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個老茶客,我曾鉆進原始森林的雞公山,探訪信陽千年古茶樹;登頂巍峨的車云山千佛塔,問道傳說中的貢品“本山茶”;踏訪信陽毛尖發源地文新茶村,品嘗剛采摘加工的新鮮毛尖茶。
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甘以敬故居。
甘以敬何許人也?他是信陽乃至近代中國茶葉史上第一家茶社的創始人,被譽為“信陽毛尖之父”。
據記載,甘以敬生于1864年7月24日(甲子年農歷六月二十一)信陽縣李家寨小孫家沖甘家老樓(今浉河區柳林鄉甘沖村甘家大塘),病逝于1914年12月21日(甲寅年農歷冬月初五)上海,年僅50歲。
甘以敬故居,位于信陽市浉河區柳林鄉境內。甲辰清明時節,我驅車前往拜謁甘以敬故居。茶園是信陽的風景畫,一路上滿目的茶葉,在陽光的映照下發出耀眼的光芒,恰似漫山遍野的“金葉子”。
市區距柳林不足30公里,在107國道柳林鄉的一個岔路口,我停下車又問了甘以敬故居的具體位置。或許,山里人不知道茶圣陸羽是誰,也沒有多少人看過《茶經》,但卻沒有人不知道甘以敬的名字。一位老鄉指著西南方向告訴我:“再往前走一截就到甘家沖了。”
山色如黛的茶鄉,處處都是青翠欲滴的茶園。循著老鄉指的方向,不一會兒就到了甘以敬故居。甘以敬故居,坐落在甘家沖村甘家老塆一條東西走向的山沖間。故居坐北朝南,門前有一口池塘。門樓的牌匾上“甘家大院”四個字格外醒目。
史料記載,甘以敬居住的甘家老樓,有房屋近百間,雕梁畫棟,丹楹刻桷。如今保存的故居院子并不大,大約有300多平方米,是信南地區已很少見的明清中原傳統古建筑群。
在故居門樓的左邊,有棵爬滿茂盛青藤的古樹。門樓右邊斑駁的墻面上,鑲嵌著一塊刻有“信陽毛尖之父甘以敬故居”及其簡潔生平的木牌。
在甘以敬故居,我遇見了甘以敬五世孫、信陽市粒粒香茶葉公司總經理甘承福,還未等他詳細介紹,我便匆匆推開了那扇棕紅色的大門。伴著“吱呀吱呀”的聲音,我步入甘以敬故居院中。盡管整體房屋損壞嚴重,但主體建筑基本保持原貌。
故居院落布局合理,設計十分講究。兩層樓里面是磚木結構,門窗及影壁等部位裝飾精美,且浮雕鏤空的磚雕、石雕與木雕都進行了紋飾裝飾,既有建筑雄偉之氣勢,又有精巧工藝之精華,風格與藝術可謂“木雕精美,磚雕細致”。
據甘承福介紹,甘氏家族原籍江西南昌府奉新縣(今宜春市奉新縣),明正德年間,因倭寇襲擾,加上苛捐雜稅繁多,甘氏太祖舉家遷至信陽州(今信陽市)。
甘承福說,甘以敬是他的庠名,他的輩分名叫甘慶綿,字瓞滸,號周原,他系甘家在信陽的第十四世孫,也是兄弟六人中的老幺,從小過繼給了二叔父。其家是方圓十幾里的首富,田產遍布當時的甘家沖、孫家沖,連李家寨的萬家沖、臺子畈都有他家的田地。
甘以敬雖為富家子弟,但不安于享樂,從小發奮讀書,最終考取秀才。青年時期的甘以敬,受康梁變法維新思想的影響,不僅積極傳播“實業救國”之道,而且興辦民族工商業,先在信南開銀礦、煤礦、鐵礦,后又在城內開辦印刷廠、商行、藥店、書店等各種實業,還設立小學堂,皆因種種原因而“資盡中輟”,均未成功。
一次次挫敗,并未動搖甘以敬實業興邦的夢想與決心,而是繼續集資募股,又陸續在自家丘陵荒地上,試種茶樹、油茶、油桐。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甘以敬聯絡地方鄉紳地主集資籌股,開山種茶,他在信陽城東歷史上的老茶區震雷山北麓墾荒30多畝,種茶3萬余窩,創辦了“元貞茶社”。這種集生產、培育、改良、推廣的經濟形態,是近代中國茶葉史上的第一家茶社。
