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其坤,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實驗物理學家、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1963年生,山東蒙陰人。1984年在山東大學獲得學士學位,1994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先后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清華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工作。他率領團隊首先實驗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國際上產生重大學術影響;在異質結體系中發現界面增強的高溫超導電性,開啟了國際高溫領域的全新研究方向。
薛其坤曾多次對自己總結:“我是一個農村娃,不怕吃苦,不怕挫折,特別皮實,”但看似天才的薛其坤,走上科研之路也并非一帆風順。
1963年,薛其坤出生于山東省蒙陰縣的一個山村。1987年,考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學習凝聚態物理。1992年起,薛其坤先后赴日本、美國學習和工作,期間,薛其坤每周工作6天,早上7點進入實驗室工作,晚上11點才離開。這樣高強度的工作模式雖然艱辛,卻也讓他在短時間內迅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科研工作者,這樣的工作模式他沿用至今。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凝聚態物理中的一個重要量子效應,長期以來,使其“現身”并實現實驗觀測的難度極大。
從1988年開始,盡管物理學家們提出了眾多設想,但實驗上的停滯不前讓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研究一度陷入困境。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薛其坤帶領團隊迎難而上。2012年底,薛其坤和團隊在實驗中首次觀測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這是世界物理學界近些年來最重要的實驗進展之一,不僅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學術影響,引領了國際學術方向,更為信息技術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
2023年10月,憑借拓撲絕緣體研究和在拓撲絕緣體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創新突破,薛其坤榮獲國際凝聚態物理領域的最高獎——巴克利獎。
除此之外,薛其坤還發現了異質結界面高溫超導,為解決高溫超導機理開辟了全新的途徑。
培育人才 助力科技強國
如今,擔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的薛其坤仍奮戰在科研第一線,率領團隊為解決高溫超導機理問題、高溫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拓撲量子物態的應用、拓撲量子計算的實現等重大科學問題繼續努力奮斗。
在人才培養方面,薛其坤同樣成就顯著。他的團隊成員和學生中,已有1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30余人次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共培養了博士生、博士后研究人員120余名。
“我們趕上了科學研究的黃金時代。現在,國家給我們創造了這么好的科研條件,我們應該倍加珍惜,力爭取得更多‘從0到1’的突破。”薛其坤說。作為一名科學家,他始終將服務國家、推動科技進步作為自己的使命和責任。

簡單來說,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可改變電子的運動軌跡,使其像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汽車一樣有序,減少了中間阻礙,降低了電子運動中的能量損耗。這一發現經轉化應用,給我們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有可能解決手機或電腦發熱、耗電快、運行慢等問題。
(責任編輯 / 王佳璇" 美術編輯 /胡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