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為篩選適宜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模式推廣使用的大豆品種,本試驗采用“4+4種植模式”(4行玉米+4行大豆),設5個處理3次重復,分別為T1(寧豆6號)、T2(中黃318)、T3(承豆6號)、T4(鐵豐31)和T5(遼豆15號),玉米品種均為先玉1225,對比分析各處理大豆的生育期、農藝性狀、產量及經濟效益等。結果表明,各處理大豆生育期在143~145 d,株高、底莢高等農藝性狀以T4處理表現最好;單株豆粒數以T4和T2處理較多,分別為49.36、48.55粒,產量以T4處理最高(1 384.65 kg/hm2),T2處理次之(1 296.60 kg/hm2);經濟效益與產量變化趨勢一致,以T4處理最高。綜合各品種表現,篩選出大豆品種鐵豐31適合在研究區作為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模式中的優質大豆品種推廣種植。
關鍵詞 復合種植模式;大豆品種;生育期;農藝性狀;大豆產量;經濟效益
中圖分類號 S532.06"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4)15-0026-04
DOI號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15.007
Adaptability of different soybean varieties under maize and soybean strip compound planting model
YANG Yongsen1" " JIN Long1" " TIAN Yu2
(1Tongxin County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ervice Center, Wuzhong 751300, China;2Tongxin County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Brigade, Wuzhong 7513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creen suitable soybean varieties for the promotion of corn and soybean strip composite planting model, this experiment adopted a “4+4 planting model” (4 rows of corn+4 rows of soybean), with 5 treatments repeated 3 times, namely T1 (Ningdou No. 6), T2 (Zhonghuang 318), T3 (Chengdou No. 6), T4 (Tiefeng 31), and T5 (Liaodou No. 15). The corn variety was Xianyu 1225, and the growth period, agronomic traits, yield,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each treatment of soybean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ybean growth period of each treatment was between 143 and 145 days, and the T4 treatment performed the best in agronomic traits such as plant height and bottom pod height. The number of beans per plant was higher in T4 and T2 treatments, with 49.36 and 48.55 seeds respectively. The highest yield was observed in T4 treatment (1 384.65 kg/hm2), followed by T2 treatment (1 296.60 kg/hm2). The trend of economic benefits and yield changes was consistent, with T4 treatment being the highest. Based on the performance of various varieties, the soybean variety Tiefeng 31 was selected as a high-quality soybean variety suitable for promotion and planting in the study area as a belt shaped composite planting model for corn and soybean.
Keywords compownd planting model; soybean varieties; growth period; agronomic traits; soybean yield; economic benefits