清宣統二年(1910年),甘以敬伙同50多人股東們,集資在車云山下駱駝店(今浉河區董家河鎮駝店村)創辦“宏濟茶社”(后改名車云茶社),在千佛塔一帶種茶40余畝、4萬多窩。1913年試采炒制干茶300多斤,上好的“本山茶”由此誕生。
清宣統三年(1911年),甘以敬又創辦了裕申茶社。他召集12人為股東,種茶30余畝、3萬余窩,爾后信南山區民眾紛紛仿效,開山植茶。廣益、博厚、萬壽、龍潭、廣生等5家茶社連同甘以敬控股的元貞、宏濟(車云)、裕申等3家茶社,形成了當時信陽極具影響的“八大茶社”。
為了改良信陽老茶,提高茶葉質量,甘以敬先是從安徽六安請來茶師指導茶葉的種植、采摘和制作,后又派茶商到杭州西湖購買茶籽,學習龍井的炒制技術。在六安瓜片炒法的基礎上,把抓條、理條的西湖龍井手法融入到信陽茶的炒制中,生鍋用小手柄炒到生熟,熟鍋全部用大掃帚炒,不斷改良信陽茶加工技術。
以傳承、引進和創新的方法,當時炒制出來的這種信陽茶,起初名曰“車云龍井”。隨著信陽茶制作工藝的不斷完善,逐步形成了“細圓緊直多白毫,香高味濃回甘甜”的獨特風格。1913年,信陽茶正式命名為“信陽毛尖”。
《重修信陽縣志》記載,甘以敬“奔走數年,成效大著。至今信陽本山茶產額增,皆以敬倡之。”當最后一個封建王朝被“民國”替代,銳意倡導實業的甘以敬,出任為信陽縣(今平橋區)南鎮自治會董事、縣勸業所所長。
然而,在當局的統治下,甘以敬依然報國無門。1914年,袁世凱的爪牙在信陽制造“黨獄”,因思想激進的甘以敬,支持反袁斗爭被北洋政府抄家、通緝,所經營的工廠、實業再次倒閉破產。無奈之下,甘以敬為防止當局追殺,與母舅一親戚逃往上海外國租界。病逝于上海滬寧火車站長老公司會館,葬于上海萬國公墓。
1915年2月,信陽毛尖以其獨特品質,在美國舊金山市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一舉奪得金質獎章。從此,信陽毛尖成了世界聞名的綠茶。
此時的甘以敬已與世長辭,雖然未能親眼看到信陽毛尖金光閃閃的獎章,但他點燃的燎原之火卻已在熊熊燃燒。
甘以敬飽讀詩書,還寫得一手好書法。在他留下的一首《詠茶》詩中,人們可以窺見其初創茶社的時代背景和心路歷程。
民以食為天,茶與飯相關。
開彼南畝地,劈之東隅山。
請來湘楚師,富我豫申園。
知禮非饑人,立信豈賴天。
荷助暮色里,笑壞一群仙。
從甘以敬的詠茶詩中,首句便能看出他致力實業報國的決心,變賣家產后多次的創業失敗并沒有讓他喪失斗志,最終選定以開山種茶為奮斗方向。尾句又能感知甘以敬樸實的實業救國理想,民不富則國不強,自信才能自強,然而民族自信并非天賜,需要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共同奮斗。
信陽種茶歷史悠久,始于周,興于唐,盛于宋,揚于今。1987年,考古學家在信陽固始縣出土的古墓中發掘有茶葉,考證距今已有2300多年。其實,信陽種茶的歷史可追溯至商代,更是超過3000年。
《唐書·地理志》載:“義陽(信陽古稱)土貢品有茶。”茶圣陸羽所著《茶經》將信陽(義陽)茶劃屬全國八大茶區之淮南茶區,稱“淮南茶,光州(今信陽市潢川縣及周邊)上”。宋朝時期,全國有13個賣茶山場,信陽的光州(潢川)、子安(固始)、商城分別為其中之一。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贊曰:“淮南茶,信陽第一。”
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后,信陽毛尖也進入一個全面繁榮期。特別是自1992年起,信陽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茶文化節,有力地促進了茶產業的發展。如今,全市茶園面積發展到216萬畝,年產茶葉9萬噸,年產值161億元。
