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消費明顯降級,相比前幾年全民理財盛行時,這幾年大家都不咋說理財了,甚至覺得無財可理。當下,定期存款利率持續走低,3%以上存款利率無影無蹤,房貸利率也降至有史以來最低。未來幾年,存貸款利率是否會繼續下行?低利率時代下,居民還需理財嗎?同樣是低利率環境下,海外居民又是如何進行資產配置的呢?
定期存款利率持續走低
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監測的數據顯示,2024年6月,銀行整存整取存款3個月期平均利率為1.565%,6個月期平均利率為1.770%,1年期平均利率為1.900%,2年期平均利率為2.107%,3年期平均利率為2.507%,5年期平均利率為2.433%。和5月相比,各期限存款平均利率均下跌,其中3個月期下跌0.1BP,6個月期持平,1年期下跌0.1BP,2年期下跌0.1BP,3年期下跌0.5BP,5年期下跌2.8BP。
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認為,中長期存款利率可能持續下降,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依然“倒掛”,預計后續存款利率仍會迎來多輪調降。
2024年6月,發行的大額存單3個月期平均利率為1.681%,6個月期平均利率為1.923%,1年期平均利率為2.041%,2年期平均利率為2.296%,3年期平均利率為2.696%。
隨著存款利率多次下調,近期,結構性存款的平均收益率也普遍呈現下行趨勢,但嵌入不同標的產品收益表現不一。6月掛鉤匯率、指數、基金、股票的結構性存款收益率普遍下調,掛鉤黃金的結構性存款收益率略有上漲。
隨著市場利率的調整,各類銀行的定存利率均有所下降,反映出整體市場利率環境的下行趨勢。
利率下行期,海外居民更青睞存款
其實,海外不少發達經濟體都經歷過長期的低利率環境。以日本為例,近30年來,日本經歷“低利率”到“零利率”甚至“負利率”周期。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政府主動收緊擠泡沫,股市、地產市場泡沫先后破裂。居民、企業部門資產負債表受到嚴重沖擊,社會增長動能衰退;實際經濟增長和物價快速下跌。為擺脫危機,日本央行轉向寬松貨幣政策,1991年7月到1995年9月連續9次下調政策利率,貼現率對應從6.0%降至0.5%。之后,受到亞洲金融危機影響,1999年,日本央行又將無抵押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實質上降至0,開啟“零利率”時代。
在長期低利率周期中,海外各類資產表現如何?低利率的30年間,對比日本各類資產收益率:債券gt;股票gt;匯率gt;存款gt;物價gt;房地產。以1990年年底為起始,日本的債券、股指、日元、存款資產到2019年均實現了正收益,且能夠跑贏當時的通脹。
海通證券認為,在利率快速下行區間,債券市場長期慢牛,存款資產也能獲得穩定的收益,由于經濟增長動力偏弱,通常股票和房地產資產表現相對慘淡。
低利率階段,各地居民如何在不同的金融資產間進行配置選擇?在低利率周期的不同階段,他們的配置偏好發生了哪些變化?海通證券在《居民部門:配置什么大類資產?——低利率下的資產配置系列五》報告中指出,對歷史回顧可以發現,在利率進入低位震蕩期后,不同國家的居民在資產配置上的選擇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在利率快速下降階段,海外居民對流動性、安全性高的資產的需求增加,普遍選擇增配貨幣和存款,減少權益和投資基金類金融產品的配置。例如,隨著日本央行快速降息,從1990年到1995年日本居民持有的存款資產占比從48.6%持續上行至51.2%,股票和投資基金占比從20.3%降至13.8%。
而隨著利率降至底部并開始長期震蕩,居民在資產配置上的選擇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美、日、德的居民均會每年配置一部分資產到存款和養老金保險,但日本居民選擇配置存款類的比例長期高于另外兩地。在美國和德國,隨著股票市場企穩上漲,居民還傾向于主動增配權益類資產;而且在證券投資時,居民通常更加偏好配置股票和混合類基金產品。而在日本,即便2013年后股市開啟長期慢牛,居民也很少主動增加對權益類資產的整體投資,還是更偏好貨幣和存款。不過,日本居民可以通過購買資管產品間接投資“出海”產品、增厚收益。換而言之,美國居民偏好基金、養老金;日本居民鐘愛存款、投資出海;德國居民偏好存款、多配基金。
普通人理財需要“松弛感”
近期,“松弛感”一詞在網絡走紅,不斷重復出現在我們眼前。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社會中,擁有松弛感似乎成了很多人的一種追求。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松弛感的內核是“穩定的情緒”和“強大的自我調節”。
何謂“松弛感”?一句話概括,就是應對突發問題時不緊繃、不焦慮、不糾結,無論好壞,淡定從容地接納一切發生。
同樣,在低利率時代,普通人理財也需要松弛感。或許市場沒有太多很好的金融產品供我們挑選,但我們在進行家庭理財時,仍需要以平和、從容的狀態理性做出決策,從而提升生活質感與幸福感。比如在投資領域中,面對起伏的市場,有些投資者會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甚至在負面情緒下影響投資行為,做出頻繁申贖、追漲殺跌的錯誤決策,這時候,不妨空倉以待時機。
在理財中培養和保持松弛感有助于投資者保持理智,避免因短期市場波動而作出不利于長期利益的決策,更為重要的是,保持松弛感有助于投資者減少情緒化的決策。畢竟投資是充滿不確定性的,這些未知變數常常導致投資者感到緊張和焦慮。情緒化的決策往往會導致糟糕的結果,如過度交易、高買低賣,或者放棄長期投資計劃。保持松弛感可以讓投資者保持沉著冷靜、理性和放松的狀態,避免受到情緒的影響,從而做出錯誤的決策。
需要注意的是,“松弛感”≠“擺爛”,投資不能當“甩手掌柜”,保持適度、積極的“松弛感”,秉承佛系理財,用低欲望過好“躺平”生活。
低利率時代,儲蓄仍是廣大居民理財的首選。有數據顯示,2022年住戶存款也就是居民存款增加17.84萬億元,較2021年多增7.94萬億元。麥肯錫在《后疫情時代財富管理重啟增長》中指出,國內投資者的投資能力偏弱,在金融資產配置方面依然以現金和存款為主。
(責任編輯:趙新江)