世界各大頂級手表的品牌代理商,還創立了自己的手表品牌。但他最喜愛的,仍是山城手表。
2007年,山城手表商標被正式注銷。
歷史的舞臺就是這樣,也許只是一步,便錯身而過。
復蘇——“我盡最大努力”
“十二五”期間,重慶提出打造高端裝備制造基地,并大刀闊斧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其中很大一部分外延,恰恰需要像鐘表制造這樣的精密儀器儀表產業支撐。
但當時,重慶鐘表產業已近消失。
2012年,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的工作人員找到馬少弟,希望他能夠為復蘇重慶鐘表業支招。
馬少弟建議,重慶如果能擁有自己的機芯研發技術,再加上生產山城手表時期積累的人才,“很有希望”將重慶鐘表產業重新發展起來。
時代的發展為沉寂已久的山城手表帶來了復蘇之機。而馬少弟毫無意外地成為這趟復蘇之旅的“導游”。
恰在此時,香港精密鐘表有限公司剛剛組建了一個機械手表機芯自主研發項目,而馬少弟與香港鐘表業合作頻繁。
得知消息后的市經濟信息委喜出望外:“能否將此項目引進重慶?”
“我盡最大努力。”這是馬少弟給重慶的承諾,也是他給自己的承諾。一年內,他多次往返重慶、香港,陪同香港代表敲定一個又一個細節。
2013年,香港精密鐘表有限公司、重慶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墊江縣三方攜手,重慶市鐘表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入駐墊江縣鐘表園區。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山城手表的商標已被他人注冊持有,市經濟信息委特意將其買下后,贈予重慶市鐘表有限公司。
2014年,為了迎接山城手表的回歸,馬少弟在解放碑商圈策劃舉行了中國·重慶香港鐘表展示會。在為期10天的展銷中,新山城手表售出700多只。
守護——“我的山城心,永遠跳動”
對手表技術核心——機芯的研發,仍未止步。
2012年以來,重慶市鐘表有限公司先后投入研發經費3億多元,投資購置了最先進的生產和檢測設備,邀請了全國知名的機芯技術人才投入研發。
“為了提高某個自動上條零部件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我們會進行上千次的工藝和材料改進。最忙碌的時候,一個月大概有一半時間工作到凌晨。”曾任重慶鐘表工業公司機芯試制車間技術骨干的鄭榮賢說。他是市經濟信息委在馬少弟建議下尋找到的山城手表“血脈”。
“我要為我們老‘山城’人爭一口氣。”工作再累,年事已高的鄭榮賢都從未言棄。
在這期間,馬少弟無數次到墊江。站在車間外,他像一名可親的長輩,目不轉睛地看著那個正在脫胎換骨的“孩子”。
2018年1月19日,由重慶市鐘表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山城手表機芯,經過嚴苛的檢測,通過了德國國家天文臺手表認證檢測中心的檢測認證。
新聞發布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重慶廳舉行,受邀親臨現場的馬少弟激動不已:“這是我們重慶造的呀,是真正的‘山城芯’。”
中國鐘表協會理事長張宏光感慨道:“這是中國第一只得到國際權威認證的自主研發的手表機芯,標志著中國就此打破了國外長期的技術壟斷。”
沉寂20多年后,山城手表再度“轉動”起來,而且更穩、更準。
但市場瞬息萬變,中國手表市場一再萎縮,山城手表的市場開拓困難重重。
70多歲的馬少弟奔波四方,一方面繼續經營自有產業,一方面也在為如何繼續守護新山城手表找尋方向。
近些年,馬少弟在重慶海關、渝中區政府等多方支持下,打造出“一帶一路”(重慶)經貿文化交流中心,匯集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中的數百種名優特色產品。而他的下一步,就是要把新山城手表送上“一帶一路”的舞臺。
“我的山城心,永遠跳動,永遠年輕。”江風微撫著馬少弟略顯花白的頭發,因為精瘦而突顯的皺紋絲毫不能掩蓋他眼中灼熱的期盼。他鏗鏘有力地說:“那句廣告語,一定能再次響起——‘山城手表,家喻戶曉’。”
數讀
近年來,在新消費場景、新消費業態的加持下,重慶老字號品牌實現聚集式發展。“冷酸靈牙膏”的研發企業重慶登康口腔護理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不斷加大線上的市場投入、產品創新和渠道開發力度,并于2023年掛牌上市;“梁平張鴨子”先后推出餐桌包裝、養殖包裝、旅游包裝、動漫包裝、氮氣包裝等五代產品;重慶市榮昌區圍繞安北陶瓷和加合夏布等老字號打造安陶小鎮和夏布小鎮,將老字號和文旅深度融合……截至2024年7月底,重慶已匯聚31個“中華老字號”和368個“重慶老字號”,重慶老字號企業年生產總值突破1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