玉米是重要的糧食、飼料和工業原料作物[1],種植面積較大、產量較高,對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業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2]。大豆也是重要的作物之一,大豆中蛋白質含量較高,也被稱為“植物肉”[3]。豆制品在餐桌上較為常見,例如豆漿、豆腐、醬油和豆油等的原料均是大豆,此外,大豆也被廣泛應用于工業和醫藥領域,如以大豆制成的卵磷脂和硬脂酸等[4]。
玉米、大豆作為大宗糧油飼農產品,常年需求量大[5]。玉米、大豆為同季旱糧作物,一般以單作生產方式種植,而實際生產中,單靠增加耕種面積來提高玉米、大豆產量的方法難度較大[6]。為合理提高大豆、玉米的產量,提高種植效益,相關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楊文鈺等[7]對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體系創建與應用進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適用于該項目的種植原理和種植技術,為提高玉米、大豆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途徑;鐘瓊等[8]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推廣實踐探索中指出,該模式要考慮玉米對大豆的蔭蔽問題,玉米品種宜選擇耐密植的緊湊型品種,大豆選擇耐陰性強的品種。玉米、大豆套種存在品種田間配置需進一步優化等問題,本試驗探究了不同大豆品種在玉米、大豆“4+4”復合種植模式下的生育期、農藝性狀和產量等方面的差異,為篩選適宜玉米、大豆復合種植模式推廣使用的大豆品種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地設在寧夏同心縣丁塘鎮良繁場,屬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夏秋短、冬春長,風大沙多,氣候干燥,冬季寒冷少雪。地勢平坦,肥力均勻,灌水方便。土壤類型為新積土,前茬作物為玉米。試驗田0~20 cm基礎土壤養分:pH 8.64、全鹽0.36 g/kg、有機質8.68 g/kg、堿解氮47.4 mg/kg、有效磷25.4 mg/kg和速效鉀226.29 mg/kg。
1.2 試驗材料
玉米品種選用先玉1225,大豆品種選用寧豆6號、中黃318、承豆6號、鐵豐31和遼豆15號。試驗用肥料、種子和藥劑等均購自當地農資市場。
1.3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4+4種植模式”(4行玉米+4行大豆),玉米品種均為先玉1225,大豆品種分別為寧豆6號(T1)、中黃318(T2)、承豆6號(T3)、鐵豐31(T4)和遼豆15號(T5),采用單因素隨機區組排列,共5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面積117 m2,玉米種植4行,寬窄行種植,中間行距70 cm,邊行行距40 cm,玉米株距14 cm;大豆種植4行,行距30 cm,穴距14 cm,一穴兩粒;玉米與大豆行間距75 cm,小區間保留50 cm操作行。
1.4 試驗管理
各處理玉米、大豆于4月19日人工播種,5月21日在玉米及大豆行間利用追肥器人工追肥;各處理于5月19和29日進行了兩次人工除草;大豆于7月5和16日進行兩次化控防治(5%烯效唑)。玉米施尿素600 kg/hm2、二胺375 kg/hm2和復合肥(15-15-15)225 kg/hm2,大豆施尿素75 kg/hm2、二胺150 kg/hm2以及復合肥(15-15-15)75 kg/hm2。各處理的播量、施肥和灌水等條件保持一致。
玉米、大豆于5月17日防治甜菜夜蛾、菜青蟲和棉鈴蟲(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750~1 050 mL/hm2、蕓薹素內酯對水450 kg/hm2噴霧);6月17日防治黏蟲、棉鈴蟲、雙斑螢葉甲和小地老虎(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750~900 mL/hm2);6月27日防治棉鈴蟲、黏蟲和紅蜘蛛(4.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750~900 mL/hm2、20%阿維乙螨唑37 500~45 000倍稀釋液噴霧);7月31日防治紅蜘蛛、蚜蟲(22%阿維螺螨酯37 500~45 000倍稀釋液噴霧)。
全生育期灌水4次,分別在4月5日灌春水、6月3日灌頭水、7月11日灌二水、8月13日灌三水,試驗于9月13日取樣,9月14日收獲。
1.5 測定項目
記錄各處理大豆分枝、開花和結莢等生育期,計算全生育期;成熟期,各處理取樣測量株高、底莢高和主莖節數等農藝性狀以及結莢層數、豆粒數和百粒重等經濟性狀;各處理單獨收獲測產。根據各處理投入、產量等計算經濟效益。
1.6 數據處理
采用Excel 201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并作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
各處理大豆生育期如表1所示。各處理出苗期、分枝期基本一致;T2處理和T4處理于6月13日開花,開花期較早,T5處理開花期最晚(6月26日);各處理結莢期、鼓粒期基本一致,T2、T4處理相對較早,T5處理最遲;各處理成熟期基本一致,T1、T2和T4處理較早(9月9日),T5處理較晚(9月11日)。各處理生育期在143~145 d,T1、T2和T4處理生育期最短,為143 d,T5處理最長,為145 d。
