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西咸新區草莓種植已有30多年歷史,是西安地區草莓生產發源地,現有面積5 300余畝,草莓產品曾榮獲“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稱號。但由于多年連作,草莓細菌性角斑病發生較重(2020年大發生),嚴重影響草莓的產量和品質。針對草莓細菌性角斑病的發生規律,總結了綜合防治技術。
關鍵詞" "草莓;細菌性角斑病;綜合防治
細菌性角斑病也叫細菌性葉斑病,是草莓生產中主要病害,對草莓生長發育和產量可造成嚴重影響。對細菌性角斑病的防治主要依賴化學農藥,容易導致環境污染和草莓產品農藥殘留問題。建議采用綜合防治技術措施,減少農藥用量,降低果實農殘。
1" "癥狀與病原菌
1.1" "發病癥狀" "該病主要侵害葉片、莖基部,同時也危害果柄、花萼。發病初期葉片背面出現水漬狀紅褐色不規則病斑,病斑擴大過程中受細小葉脈所限呈角形,對著光病斑呈透明狀。發病中期,病斑逐漸擴大融合,濕度大時葉片背面出現白色或淡黃色菌膿,菌膿干燥后呈現琥珀色膠體顆粒物。發病后期,病菌通過葉脈和葉柄傳輸到莖基部,導致莖基部維管束病變,出現空心現象,易折斷,所以該病也叫“斷頭病”。病害進一步發展,可導致草莓苗整株枯死。
1.2" "病原菌" "草莓細菌性角斑病菌屬于好氣革蘭氏陰性桿狀細菌,于1962年在北美首次報道,2017年國內首次報道了由草莓黃單胞菌引起的草莓細菌性角斑病。在天津草莓種植區造成60%的甜查理植株發病。2020年草莓細菌性角斑病在陜西關中地區發生嚴重,有的田塊病株率高達30%。
2" "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在種苗、土壤和病殘株上越冬。發生初期癥狀不明顯,所以在草莓苗定植初期不容易被發現。該病在草莓生長季均可能發生,尤其在溫度適宜、雨水多、剛鋪完地膜以及草莓即將進入花芽分化,需要大量養分的時候容易發病。氣溫20 ℃左右最適合病害發生,氣溫達到25 ℃以上之后病害發展緩慢,高于30 ℃基本不發病。在陜西關中地區,該病一般于9月中下旬開始出現癥狀,此時大部分草莓已進入花芽分化期,容易出現死苗現象,但此時已錯過補苗最佳時期,因此要提前做好預防。
3" "傳播途徑
通過種苗、土壤、昆蟲、人工等多種途徑傳播。
1)種苗傳播。種苗攜帶病菌,定植后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發病。
2)土壤傳播。病菌可存活于土壤中,重茬栽植容易使病菌通過土壤顆粒、滴灌、工具等介質,從根系傷口進入植株體內引起新的感染。
3)昆蟲傳播。某些昆蟲,如蚜蟲、葉螨、薊馬等,可能成為細菌性角斑病菌的傳播者。
4)人工傳播。人類活動也可能成為細菌性角斑病的傳播途徑,比如在處理染病植株時,可能通過工具、手套傳播病害。
4" "綜合防治
嚴格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選用脫毒苗和抗病品種、做好土壤處理為基礎,在草莓生長季綜合采用農業、物理等預防措施,必要時合理使用農藥,確保細菌性角斑病對草莓生產不造成大的影響。
4.1" "預防措施
1)種植健康種苗。草莓定植后發病的主要原因是種苗自身攜帶病菌。所以在種植之前要選擇可靠的種苗供應商。在購買苗木時仔細檢查,確保種苗不帶病。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選用脫毒苗。
2)選擇抗病品種。關中地區容易感染細菌性角斑病的品種有章姬、天仙醉、紅顏、天使8號,比較抗病的品種有香野、越秀等。優先選擇抗病品種。
3)土壤消毒。這是預防細菌性角斑病的一項重要措施,對炭疽病、根腐病也有較好的預防作用,尤其是重茬地效果明顯。每畝用棉隆25 kg,利用人工或機械均勻撒施于土壤表面,用旋耕機旋耕20~30 cm,確保棉隆與土壤充分接觸,然后地面及時覆蓋塑料薄膜并扣棚,熏蒸15 d左右。
4)清潔田園。及時清除打下來的老葉、病株殘體和雜草,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理。
5)蟲害防治。日常要做好蚜蟲、薊馬、葉螨等蟲害的防治,可用黃板監測蚜蟲,用藍板監測薊馬,一旦發現及時防治,減少病害傳染源。
6)加強病害監測。定期檢查,特別是在病害易發期和降雨較多的情況下,一旦確認有細菌性角斑病發生,立即清除病株并用藥防治,控制病情。
4.2" "防治方法
1)微生物農藥防治。在草莓定植后,可選擇1億CFU/g的枯草芽孢桿菌500倍液、50億CFU/g多黏類芽孢桿菌1 000倍液、10億CFU/g解淀粉芽孢桿菌400倍液交替使用,噴藥要注意葉片背面要噴到,避免漏噴。
2)化學農藥防治。每次打完老葉后當天及時噴藥防治,可選20%噻唑鋅水懸浮劑500倍液、45%春雷·喹啉銅水懸浮劑1 5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800倍液、47%春雷·王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20%噻菌銅水懸浮劑500倍液等輪換交替使用,每隔7~10 d防治1次,連續防治2~3次。
參考文獻
[1] 張蕾蕾,劉守柱,王慶冉,等.檢疫性病害草莓細菌性角斑病的研究進展[J].中國植保導刊,2023(4):79-83.
[2] 劉天鴻,楊萬鳳.草莓上一種新病害——草莓角斑病[J].中國蔬菜,2011(5):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