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8日,首都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上演了一部震撼人心的原創音樂劇《我十四歲》。這部音樂劇講述了一群少年英雄頑強抗戰的英勇事跡,由學校音樂劇團的學生們傾情演繹。

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一群少年英雄因為戰爭的烽火而聚集在了一起,共同承擔起保衛國家的重任。在奔赴抗日前線的過程中,雖然歷經艱險,但他們始終堅定信念,勇往直前。在戰場上,他們與敵人殊死搏斗,用青春和熱血書寫了壯麗的篇章。

音樂劇《我十四歲》巧妙地融合了虛實舞臺的表現手法,為新時代的青少年與抗日戰爭時期的少年英雄創造了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既形成了古今的呼應,又展現了鮮明的對比。隨著劇情的推進,作品中“生死”“忠孝”“恥辱”“尊嚴”等核心主題被一一呈現。在戰火紛飛的時代背景下,小演員們所扮演的角色在戰斗中學習、抉擇、成長……這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畫面深深地觸動了觀眾。

排演音樂劇《我十四歲》不僅是一次藝術實踐,更是對全校師生進行的一次生動的紅色教育活動。相比于傳統的教育方式,戲劇化的表現形式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愛國情懷,增強文化底蘊。通過觀看這部音樂劇,學生們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劇中人物所展現的家國情懷,以及英勇頑強、不畏犧牲的精神。這些精神對正處于成長階段的學生來說,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引導作用,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在這部音樂劇中,小演員們憑借真摯的情感和精湛的演技,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他們的肢體語言豐富、歌聲動聽、對白飽含深情,充分展現了角色的情感和精神。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們,對于戰爭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但隨著排練的不斷深入,他們逐漸領悟到了抗日英雄們為了捍衛民族尊嚴而選擇舍生取義的崇高的思想境界,這種“大義”正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劇目巧妙地將田橫五百士、楊家將、岳家軍等歷史人物的忠義精神融入劇情,貫穿始終。當看到小演員們扮演的少年英雄們跪在黃河岸邊,向著遠方的親人深情告別時,那股悲壯與不舍之情讓在場的觀眾不禁潸然淚下。這一幕是對當代中國人的警醒,我們必須自立自強,正如劇中的最后一首歌曲《未來中國屬于青年》中所唱到的那樣:“明天就像太陽,使萬物戴上絢麗的光環,未來的中國屬于青年,頑強拼搏建設家園。明天就像太陽,使萬物戴上絢麗的光環,我們鐫刻偉大的墓志銘,薪火傳承歲歲年年。”


在這部劇中,音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主題曲《最親的人》是一首原創歌曲,因其與戲劇情節充分契合,不僅推動了劇情的發展,而且完美地升華了劇目的主題。

在演繹戰士們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的場景時,一首激昂的《戰歌》使場面更加生動和震撼。為了烘托宏大而緊張的戰爭場面,《戰歌》采用了管弦樂團的演奏方式,使澎湃的音樂與緊張的戰爭氛圍相得益彰。弦樂組以連貫的八分音符節奏為戰場奏響激昂的旋律,猶如聲聲戰鼓,催人奮進。而管弦樂合奏的十六分音符節奏,旋律短促,如同戰場上子彈的呼嘯聲,使人仿佛身臨其境一般,深刻感受到戰爭的激烈與殘酷。管樂組演奏出的那些高亢激越的旋律,則仿佛是小英雄們的吶喊與呼號,再現了戰場上的慘烈與悲壯。人聲合唱更是將整首曲子推向了高潮,展現了小英雄們視死如歸、不畏強敵的英勇形象。


舞蹈作為這部音樂劇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在表演的過程中既能充分展示舞蹈之美,又能通過舞蹈動作來凸顯每位舞者的個性特征,從而形成豐富而多維的藝術效果。面對一群未曾經過形體訓練的學生,讓他們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熟練掌握并完美呈現劇中復雜的舞蹈動作,無疑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為了提升學生們的肌肉力量和控制技巧,許多學生都經歷了肌肉酸痛、體力不支等艱難的時刻。然而,正是這些磨礪,讓學生們深切體驗到了在身體的極限狀態下依然堅韌前行的感覺。學生們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生動地詮釋了“不屈不撓”的精神。



學校原創音樂劇《我十四歲》不僅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的舞臺,提升了他們的藝術素養和團隊協作能力,更給予了他們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心靈啟迪。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讓學生們更加珍惜和平時期的生活,深刻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