甘以敬曾為信陽茶產業發展作出的歷史貢獻,信陽人民沒有忘記。在浉河南岸、茗陽閣下的“茶之韻”廣場,信陽市人民政府2009年為甘以敬樹立銅像紀念。
古時,茶葉作為主要商品流通在絲綢之路上,是東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載體。如今,信陽毛尖搭乘中歐班列,沿著“一帶一路”,已經遠飄到中亞、非洲、歐洲等世界多地。
自2010年以來,信陽毛尖連續15年躋身“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十強”排行榜前三名,最新發布的2024年信陽毛尖品牌價值達80.3億元。
作為“中國十大名茶”信陽毛尖的發源地和主產區,浉河區已形成百里茶廊、千峰競秀、萬頃茶海的獨特美景,成為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全區70%以上的產業與茶產業相關,茶農70%以上的收入來自茶葉。
茶在中國傳統習俗里,老百姓居家七件事是“柴米油鹽醬醋茶”,而文人雅士們則是“琴棋書畫詩酒茶”。無論是俗與雅還是窮與富,人們的生活都離不開一個茶字。
據傳,武則天曾患腸疾,久治不愈,飲用車云山供奉的茶而獲痊愈,因敕建千佛塔于車云之峰,以彰茶功。雖歷經千年,千佛塔如今仍屹立在山頭之上,成為信陽茶歷史的一個重要標志。
故居是記錄歲月的一支筆,密密麻麻地書寫著甘以敬往日拼搏的時光,見證著他奮斗的生活。拜謁甘以敬故居,也算是完成了一個老茶客心靈的朝拜吧!在甘以敬故居,朦朧中,我仿佛看到和聽見甘以敬的身影與聲音——
勤學苦讀的甘以敬,參加科舉一舉成名;廣植茶園的甘以敬,創辦“元貞茶社”;思想激進的甘以敬,縱論富國強民、實業救國……
時光荏苒,轉瞬百年。從“信陽毛尖之父”到“中國毛尖之都”,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信陽毛尖茶制作技藝到“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報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倘若甘以敬能夠看到如今漫山遍野的信陽茶園美景,目睹茶鄉人民的美好生活,相信他一定會含笑九泉。
當代散文家梁實秋先生說:“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茶。”返回市區,我走進中山路的一家文新茶館。在一杯信陽毛尖的千年醇香里,又陷入了沉思:大別山是信陽的傲骨,造就了信陽人的大氣與豪放;淮河水是信陽的柔情,賦予了信陽人的靈動與智慧。
作者簡介:
龔立堂,筆名公堂,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信陽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河南省優秀新聞工作者,河南省“四個一批”人才。采寫新聞作品和新聞理論文章1000多篇,600多萬字,其中采寫新聞作品《大力倡導務實之風》《國家戰略的信陽力量》《弦城之戰》《待到八月桂花開》等70余篇分獲中國地市報新聞獎、中國晚報新聞獎、河南“五個一工程”作品獎、河南新聞獎一、二等獎;作品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人生與伴侶》《平陽文藝》等報刊雜志發表。出版作品有《一尺之筆——龔立堂作品選(上、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