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雨天路面積水的難題,來自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人大附中”)的劉錫堯和劉錫禹同學,發明了“可自動開合百葉窗式雨水篦子”。該項成果不僅取得了專利,知識產權也由權利人轉讓給了相關單位。實際上,這只是人大附中科技教育的一個縮影。人大附中正探索著一條既富有時代特征,又彰顯學校特色的科技教育建設之路。
學校依托北京市海淀區科技特色優勢,積極聯系周邊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發特色科技教育課程。除校內常規實驗室外,學校還著力建設特色研究型實驗室,涵蓋了物理、化學、生物、地理、信息科學和工程技術教育等方向,成為發展科技教育的有力保障。
以人大附中的無人機科學與工程實驗室為例,實驗室除開展如空氣動力學理論、導航與控制技術、空間科學與信息工程、飛行器設計與制作等課程外,還會定期舉辦各種與無人機相關的社團活動。
在實踐中,實驗室要求學生做到熟練操控無人機,動手設計制作飛行器,學會飛行控制程序的編寫與調試以及在應用中體現無人機的價值,為培養航空航天創新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提升科技教育品質,人大附中不斷學習高校雙一流學科建設經驗,并聯合其他學校,研發基礎教育學段適切課程,針對各學科教育方向建設了特色課程群。


與此同時,學校還聚焦課程建設,均衡全納與拔尖,提升科技教育綜合育人品質。在必修課程中,學校全面普及科技教育;在選修課程、研究性學習課程、綜合實踐活動、學生社團等多種形式中,則結合學生的興趣及特長,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人大附中深入挖掘科技教育的內涵,關注學生科學素養、創新思維及團隊精神的形成,以面向真實世界,培養學生技術素養為主旨,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在研究中提升。
梁恒睿同學在食堂值日時,發現食堂師傅手工將筷子分到同一朝向,工作量極大。于是,他便在“工具的改進與發明”主題通用技術課上,在老師指導下設計制作了“筷子分揀器”——當批量筷子被放入該裝置后,會頭朝上落入筷子盒中,提高了筷子分揀效率。他用自己的創意解決了學校的現實問題。
掃碼可觀看“筷子分揀器”的運作視頻!
基于學生興趣導向,人大附中積極組織學生參與青少年科技賽事。學生在不同層次的科技競賽中,持續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馬正元同學從小就是一位鳥類愛好者。2022年,他了解到北京市水務局水質水生態監測中心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觀測到大量水鳥在北京地區繁殖與棲息。這啟發了他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刻思考,他希望能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實現鳥類更深層次信息(如行為模式、生態習性、遷徙路徑、健康狀況)的識別。
于是,馬正元在學校老師與鳥類專家的共同指導下,開發了一套智能化數字鳥巢解決方案。該方案采用太陽能供電系統,同時配備環境采集裝置、攝像機和后臺分析軟件,實現了對鳥類生態環境和繁育行為的監測與分析。這一項目獲得了北京市宋慶齡青少年兒童發明獎(北京賽區)的一等獎并入圍了全國總決賽。
在每個小小的嘗試中,都蘊藏著無限的可能性。讓我們勇敢邁出每一步,開啟創新之旅,創造屬于我們的未來!


(責任編輯 / 王佳璇"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