2.2 農藝性狀
從表2可以看出,各處理因品種不同株高差異較大(98.1~140.2 cm),大小依次為T3gt;T1gt;T5gt;T2gt;T4,其中T3處理最高,為140.2 cm,T4處理最低,為98.1 cm,相差42.1 cm;各處理底莢高16.8~30.4 cm,以T3處理最高,T4處理最低,相差13.6 cm;各處理主莖節數9.1~10.5 節,其中T4處理較多,T5處理較少;各處理單株有效分枝差異較大(0.1~1.8個),由多到少依次為T1gt;T4gt;T2gt;T5gt;T3,其中T1處理最多,為1.8個,T3處理最少,為0.1個,相差1.7個;因品種不同各處理單株有效莢數差異較大(21.9~31.5個),以T4處理最高,T1處理次之,T5處理最低。
2.3 產量及產量構成因子
2.3.1 產量" 從圖1可以看出,各處理大豆產量1 085.55~1 384.65 kg/hm2。各處理產量大小依次為T4gt;T2gt;T3gt;T1gt;T5,其中T4處理與T2處理產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與T3、T1和T5產量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lt;0.05),且較T5處理產量增加27.6%。
2.3.2 產量構成因子" 從表3不同品種大豆產量構成因子可看出,各處理大豆結莢層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其中以T3處理層數最多,為10.38層,T1處理次之,T5處理最低;各處理豆粒數在39.96~49.36 個,以T4處理豆粒數最多,為49.36個,比T3、T1和T5處理的豆粒數分別多7.79、8.05和9.40個,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lt;0.05);各處理百粒重在25.22~28.35 g,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
2.4 經濟效益
從表4可以看出,各處理在物質投入相同的情況下,凈收益隨著產量的不同而不同,其中T5處理凈收益為負值,各處理凈收益大小依次為T4gt;T2gt;T3gt;T1gt;T5,T4和T2處理凈收益相對較高,為909.0、1 401.0元/hm2。
3 結論與討論
張永芳等[9]研究表明,不同大豆品種在不同環境、不同地區的適應性存在差異;連金番等[10]在耐陰性大豆新品種篩選試驗中指出,大豆品種與玉米間作會受遮陰脅迫,影響大豆的有效分枝、單株粒數等,進而影響產量。本試驗結果表明,T4處理開花期、結莢期、鼓粒期和成熟期相對較早,各處理生育期較一致。T4處理的株高和底莢高最低,未發生徒長;各處理主莖節數差異不明顯,其中T4處理主莖節數相對較多;各處理單株有效莢數差異較大,以T4處理最多。產量以T4最高,T5處理最低;各處理豆粒數以T4最多,百粒重差異不明顯,以T4處理相對較高。通過對各處理的物質投入及產出進行計算,發現T4處理凈收益相對較高,表現最好。綜合分析各品種生育期、農藝性狀和產量和經濟效益等,篩選出鐵豐31可作為研究區玉米、大豆復合種植模式中的優質大豆品種推廣種植,有利于提高產量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馬琨. 吉林省玉米種業競爭力評價及提升路徑研究[D]. 長春:吉林大學,2019.
[2] 謝瑞芝,明博. 玉米生產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適應[J]. 中國農業科學,2021,54(17):3587-3591.
[3] 李鈺. 中國古代大豆栽培探究[D]. 鄭州:鄭州大學,2007.
[4] 朱愛英,黃開.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病蟲害防治技術指導意見[J]. 數字農業與智能農機,2022(12):78-80.
[5] 鄭小鋒. 關于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應用研究[J]. 江西農業,2024(3):81-83.
[6] 高仁才. 田間配置對玉豆系統光環境、光能利用和產量的影響研究[D]. 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15.
[7] 楊文鈺,雍太文,王小春,等. 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體系創建與應用[J]. 中國科技成果,2020,21(15):37-40.
[8] 鐘瓊,羅琨,熊海燕,等.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推廣實踐與探索[J]. 中國種業,2023(5):36-38.
[9] 張永芳,高志慧,史鵬清,等. 基于不同大豆品種農藝性狀及品質性狀的適應性分析[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20,22(8):25-32.
[10] 連金番,羅瑞萍,李培貴,等. 寧夏引黃灌區耐蔭性春大豆新品種(系)篩選及產量性狀分析[J]. 大豆科技,2022(3):5-11.
(責任編輯:李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