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最大的軍事同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在其成立75周年之際,于7月9日至11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了新一屆峰會。
從這次峰會傳遞出的信息來看,在國際局勢嚴重動蕩不安的當下,北約不但絲毫沒有反思自身作亂世界的教訓,反而更加咄咄逼人,意欲進一步增強自身軍事實力,繼續為俄烏沖突拱火澆油,更多地插手亞太安全事務,甚至公然把矛頭直指中國。
作為冷戰遺存、陣營對抗和集團政治的產物,北約的所作所為就是為了替自己“續命”,以維護西方國家,特別是超級大國美國的霸權地位。然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全球南方日益覺醒。美西方內部分歧不斷增多,其通過北約控制世界的盤算終將落空。
不該存在的存在
北約誕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冷戰初期的1949年,其成立之初的宗旨是抗衡蘇聯。緊隨其后,蘇聯主導的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于1955年成立。此后數十年間,北約和華約成為世界上嚴重對峙的兩大軍事集團。
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兩極格局的衰落,華約于1991年解散,冷戰宣告結束,北約也失去了繼續存在的理由。但美西方并不愿意讓北約退出歷史舞臺,試圖將它變為主導國際事務的工具。為了替自己“續命”尋找借口,北約東奔西撞,插手別國內政,人為制造“假想敵”。
1999年對南聯盟的轟炸、2011年對利比亞的轟炸、2001年至2014年在阿富汗的血腥行動,都是北約引發動蕩的斑斑劣跡。2022年初,俄烏沖突爆發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美西方企圖拉攏烏克蘭加入北約,危及俄羅斯地緣安全利益,引發俄方強烈反彈。同年,北約將俄羅斯列為“歐洲—大西洋安全最嚴重的威脅”。
可見,雖然北約自稱是一個集體防御性組織,但活生生的事實證明,它早已變成咄咄逼人、具有進攻性的軍事同盟,對非北約成員國的安全構成現實或潛在的威脅。
北約的核心是其創始條約的第五條,該條規定對一個成員國的攻擊被視為對所有成員國的攻擊。經歷幾次東擴后,其成員國數量已從最初的12個增加到現在的32個。北約軍隊總人數逾320萬,共列裝近1.5萬輛坦克、約2.1萬架戰機,還有1800艘左右的軍艦。美國在歐洲部署了約7.9萬名美軍,其中超過4.8萬名美軍在德國。
俄烏沖突給交戰雙方的生命和財產帶來重大損失,也給歐洲乃至國際安全形勢構成嚴重沖擊。盡管如此,在多個國家或地區組織為推動和談、停火止戰奔走斡旋的時候,北約仍鐵了心為俄烏沖突添薪助燃。
在本屆峰會上,北約宣布明年將為烏克蘭提供至少400億歐元的軍事援助,并宣稱“烏克蘭的未來在北約”。北約將在德國新設立一個規模為700人的指揮部來統籌協調對烏援助。
此外,作為北約的主導國,美國將從2026年起在德國部署“標準-6”導彈、“戰斧”巡航導彈等武器。美國、羅馬尼亞、意大利等將向烏方提供包括“愛國者”防空系統在內的各型防空系統。部分北約國家已開始向烏方移交美制F-16戰機。
事實上,北約國家迄今已向烏克蘭提供超過千億美元的軍事援助,而且援烏武器的先進程度、射程和破壞力不斷上升,對烏方使用武器的限制越來越少。烏克蘭軍隊已開始使用西方援助武器打擊俄境內目標。俄烏沖突因此不斷升級。
由此可見,北約對軍事沖突抱持狂熱的態度,其侵略性和進攻性暴露無遺。這個本應早就解散的軍事同盟的存在,成為歐洲地區動蕩不安的根源。
伸向亞太的“黑手”
在攪亂歐洲的同時,近些年,北約還突破其傳統責任區,不斷染指亞太安全事務,在亞太制造分裂,從而配合美國推行其全球戰略,維護其在世界上的霸權地位。
作為北約盟主的美國,已把中國作為首要戰略競爭對手,幾年來對中國進行全方位打壓,企圖遏制中國的進一步崛起。在本屆峰會發表的宣言中,北約無端抹黑和攻擊中國,誣稱“中國繼續構成對歐洲—大西洋安全的系統性挑戰”。正如在歐洲把俄羅斯視為敵人一樣,北約正在把中國看作是其在亞洲的“假想敵”。
無論是推動“北約亞太化”,還是妄圖打造“亞太版北約”,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針對中國的意圖顯而易見。
