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人高鼎有一首《村居》,老人孩子耳熟能詳:“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里,“紙鳶”就是風箏。小的時候,我有個夢想,能像鳥兒一樣,在天空自由飛翔。有一天,父親笑著說:“走,我帶你圓夢去!”
我將信將疑,隨著父親來到郊外。父親拿出一只用彩紙和竹條扎成的“小鳥”,五顏六色,非常漂亮。竹條上纏著線,連著一個線軸。父親說:“這個就能飛起來。”說著,他為我演示起來。左手托著“小鳥”,右手轉動線軸,一邊跑,一邊放著線,“小鳥”一點一點借著東風的吹拂,真的飛了起來。父親告訴我這叫風箏,我迫不及待地要放飛一下。放風箏,看起來簡單,卻并不容易。起初,我的“小鳥”晃晃悠悠,像喝醉酒似的栽了頭。父親告訴我,不要著急,耐心地指導著我,要順著風的方向跑,線要一緊一松,慢慢地放。在父親的指導下,我一遍又一遍地嘗試,漸漸地,風箏在我的手中徐徐上升,終于自由自在地飛向了天空。 我緊緊地拽住風箏線,在大道上盡情地奔跑,就像一個快樂的小精靈。跑累了,就躺在草地上,聽父親講那些關于風箏的故事。
風箏在我國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木質風箏便出現了。墨家學說創始人——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見鷂鷹翱翔于天空,深受啟發,便“斫木為鷂”。這只木質鷂鷹,便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只風箏。“風箏”之名,出現于唐朝。唐代晚期,有人在“鷂鷹”上加入了琴弦,飛上天空以后,經風一吹,便發出悅耳的樂音,如古箏彈奏一般,于是人們稱之為“風箏”。
我對風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風箏有了更深入的探究。古人最開始制作風箏時,并非為了休閑娛樂,而是用于軍事和通信。楚漢相爭時,劉邦手下大將韓信曾借用風箏在空中偵察敵營,并用絹制成風箏,在空中發出笛聲,配合著上演一幕“四面楚歌”。五代南朝時期,大將侯景發動武裝叛亂,將梁武帝圍困于梁都建鄴(今南京),內外斷絕。梁武帝命人制作風箏,系求救信于其上,乘西北風釋放風箏,給在外面的太子通報訊息。
后來,風箏才衍變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玩具。每當東風拂面之時,人們紛紛來到郊野,搖綸放線,將各式各樣、多姿多彩的風箏放飛于天空,借以怡情、休閑。如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代蘇漢臣《百子戲春圖》等歷代畫家的畫作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放風箏不僅怡情,還可有效防治頸椎病。參加工作以后,忙忙碌碌,有時候加班加點,長期伏案工作,搞得自己時常腰酸背疼。有一次體檢,大夫就建議有時間要多去放放風箏,仰望天空,對頸椎、腰椎等都大有益處。
我家對面便是綠城廣場,于是,閑暇之余,帶著孩子,走到戶外放風箏。如今,看著孩子獨自牽著風箏奔跑著,我想起了我小時候,父親帶著我放風箏的場景。祖孫三代放風箏的經歷,讓我深深感受到,我們這些奔波打拼的兒女就像是遠飛的風箏,線就是我們家人。望著風箏徐徐而起,飛上藍天,我們在春光中徜徉,在微風中奔跑,放飛的不僅是風箏,還有心中冉冉升起夢想,在放飛中,身體與心靈一起隨之愉悅地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