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以下簡稱“敦煌雅丹”)位于甘肅省敦煌市西部,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地質形態發育最成熟、最具觀賞價值的雅丹地貌群落。這里的地貌景觀奇特,仿佛是一座座中世紀的古城堡在沙漠中靜靜訴說著千年的故事。
敦煌雅丹分布著各種因風蝕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雅丹地貌屬于風蝕地貌的一種。風蝕谷、風蝕殘丘、風蝕柱等風蝕地貌,均是大自然用風這把刻刀精心雕刻而成的藝術品。

很久很久以前,甘肅省敦煌市一帶還是一片湖泊。
伴隨著地殼的抬升,青藏高原隆起,湖泊沉積面積逐漸縮小。最后,沉積地層裸露于地表。但這些沉積地層沒有完全固結,易被風化。
由于青藏高原隆升擋住了南部印度洋和西部的濕潤氣流,東部太平洋的濕潤季風受到太行山、秦嶺的阻擋,以致這里的氣候愈發干燥。
于是,這給來自蒙古高原的強風提供了“可乘之機”。強風自北向南長驅直入,在長期強風吹磨“定型”作用、間歇性流水作用及裂隙崩塌作用下,雅丹地貌最終形成。
在敦煌雅丹這片神秘的土地上,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形態萬千的石蘑菇,它是由風化作用形成的。
石蘑菇,上端寬大而下端細小,上部粗獷而下部纖細。盡管此類地貌以“蘑菇”為名,卻并非是可品嘗的美味佳肴,它的本質仍為巖石。
陸地上的沉積層斷塊,在長期氣流作用過程中不斷坍塌,可以形成孤立的柱狀構造——風蝕柱。
敦煌雅丹內氣候干旱、降水量小,地表覆蓋的植被稀少,氣流得以長驅直入,對地表巖層進行持續的“攻擊”。


石蘑菇的誕生可能歸因于風蝕柱內沉積層的粒級變化。
當風吹沙起時,不同粒度的沙粒受重力作用影響,集中在近地面。近地面的沙粒顆粒大、數量多、能量足,對底層風蝕柱摩擦作用強。所以,風蝕柱的下部遭受了更強的剝蝕。經年累月,便形成了石蘑菇形態。
敦煌雅丹內的雅丹地貌珍稀、獨特且不可再生,為地質遺跡的杰出代表。
研究人員致力于地貌景觀遺產的保護性開發。目前,研究人員已采用多尺度實景三維建設模型技術,融合多源數據,將敦煌雅丹內的地貌景觀進行數字化建模并保存。
當我們結合地理知識探討雅丹地貌及石蘑菇的同時,也要明白這些地貌的形成機理。它們是一場跨學科知識交融的盛宴,是氣象、土壤、生態、地質、地球物理以及地球化學等多方面復合作用的結果。因此,我們也應將視角拓展到更多領域,去廣闊的天地間一探究竟。
風化作用,指在風吹、日曬、溫度變化、植物活動等作用下,巖石表面逐漸被破壞。這一過程包含物理、化學、生物因素的介入。石蘑菇即是經由多種風化作用形成的地貌。
風蝕作用,是指氣流侵蝕巖層,將碎屑物以滾動、跳躍、懸浮等形式搬運到別處,造成的巖層露頭、形態改變,形成風蝕地貌的過程。敦煌雅丹內的風蝕谷、風蝕殘丘、風蝕柱,均由風蝕作用形成。
(責任編輯 / 王佳璇" " 美術編輯 / 韋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