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沂蒙山地區,有一種特有的奇妙地貌,遠遠看過去,它就像一塊石頭從山頂探出頭來,正好奇地觀察著這個世界。這就是中國第五大巖石造型地貌——岱崮地貌。它為什么能夠這么特別?本期,就讓我們聽一聽它的故事。

朋友,你好!我叫“崮”,是一種形態獨特的山峰。與普通山峰相比,我像不像是在山頂上突兀地放了一塊巨石?放眼望去,我的身邊還有很多和我“造型”相同的兄弟姐妹。它們有的形似一條臥龍,有的宛若綻放的蓮花,有的則如一尊肅穆的佛像……由此,我們有了臥龍崮、蓮花崮、石佛崮等不同的名稱。
我們生長在山東省沂蒙山區。戰爭年代,我們歷經無數炮火洗禮,陳毅元帥在此轉戰時,曾揮筆寫就“一片好風光,七十二崮堪愛”的詞句。因我們在臨沂市蒙陰縣岱崮鎮分布得尤為集中、典型,地質地貌學專家便把我們所構成的地貌命名為“岱崮地貌”。2019年,沂蒙山岱崮園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地質公園”稱號。
我的上半身是青灰色厚層石灰巖,巖層厚度一般為10~30米,產狀(巖層在地殼中的空間方位,包括走向、傾向和傾角3個要素)平緩,頂部平坦開闊,四周峭壁如削。峭壁十分堅硬,鮮有植被,抗風化能力較強,在垂直方向發育大量節理(巖石在自然條件下受力產生的裂紋或裂縫)。

我的下半身是黃綠色、紫紅色頁巖夾薄層石灰巖,厚度遠大于上部巖層,產狀同樣平緩,被茂盛的植被覆蓋,相對松軟,抗風化能力較差。
在約5億年前的寒武紀,我所生長的地區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形成了上部為石灰巖(主要由方解石組成的沉積巖,主要成分為碳酸鈣)、下部以頁巖(由黏土礦物固結而成的、具有良好層理的沉積巖)為主的沉積巖地層。這套地層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地層中廣泛發育斷層和節理。
受喜馬拉雅運動(始于約6600萬年前)影響,這片地區發生了大幅度的抬升。到了早更新世(距今約258萬~77.4萬年),寒武紀沉積的地層出露地表,開始受到侵蝕,形成山體。
我的上、下兩部分巖層的軟硬程度不同,導致風化出現差異性。下部頁巖被侵蝕的速率更快,常常向內凹入,使上部的石灰巖懸空。再加上石灰巖的垂直節理十分發育,使其在重力作用下不斷崩塌、后退,便形成了陡峭的崖壁,而下部則被侵蝕,形成了逐漸平緩的山坡。
至此,由我們組成的岱崮地貌具有了三大典型特征:頂平、身陡、麓緩。上部的厚層石灰巖是我們的標志層,也是明確我們演化階段的主要依據(作為“沂蒙七十二崮”之一、著名的孟良崮戰役的主戰場——孟良崮,由于其主體構成是二長花崗巖,便不被包含在岱崮地貌之內)。
幼年期的我上部的厚層石灰巖還沒有完全裸露出來,頂部松散地堆積著許多受侵蝕后的巖石,腦袋尖尖的。但很快,我就變得強壯起來。

由于風化侵蝕作用,上部的石灰巖標志層完全被暴露出來。頂部變得平坦,呈近方形、圓形或多邊形等簡單形態,四周形成陡峭崖壁。是形態最為典型的時期(供圖/張聚全)

隨著風化侵蝕作用不斷進行,上部石灰巖崩塌嚴重,巖層變薄,頂部不再平坦,面積縮小。特征開始變得不明顯(供圖/張聚全)

上部的石灰巖完全崩塌,山坡上偶爾散落一些石塊,變為圓頂的普通山體形態。獨有的特征已消失殆盡(供圖/張聚全)
如今,一座座處于不同演化階段的兄弟姐妹還靜靜地陪伴著我,我們這個和諧的大家庭,已經在這片土地上屹立了成百上千萬年,無言地訴說著海陸變遷的歷史,默默地守望著這片土地。
(責任編輯 / 牛一名"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