在本屆北約峰會上,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四個亞太國家的領導人或高官也應邀參加。這是北約連續三年邀請這四國高層參加峰會。北約拉攏這四國是圖謀推動“北約亞太化”的一個重要步驟。
這四個國家于2012年至2014年已分別與北約簽署了個別伙伴關系與合作計劃(IPCP)。此外,這四國還加入了北約2014年提出的“伙伴關系互操作性倡議”下的互操作性平臺,從而使其參與北約領導的軍事行動成為可能。近年來,北約加快東進亞太的步伐。2021年,北約出臺“2030年議程”,提出要積極介入全球事務,特別是“印太事務”。2023年7月,北約與日韓澳三國把合作關系升級為“量身定制的合作伙伴項目”,拓展了彼此合作的范圍。
過去幾年,北約國家在亞太地區的軍事活動愈發頻繁,美國、英國、荷蘭、加拿大等先后都向亞太地區派遣了軍艦。北約還與一些亞太國家提高對話層級、簽署軍事協定、開展聯合軍演,軍事合作日益增強。
推動“北約亞太化”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為不斷加大對中國的圍堵和遏制力度,美國打造“亞太版北約”的動作接二連三:推動美日印澳合作升級,炮制所謂“四邊機制”;舉行美日韓三國領導人戴維營會晤,力圖將美日和美韓兩個軍事同盟整合為美日韓三邊軍事同盟;與英國、澳大利亞一起,組建所謂“三方安全伙伴關系”;置核擴散風險于不顧,幫助澳大利亞建造核潛艇。
然而,除少數與北約展開軍事合作的國家外,亞洲大多數國家對北約插手亞洲安全事務已保持警惕,甚至提出批評。這些國家不認為中國對其構成任何安全威脅,反對把亞洲劃分為相互對立的集團,反對北約迫使其選邊站隊。亞洲有識之士清醒地認識到,北約進軍亞洲不過是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舉措,對亞太地區的未來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
新加坡前常駐聯合國代表馬凱碩曾警告,北約向印度洋—太平洋地區推進的“最大危險”是,該聯盟“最終可能會將其災難性的軍國主義文化輸出到東亞”。
澳大利亞前總理基廷撰文說,如果北約向亞洲擴張,亞洲的發展前景將受到影響,北約“將這種惡意‘毒藥’(陣營對抗)出口到亞洲,無異于讓亞洲迎接‘瘟疫’的到來”。美國《國際政策文摘》網站一篇文章寫道,“北約已‘變成華盛頓的斧頭、長矛和鐵鍬’”,“北約擴張到哪里,哪里就最可能發生戰亂,亞太國家要警惕了”。
暗流涌動的前景
本屆北約峰會是在該組織成立75周年之際舉行的,然而會議并沒有洋溢著積極的氣氛。相反,以“暗淡”“焦慮”為特點的氛圍籠罩著這次峰會。
分析人士指出,北約國家之間或內部的分歧、美國總統拜登宣布退出2024年總統競選,以及歐洲右翼勢力的崛起等因素,正使北約的生存和發展暗流涌動。
在是否繼續向烏克蘭提供援助的問題上,北約成員國內部分歧嚴重。美國皮尤研究中心7月初所做的民調結果顯示,在美國,31%的受訪者認為北約向烏克蘭提供的援助過多,25%的受訪者覺得對烏支持已經足夠;在毗鄰烏克蘭的波蘭,44%的人認為烏克蘭獲得的支持過多,而持相反觀點者僅占6%。北約成員國匈牙利始終反對軍事援助烏克蘭,斯洛伐克對此也不積極,法德兩國則相互指責對方援助烏克蘭力度不夠。另外,在烏克蘭加入北約問題上,北約國家之間也存在重大分歧。
目前,美國前總統特朗普重新上臺的概率升高,美國未來對北約的態度可能發生較大改變。特朗普不但曾揚言要退出北約,而且多次脅迫北約其他國家增加軍費開支,使這些國家遭受巨大壓力。美國前外交官、蘭德公司兼職高級研究員威廉·考特尼稱,大多數北約盟友認為特朗普反對北約且傾向于孤立主義,擔心他上臺后會削弱北約。
不久前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表明,右翼勢力在歐洲顯著崛起,而這些右翼勢力主張本國利益優先,對北約有強烈的抵觸情緒。正因如此,美國《華盛頓郵報》一篇文章寫道:“很難不憂心北約一年后會是什么樣子、能否健康平安地活到76歲。”
北約一直將自己粉飾成“維護和平的組織”,但事實表明,北約的黑手伸向哪里,動蕩和混亂就出現在哪里。多行不義必自斃,北約理應反思地區危機根源和自身所作所為,以實際行動推動局勢緩和,而不是甩鍋推責、嫁禍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