經過數月的刻苦排練,學生們將這部音樂劇完美呈現在觀眾面前,現場熱烈的掌聲和贊嘆聲是對他們努力的最好回報。這部音樂劇不僅讓學生們在藝術舞臺上綻放光彩,更讓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收獲了自信與力量。
主創人員QA
王軼青
首都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藝術中心主任、《我十四歲》總策劃
Q:您認為此次演出對學校和學生有哪些意義?
A:多年來,學校對紅色革命題材的藝術課程進行了很多實踐與探索。抗戰英雄們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毅然走上戰場、用青春和熱血書寫壯麗篇章的英勇事跡,值得每一個孩子銘記。參與表演的小演員們都是中學生,正是樹立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相信這樣的藝術體驗一定能給他們留下難忘的記憶。作為觀眾的全校師生在看到身邊的同學如此深情的演繹之后,相信他們的心靈深處也能得到凈化和洗禮。
未來,學校將繼續開展更多紅色革命題材的藝術課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堅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養,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王廣濱
《我十四歲》導演、編劇
Q:您編排《我十四歲》這部劇的初衷是什么?您是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角色的呢?
A:我期望通過這部音樂劇為學生們提供一次專業的戲劇學習機會,使學生既能拓寬藝術視野,又能在學業之余疏解壓力。這部劇有很多針對學生成長特點的精心設計,讓學生們能夠在舞臺上真切地體驗到抗戰英雄們殺敵時的英勇與無畏。我期待學生們的傾情演出能夠感染更多觀眾,讓人們銘記歷史,不忘初心。
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我通過親身示范,激發他們的真實反應,讓他們更加直觀地理解角色。
于田甜
首都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音樂劇團負責人、《我十四歲》執行導演
Q:在排練時,有哪些讓您印象深刻的瞬間?您想對參加此次演出的學生說些什么?
A:孩子們在扮演角色時流露出的真摯情感,讓我深切感受到他們對革命英雄的尊重和對角色的熱愛。在編排第二幕時,何奶奶與孫兒何振華之間的對話場景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由于扮演何奶奶的學生難以展現飽經滄桑的家族長者的氣魄,孫兒的扮演者不得不反復下跪,力求每一次都真實還原劇本中的情境。經過這場戲的排練之后,孩子的膝蓋已經紅腫了,這種求真務實的精神實在難能可貴。
這次戲劇演出不僅是一次難得的體驗,更是自我突破的過程。我想對孩子們說:“作為戲劇人,我們是幸福的,更是幸運的。”

宋顯立
《我十四歲》舞蹈編導
Q:劇中的多段形體表演有哪些作用呢?
A:在音樂劇中,形體表演不僅僅是一段舞蹈那么簡單,它更像是一種表達情感的“語言”,當角色內心的情感難以用語言描述時,形體、舞蹈和歌聲就會成為他們的“代言人”。
在這部音樂劇中,形體表演不僅推動了劇情的發展,還幫助小演員們更深入地理解和表達了角色的情感。尤其是在表現戰爭場景時,形體的運用讓小演員們仿佛身臨其境,更加真實地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氛圍。
總之,對中學生來說,通過形體表演來體驗和表達情感,也是一種非常有趣和有意義的嘗試。

劉德雋
《我十四歲》編曲
Q:您是如何運用音樂表現地域特色和人物特點的?
A:在音樂《好男兒去當兵》的創作中,考慮到投軍這一重要時刻的莊重與熱烈,我選擇了相對歡快的節拍,這種節奏既能夠凸顯青少年的活力與激情,又能展現他們投軍時的堅定與豪情。同時,我汲取了陜北腰鼓的節奏元素,為音樂增添了獨特的韻律。在旋律的創作上,我采用了西北地區韻味獨特的徽調式五聲音階,使旋律更加優美動聽。在編曲配器方面,我以中國大鼓、腰鼓、大镲、小镲等樂器的交織演奏作為節奏的基本構建。這些樂器的音色渾厚有力,能夠營造出莊重而熱烈的氛圍,與投軍這一重要場景十分契合。我希望為觀眾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李睿安
參演學生
Q:此次演出你有哪些感受和收獲?
A:這部劇講述了一群少年英雄感人肺腑的事跡以及他們與現代同齡人跨越時空的交流。這次演出不僅鍛煉了我的表演技藝,培養了我良好的心理素質,更加深了我對故事中英雄人物的理解,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們的偉大。吾輩當自強,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磨煉本領,為祖國的昌盛、世界的和平貢獻自己的力量!
范佳蕓
參演學生
Q:你是如何理解并塑造一位飽經滄桑的家族長者形象的?
A:何奶奶不僅是一位家族長者,而且代表著一種堅韌不拔、忍辱負重的家族精神。她深知戰爭的殘酷和無情,但她更明白,面對侵略和壓迫,只有奮起抵抗才能保衛家園和民族尊嚴。因此,她堅定地支持年輕一代走上戰場。何奶奶的一生跨越了多個歷史時期,見證了家族的興衰和國家的變遷。這個角色在劇中的形象豐滿而立體、深刻而引人深思,是整部劇的靈魂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